免预约免刷证,融入科技园、生活圈
上海(hai)有(you)个高校校区没围墙
本报记者??姜泓冰??尚嵘峥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yue)15日第 07 版(ban))
公共(gong)社区和科技园区间,“隐藏”着一所(suo)大学的新校区——无需预约,不用刷身(shen)份证,没有(you)围墙,更找不到校门。
在位于上海(hai)杨浦区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政立(li)院区,市民能像逛(guang)街一样逛(guang)大学。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gong)社区“三区”融合发展,推动了学问资源共(gong)享,也(ye)让科技成(cheng)果转化更顺畅。
校区融入园区社区
去年底,位于复旦大学主校区东北侧约1公里处的这座新校区正式(shi)启用。
一栋建筑,一楼(lou)是(shi)书店,二楼(lou)是(shi)图书馆。市民来到这里,既可以在一楼(lou)买书,也(ye)可以上到二楼(lou),和学生们一起阅读。
不仅可以逛(guang)图书馆,市民还可以与学生共(gong)享整个新校区的户外(wai)空间。
校区这边,居(ju)民小区连片、小店云(yun)集,烟火(huo)气扑面而来;校区那边,隔一条马路就是(shi)国家级学问产业示范园区——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园区集聚着4500多家企(qi)业,与在此工作(zuo)、生活的17万人。
学校与周边社区、科技园区融合发展,形成(cheng)开(kai)放式(shi)教育商业综合体。学生、市民、员(yuan)工你中有(you)我、我中有(you)你。
资源面向公众开(kai)放
没有(you)围墙的大学校区,镶嵌在科技园区和公共(gong)社区间,常识氛围浓厚,创业精神涌动,生活气息十足。
管理学院政立(li)院区运营管理办(ban)公室主任黄昊(hao)介(jie)绍,为保障(zhang)学校正常(chang)教学秩序,校方在教学区设置(zhi)了门禁。A楼(lou)、B楼(lou)作(zuo)为教学楼(lou),配套商业向公众开(kai)放;C楼(lou)囊括了剧(ju)院、博(bo)物馆、运动中心等服务功能,整栋楼(lou)没有(you)门禁,全部面向公众开(kai)放,成(cheng)为“15分(fen)钟社区生活圈”的一部分(fen)。
“大家的专业剧(ju)院拥有(you)700多个座位,将由专业演艺企业运营,计(ji)划年均演出超(chao)百场。”黄昊(hao)说。
毕业于管理学院的雷女(nu)士就住在附近,她常(chang)来新校区。“校区跟社区融合得很(hen)好,我来办(ban)公或约同学喝咖啡(fei),都没有(you)拘束感。”她说。
协作(zuo)打通机(ji)制壁垒
从复旦大学毕业后,上海(hai)复旦科技园股份有(you)限企业总经理荆勇(yong)一直在杨浦区的科创企(qi)业工作(zuo),见证和参与了“三区”融合发展。
荆勇(yong)介(jie)绍,复旦大学与杨浦区着力建设新型协作(zuo)机(ji)制,聚焦重大科研项(xiang)目、促进科技成(cheng)果转化,签署战略(lue)(框架)合作(zuo)协议,产、学、研互融互动,政府、企(qi)业、高校、园区与社区打破圈层(ceng),激发创新活力。
“每个科研项(xiang)目需要的资源不一样,大家必须对接好市场,才能保证这些成(cheng)果更好落(luo)地。”复旦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主任仲实介(jie)绍,技术转移中心是(shi)复旦大学科技成(cheng)果转移转化的“保姆”,提(ti)供信息、资源等一系列服务。中心邀请杨浦区科技和经济委员(yuan)会、复旦科技园等单位和企业代表,走进“潜力股”实验室,现场了解科研进展、提(ti)供相关服务。
“不仅打通有(you)形的围墙,还要打通无形的围墙,让高校的智力资源向杨浦区溢出,推动科技成(cheng)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杨浦区科技和经济委员(yuan)会主任李正明说,“大家相互协作(zuo),共(gong)同消除信息、机(ji)制上的壁垒,努力把人才高地打造成(cheng)科技成(cheng)果产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