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训场在哪里,课堂就设在哪里
■罗鹏飞 解(jie)放军报特约记者 海洋
虽然是开展教育的行家里手,但这堂思想政(zheng)治教育课,第79集团军某旅“南门第一(yi)连”引导员石佳,也不敢说自己驾(jia)轻就熟——
一(yi)是他将(jiang)以教员身份(fen),为(wei)兄弟(di)部(bu)队(dui)官兵授课;二是这堂课上级要求结合驻训地毗邻甲午古战场的优势,活用历史(shi)资源,讲述严明纪律的重要性。
“今(jin)天,让大家来到北洋水(shui)师的战舰甲板上……”配合视频(pin)里的影像,石佳以时空穿越的方式,边讲解(jie)边带领大(da)家将(jiang)思绪拉回到那段历史(shi)。
“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一(yi)个多世纪,值(zhi)得大家反思的太多了。”石佳说,“其中重要的一(yi)条是纪律的生命力在于实行。”
灵活新颖的切入点,大(da)量翔实的历史(shi)事例,配以真情实感的生动描述……石佳从历史(shi)故事引入,再联系到发(fa)生在官兵身边的故事,拉近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距离(li),点燃了大(da)家心中的“思想烽火”。二级上士张立(li)岩听完课后感触颇深:“今(jin)天的授课从形式到内容让人耳目一(yi)新,很受触动!”
石佳的这堂课,是该旅探索野外驻训条件下打造“流动课堂”的缩影。该旅宣传(chuan)科刘科长说,近年来,随着实战化训练(lian)深入推进,开展思想政(zheng)治教育面临场地频(pin)动、任务(wu)变动、人员流动等现实问题,授课的难(nan)度越来越大(da)。调查中,官兵也反映,授课往往是熟悉的面孔、熟悉的故事、熟悉的味(wei)道(dao),难(nan)免产(chan)生“审美疲劳”。
为(wei)此,该旅打破(po)建制(zhi)界限(xian)、集约教学资源,注重在“小、活、快”上下功夫,让教育更接地气、更有灵气、更聚人气,激活教育创(chuang)新的“一(yi)池春水(shui)”。
“既要兼顾(gu)模式上的‘形变’,又要挖掘内在的‘质变’。”该旅领导说,面对新形势,必须准确把握部(bu)队(dui)动散(san)特点规律,积极探索动中抓教模式,着力在“教育+实践(jian)”一(yi)体推进、互为(wei)助力上下功夫,构建全(quan)面立(li)体多维的教育体系,才能(neng)推动教育走深走实,为(wei)练(lian)兵备战提供强大(da)动力。
探访一(yi)支部(bu)队(dui)的“流动课堂”
■罗鹏飞 解(jie)放军报特约记者 海洋
训练(lian)间隙,第79集团军某旅官兵结合岗位任务(wu)分享交流。(纪钊丰摄)
一(yi)把沙砾、一(yi)座(zuo)雕像、一(yi)串脚印——
教育的“富矿”有很多,等待大家去开掘
一(yi)堂思想政(zheng)治教育课,为(wei)何能(neng)打动人、引导人,它的吸引力从何而来?
带着这样的思考,记者来到第79集团军某旅新任基层主官培训队(dui)。此时,某连引导员徐纲正(zheng)与大(da)家交流“如何增(zeng)强野外驻训条件下教育课的针(zhen)对性和吸引力”。这一(yi)话题,他感触颇深——
去年,作为(wei)新兵连引导员,徐纲带领新兵参观驻训地烈士陵(ling)园,开展现地教育。在讲述完先辈们战风斗沙的英勇事迹后,他弯(wan)腰抓起一(yi)把沙砾说:“当年先辈们就是在这样的沙窝(wo)里,用血肉之躯扛起了攻关的使命……”一(yi)个个荡气回肠(chang)的故事,一(yi)幕幕战天斗地的场景,让新兵们深受震撼。
与课堂上你讲我听的讲授方式不同,徐纲发(fa)现,深厚的红色资源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jia)值(zhi),身临其境开展“流动课堂”更能(neng)直抵官兵心扉。
“历史(shi)是最好的教科书。开展现地教育,让红色资源、红色课程引领官兵思想升华。”某营何教导员说,带领官兵通过驻训地的“红色地图”,寻找(zhao)理想信念的“核心景观”,从“教科书”转向“打卡地”,开启(qi)教育新视角、新视界,能(neng)让革命精神变得可触可感,激发(fa)传(chuan)承力量。
近年来,他们充分利用驻训地红色资源,在新兵入营、重大(da)节日、老兵退役等时机,采取沉(chen)浸式、互动式等现地教育方式,筑牢官兵的精神高地。
去年,追(zhui)寻驻训地的红色足迹,该旅新兵们来到酒泉卫星发(fa)射中心历史(shi)展览馆参观见学。
从简陋的帐篷、“地窝(wo)子”“干打垒”到美丽的“问天阁”;从简易工(gong)房(fang)到现代化装备,一(yi)代代航天人在“生命禁区”战风沙、斗严寒、饮苦水(shui)、吃(chi)野菜,艰苦奋斗,献了青春献终生,建起了一(yi)座(zuo)现代化的航天城……新兵们边听边看,逐渐了解(jie)到东风航天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da)的发(fa)展历程,感悟一(yi)代代航天人的责任与担当,理想信念的种子在心灵土壤中悄然生根。
入伍以来,新兵杨佩锦(jin)无论是体能(neng)还是专业,都在同年兵中表现抢眼。然而,来到驻训地后,恶劣的气候和高强度、快节奏的训练(lian),让他感到很不适应,变得士气不振。
那天,杨佩锦(jin)驻足在一(yi)座(zuo)雕像前,聆听烈士王来的英雄故事。
一(yi)次大(da)型(xing)试验任务(wu)之后,剩余液氧不慎爆燃。王来抢救完战友和装备,身上着了火。为(wei)了不引起更大(da)的伤(shang)亡和损失,他转身跑向远(yuan)方,倒在戈壁滩上。他的身后,留下一(yi)串焦糊的脚印……
“听到这时,我的内心深受震撼!”参观见学后,杨佩锦(jin)的心情久久难(nan)以平静。那天晚点名后,徐纲特意(yi)找(zhao)到杨佩锦(jin)谈心。
“你知道(dao)王来为(wei)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吗?”天上星光点点,徐纲和杨佩锦(jin)在戈壁滩上并肩同行。“当时,他身上的火焰不断蔓延,支撑他的是不畏生死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杨佩锦(jin)脑子里一(yi)遍遍想象当时的场景……徐纲转过身,将(jiang)沙地上的脚印轻轻抚平:“这些脚印,风沙迟早会掩埋(mai),但一(yi)个人或一(yi)群人的英雄壮举(ju)将(jiang)永远(yuan)铭记在人们心中。”听到这句话,杨佩锦(jin)盯(ding)着那片被抚平的沙地,若有所思。
那一(yi)天,徐纲和杨佩锦(jin)聊(liao)了很久。那一(yi)晚,杨佩锦(jin)也想了很多。“英雄是一(yi)个民族的精神高地。像火种,点燃为(wei)崇高事业献身的英雄气概;如灯塔(ta),照(zhao)耀奋勇前进的道(dao)路。”夜(ye)深人静时,杨佩锦(jin)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一(yi)段话。
思想的感召力,往往在无声处启(qi)发(fa)心灵。从那天起,训练(lian)场上多了一(yi)个挥汗如雨的身影。经过刻(ke)苦训练(lian),杨佩锦(jin)的各项成绩(ji)进步明显。
教育是一(yi)棵树摇动另一(yi)棵树,一(yi)朵云推动另一(yi)朵云……一(yi)个个红色地标的背后,是具体生动的红色故事。沿着航天城的发(fa)展轨迹,新兵们把“红色地图”与头脑中的常识(shi)点有机融合。在一(yi)幕幕情景交融中,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发(fa)生了可喜的“化学反应”。
一(yi)场入连仪式、一(yi)次情景模拟、一(yi)番现场动员——
见缝插针(zhen)搞(gao)教育,“课堂”随处皆是
“我宣誓……”
驻训地,某连引导员王佳琪将(jiang)鲜红的连旗插上高地,9名新兵全(quan)副武装,列(lie)队(dui)而立(li)。远(yuan)处,一(yi)场战术训练(lian)正(zheng)在进行,模拟炮击的炸点掀起阵阵尘土。王佳琪特意(yi)将(jiang)新兵入连仪式选在硝烟(yan)弥(mi)漫的训练(lian)场上。
“谁能(neng)说出连史(shi)上‘176’这个数字的含(han)义(yi)?”王佳琪指着火炮问道(dao)。新兵史(shi)贾宝盯(ding)着鲜红的连旗,突然眼前一(yi)亮:“报告,是176发(fa)炮弹(dan)歼敌的战绩(ji)!”
“不错!1952年10月,大家连以176发(fa)炮弹(dan)击毁敌炮11门、汽车25辆,毙伤(shang)敌数百人,击毁敌汽油(you)库、弹(dan)药库各一(yi)座(zuo),荣立(li)集体一(yi)等功,涌现出特等功臣金耳世等一(yi)批英模个人……”谈到这些事迹时,王佳琪注意(yi)到,新兵们听得格外认真,眼神里闪着光芒与豪情。
“见缝插针(zhen)搞(gao)教育,让‘小课堂’点燃官兵的‘思想烽火’。”王佳琪对记者说,这既是一(yi)场新兵入连仪式,也是一(yi)堂阵地上的教育课,让新兵们在硝烟(yan)中感悟精神力量,筑牢精武强能(neng)、建功立(li)业的思想根基。
随后,王佳琪组织新兵用夹板和绑带固(gu)定左腿,模拟还原战场情境。他们绑上5公斤负重,爬行数十米,接通一(yi)条断开的电话线,模拟感受连队(dui)先辈金耳世拖着被炸断的左腿,以血肉之躯连接通信线路的壮举(ju)。
战士史(shi)贾宝刚爬出不远(yuan),肘部(bu)就被磨得生疼。当他咬(yao)着电话线接头,在凹凸不平的沙土上咬(yao)牙前进的时候,一(yi)下子明白了先辈金耳世当时是在什么样的处境中完成了这项任务(wu)。
情景模拟结束,王佳琪扶起满身尘土的新兵说道(dao):“70多年前,先辈们就是在这种艰难(nan)情形下,不惜一(yi)切代价(jia)坚决(jue)完成任务(wu)。今(jin)天,在群众性练(lian)兵比武中,大家也要用敢打敢拼的血性争取荣誉、捍(han)卫荣誉!”
“现授予你95式自动步枪一(yi)支,希翼你能(neng)像爱(ai)护自己的生命一(yi)样爱(ai)护它……”接过象征责任与荣誉的钢枪后,全(quan)体新兵目光坚定,斗志昂扬。
不多时,远(yuan)处传(chuan)来战车引擎的轰鸣声,新兵们向着训练(lian)场深处奔去,洪亮的口号声响彻云霄。
一(yi)个“先锋讲堂”、一(yi)次绝地逆袭、一(yi)场双向奔赴——
把“冒(mao)热气”的身边故事,及时变为(wei)教育资源
“当年先辈们在极其艰难(nan)的条件下,协同兄弟(di)部(bu)队(dui)浴血歼灭顽敌,将(jiang)旗帜插上主峰(feng)。今(jin)天大家必须拿(na)出更大(da)的决(jue)心、更大(da)的勇气攻克新装备使用难(nan)题……”
这堂教育课,由该旅“翠岗红旗连”二级上士宋(song)邦雷主讲。课上,谈起新装备首射任务(wu),他神情自豪。
那年,新装备列(lie)装单(dan)位,给宋(song)邦雷和战友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装备信息化程度高,其背后的技术原理复杂(za)。而几个月后的实弹(dan)首射任务(wu),考验着大(da)家的勇气与智慧。
那段时间,车场成为(wei)他们的第二个“家”。凌晨车场,当第一(yi)缕(lu)阳(yang)光扑面而来,宋(song)邦雷带着班里成员已经开始了紧(jin)张的训练(lian)。狭小的空间里,他们挤在一(yi)起,眼睛紧(jin)盯(ding)着操作面板,每一(yi)个画面、每一(yi)个按键、每一(yi)个参数都需要他们一(yi)点点摸(mo)索,他们用记号笔在操作面板上标注简易符号,把专业术语(yu)编成押韵的顺(shun)口溜……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随后考核中,他们班以优异成绩(ji)夺得总评第一(yi)。为(wei)确保实弹(dan)首射任务(wu)万无一(yi)失,他们反复模拟射击流程,定准关键路径(jing),操作精益求精。实弹(dan)首射任务(wu)中,他们打出优异成绩(ji),年底荣立(li)集体三(san)等功。
那天的“先锋讲堂”,宋(song)邦雷站在讲台上,讲述完成实弹(dan)首射任务(wu)背后的故事,大(da)家听得津津有味(wei)。
搭起“先锋讲堂”,让平时表现优异的基层官兵走上讲台授课,把“冒(mao)热气”的身边故事,及时变为(wei)教育资源,是一(yi)次关于思想政(zheng)治教育创(chuang)新的尝(chang)试。
一(yi)个榜(bang)样,就是一(yi)本活教材(cai)。那些官兵身边奋发(fa)向上的故事,为(wei)后来者汇聚奋进力量。
“先锋讲堂”上,和宋(song)邦雷一(yi)样阐(chan)释青春梦想的,还有中士黄(huang)战辉。
黄(huang)战辉曾是指挥专业的技术骨(gu)干。去年,由于连队(dui)工(gong)作需要,他转岗到炮班。面对从未接触过的复杂(za)操作流程,每次参加班协同训练(lian),他的成绩(ji)都靠后。这个曾经的标兵,对弹(dan)药装填这个新专业犯了难(nan)。
“转岗就像战术迂回,绕点路是为(wei)了更好地突击。”黄(huang)战辉从最基础的技能(neng)练(lian)起,主动请教老炮手学习操作技巧(qiao),加班加点补习专业常识(shi)……经过一(yi)段时间的努力,在专业技能(neng)考核中,他以第二名的成绩(ji)惊艳全(quan)场。随后,在一(yi)次实弹(dan)射击训练(lian)中,黄(huang)战辉作为(wei)主力队(dui)员,圆满完成任务(wu),赢得上级好评。
身边的典型(xing)故事,蕴含(han)着撬动兵心的道(dao)理和力量。听着黄(huang)战辉的讲述,刚经历岗位调整的下士劳郑坤(kun),深刻(ke)感悟到这样一(yi)个道(dao)理:成长,是不断校准人生准星的过程。
“把课堂交给官兵,群众性自我教育让官兵在你来我往的双向互动中品悟道(dao)理,实现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双向奔赴。”该旅领导说,当官兵讲述身边可见可学的鲜活事例时,那些接地气的真实经历更能(neng)直抵人心,在潜移默化中注入精神动能(neng)。
锐视点
部(bu)队(dui)教育课呼唤(huan)多种“打开方式”
■王本宇
当前,部(bu)队(dui)思想政(zheng)治教育面对的外部(bu)社会环境、官兵成分结构等发(fa)生了深刻(ke)变化,特别是一(yi)些部(bu)队(dui)编成类型(xing)多样、部(bu)署动态分散(san),教育对象的价(jia)值(zhi)观念、思想基础差异性也很大(da)。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抓好思想政(zheng)治教育,既要坚持正(zheng)确政(zheng)治方向、弘扬红色教育传(chuan)统,又要勇于开拓(tuo)、守正(zheng)创(chuang)新。
随着练(lian)兵备战节奏加快、空间变换,思想政(zheng)治教育面临场地变动、人员流动等现实问题。因此,教育课要因势而变、顺(shun)势而为(wei),多些“打开方式”,引导官兵将(jiang)焕发(fa)的政(zheng)治热情转化为(wei)练(lian)兵备战的行动自觉,提高打赢本领。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yi)即教育之场所。”在动态分散(san)条件下实行任务(wu),使命要求、工(gong)作节奏、身处环境均发(fa)生变化。越是如此,越要求教育跟(gen)着任务(wu)走,驻训场设置在哪里,思想政(zheng)治教育就延伸到哪里,确保标准不降、质量不减(jian)。
画好思想政(zheng)治教育的“延伸线”,关键在于发(fa)挥教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chuang)造性。必须着力打造一(yi)支理论上有功底、授课上有招法、教育上有思路的教员队(dui)伍,鼓励大(da)家丰富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发(fa)挥好教员队(dui)伍在引导官兵培塑(su)理想信念、端正(zheng)价(jia)值(zhi)追(zhui)求方面的“酵母”作用。让思想政(zheng)治教育走进练(lian)兵备战一(yi)线,开展常(chang)态化专题式评比,锤炼授课能(neng)力,倒逼教员队(dui)伍守正(zheng)创(chuang)新,把道(dao)理讲深、讲透、讲活,不断增(zeng)强针(zhen)对性和实效性,持续激发(fa)广大(da)官兵心无旁骛、备战打仗的热情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