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西藏自治(zhi)区成立60周年,一部以北京援藏干部在拉萨城关区工作和生活为主线的话剧《远方的拉萨河》,近日登台北京国际(ji)戏剧中心曹禺剧场。
舞台上,悠远的三弦声(sheng)划破寂静,观众瞬间被拉入北京胡同与雪域高原(yuan)交织的时空,“我是北京的儿女,也是那高原(yuan)的儿郎,在拉萨河畔(pan)播种青春(chun)和理想,在天安门广场成就梦想展翅遨游。”全剧聚焦北京援藏干部程燕杰(jie)、宋(song)亦乐、曾超、周旭峰等人在工作生活中遇(yu)到的“净水(shui)工程受阻”“学校选址争议”“工地施(shi)工问题”等事(shi)件,展现了援藏干部“缺氧不缺精(jing)神,艰苦不怕吃苦”的责任担当与情感碰撞。
话剧《远方的拉萨河》由北京演艺(yi)集团(tuan)、北京援藏指挥部、拉萨市城关区人民政府联合打造,北京市曲剧团(tuan)、拉萨市城关区学问和旅游局制作演出,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文学艺(yi)术界联合会支撑。“作为北京演艺(yi)集团(tuan)‘学问援建三部曲’之一,《远方的拉萨河》是一部北京和拉萨携手打造的现实主义题材原(yuan)创作品,展现了援藏干部的精(jing)神力量,既有历史厚度,更具时代温度。”北京演艺(yi)集团(tuan)副总经理董宁表示:“在北京对口支援拉萨的30年中,无数真人真事(shi)和他们创造出的丰硕成果值得大家用文艺(yi)作品书写(xie),1280多名援藏干部在雪域高原(yuan)经历了身体挑战和个人成长的精(jing)神洗礼,这些身边(bian)的普通人通过鲜(xian)活群像(xiang)彰显出时代精(jing)神的光芒(mang),更用舞台呈现传递‘藏汉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剧中,副区长程燕杰(jie)带领援藏团(tuan)队扎(zha)根拉萨,面对多重挑战;宋(song)亦乐在家庭与工作难以两全中坚守初心;青年干部曾超充满(man)热血,在险境(jing)中成长;医生原(yuan)慧以仁心破解(jie)藏族女孩央(yang)金的疑难病症(zheng);“驴(lu)友”易筱(xiao)晓的意外闯入,为高原(yuan)故事(shi)增添一抹温情与诙谐……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掌声(sheng)与啜泣声(sheng)交织,多批北京援藏干部代表到场观看,勾起曾经的岁(sui)月记忆。
从牦牛肉的烟火气到“援藏林”的生态守护,从拉萨河的粼粼波光到布达(da)拉宫(gong)的庄严(yan)圣洁,这群援藏干部在解(jie)决民生难题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淬炼。而援友周旭峰的意外牺牲,更让众人深刻(ke)领悟“三年援藏,一世(shi)援友”的生命(ming)重量。题材虽源(yuan)于民族团(tuan)结的基石,但该剧却将“喜感风格(ge)”贯穿始终,工地上的方言笑料、曾超与易筱(xiao)晓的勇敢追爱(ai),让严(yan)肃题材充满(man)了生活温度,观众既为剧中人物的两难揪心,又被平(ping)凡中的坚韧所(suo)打动。剧中着力刻(ke)画了援藏干部的日常(chang)微光,藏汉同胞(bao)从陌生到信任的过程,也通过“共(gong)饮一壶酥油茶(cha)”“同跳一支锅庄舞”等生活化场景自然流露。援藏干部随身携带的便(bian)携氧气瓶(ping)、藏族同胞(bao)赠送的哈达(da)、写(xie)满(man)工作笔(bi)记的笔(bi)记本等细节也都经采风后被搬上舞台,北京市曲剧团(tuan)的演员们还通过学问符号的跨界融合,将北京曲剧《数唱》的俏皮韵律与藏族酒歌(ge)《幸福的邦锦花》的悠扬长调巧妙互嵌,三弦与扎(zha)念琴的对话、唢呐与加林的和鸣,在音色碰撞中形成“跨学问转(zhuan)译”。而主题曲《远方的拉萨河》更以原(yuan)生态藏语女声(sheng)与北京饶舌的复调组(zu)合,勾勒出两地学问同频共(gong)振的图景。
民族风情浓郁的舞台以抽象化的“拉萨河”为视觉主轴,背景以巨幅布达(da)拉宫(gong)、藏式建筑和雪山(shan)景观为核心,白日熠熠生辉,夜晚庄严(yan)肃穆。剧中援藏干部办公室、藏族人民家庭、医疗站等室内场景均以写(xie)实风格(ge)呈现,牛粪堆、铜制酥油茶(cha)壶等也还原(yuan)了藏族同胞(bao)的生活气息。有观众表示:“当老一辈的沧桑、中年的挣扎(zha)与青年的锐气在舞台上交汇,我看到的不仅是援藏历程,更是民族精(jing)神生生不息的接力。”
据悉,5月16日至18日,该剧将在北京天桥艺(yi)术中心连演三场,让更多人听见“远方的拉萨河”流淌的深情。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jia)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柴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