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上映已有(you)多日,无论批评的声音怎么样(yang),依然不能阻挡票房的节节攀升。所以,观众的选择,才最具有(you)代表(biao)性!在笔者看来,各方的批评声音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方向是否偏(pian)了,二是战斗细节方面的,比如参战的中国军队的人员组成(cheng)、日军的死伤人数(shu)、通往(wang)租界的桥有(you)没有(you)封锁(suo),等等。在这里,笔者首先要说的是,所有(you)的抗战英雄都(dou)值得纪念,特别是底层的士兵。
对于这场战斗的意义,在影片的中后段,导演借特派员之(zhi)口说出了这是一场表(biao)演的事实,并讽刺(ci)了高层的畏(wei)敌策略,以为西方国家的调停能够(gou)停止战争,殊不知帝国主义都(dou)是一样(yang)的德行,最重要的,高层看不到(dao)日本的狼子野心,而这是"调停"根本不可能的实质所在。如果再(zai)对比欧洲不久后的绥靖政策,就会更加(jia)印证笔者的看法。所以,影片是有(you)深(shen)刻反思(si)的,是在这一背景下肯(ken)定了四行孤军。
所以,不能因为高层把八佰当做了棋子,就否定八佰的战斗,这场战斗本身就是淞沪(hu)抗战的一部分,无法分割。或者说,在大撤退的背景下,这场战斗更加(jia)可贵(gui),让日军的"三个月(yue)灭亡"计划破灭,唤醒了民族(zu)意识(shi)(中华永不亡)。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这是最值得记忆的部分,最后,也正是全民族(zu)的战斗,才取得了抗战的胜利。这也是四行孤军能够(gou)写入历史课本原因。
但是,八佰的奋力抵抗并不是导演无视历史事实的"依据",首先,四行孤军当时的确有(you)升旗,但是日军并没有(you)使(shi)用战机来围(wei)攻,因为怕击中仓库的煤气罐引发爆炸危及(ji)租界,即便是日军真的派出了战机,这种"送人头(tou)"似的"护旗"决策,任何一个稍微有(you)点头(tou)脑的指挥官都(dou)不会做出的,因为不是升旗唤醒了租界的热情,而是战斗行动,是有(you)效用的行动。换一个思(si)路,把旗帜悬(xuan)挂于面向租界的墙壁,同样(yang)也能展示,并且可以最小的减少升旗的伤亡。
其(qi)次,影片以一群被冲散(san)的散(san)兵的视角来描写保卫战,这群散(san)兵在战斗中胆小怯弱,甚(shen)至逃(tao)跑(没成(cheng)功),最油滑的"老算盘"甚(shen)至混入了租界,最终随(sui)着(zhe)战斗的进行,散(san)兵中的不少人成(cheng)长为真正的战士。思(si)路是没错的,以群像来拉进与观众的距离(li)也是一种很好的策略。但是,人家孤军是有(you)建(jian)制的进入仓库的,八佰幸存(cun)者的采访(fang)中也没有(you)散(san)兵游勇的"加(jia)入",既然是历史片,不把视角放到(dao)真正的孤军身上,而是导演自己杜撰(zhuan)的"散(san)兵",不是打脸吗?
这些散(san)兵游勇的"加(jia)入",不仅让八佰人物(wu)众多,没有(you)了"重心",而且直接变成(cheng)了一锅"大杂烩(hui)",因为这其(qi)中还(hai)有(you)送旗的女童子军,偷偷跑进仓库的三个学生、大学教授、教授老婆、以及(ji)游走于中日之(zhi)间的中国记者、特派员、"何香凝"女士、青帮、赌场"姐弟"、中俄混血(xue)的名媛、戏班……要是导演的火候稍微差一点,这锅"大杂烩(hui)"就煮不熟了(没给硬塞进爱情戏,已经很照(zhao)顾军迷了),所以,这导致影片的"战争"戏份弱化(hua),场面虽然激烈,但是时长太少,而影片不就是想展示八佰的英勇战斗吗?
同样(yang)是保卫战,俄罗斯的《兵临(lin)城下之(zhi)决战要塞》就没有(you)这么"零散(san)",群像只(zhi)有(you)7,8人,也有(you)刻画非战斗人员的场面,但整个影片突出了战争的"实质",节奏紧凑,扣人心弦(xian),即表(biao)现了苏(su)联(lian)官兵的英勇无畏(wei),也展现了苏(su)军在德军的闪电突袭下的混乱(luan),同时也展示了德军在战术和策略方面的利害之(zhi)处,在整部影片中,完全没有(you)八佰后期那种"断崖"感。当然也没有(you)"白马"和"三国情节"。换句话说,八佰的心太大,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里塞了这么多东西,战斗的"份量"下降了。
所以,既然标榜战争和历史,同时关于四行孤军的史料有(you)那么多,导演完全可以拍一部类似《兵临(lin)城下之(zhi)绝战要塞》这样(yang)的硬核战争片,或者参考一下《红海行动》也不错。但是,导演没有(you)这么想,战斗的场面有(you)几(ji)个方向也经不起推敲,比如孤军战士身绑手榴弹和日军同归于尽,理由(you)是手榴弹炸不穿日军的钢板(ban)阵(zhen),只(zhi)能靠人来压垮甲板(ban)阵(zhen)。我(wo)想,作为德械(xie)师,八佰将士可以把手榴弹绑到(dao)重物(wu)上再(zai)扔下去(见图中的圈内沙袋),同样(yang)也可以使(shi)用火焰喷射器反击。
此外,在进攻受挫后,日军使(shi)用了芥(jie)子毒气攻击,88师是装备了德制防毒面具的,就在腰带上挂载的金属筒里面(见图中红圈),这点影片中也可以看到(dao)。但是,导演竟然想出了用尿(niao)来防毒。以笔者储备的专业常识(shi),如果不能在6秒(miao)内带好防毒面具,基本上就没救了。此外,作为一只(zhi)四百多人的队伍,谢晋元团长竟然没有(you)安排值班哨和潜伏哨,让日军的敢死队从(cong)河道里面摸上来,也让两名"散(san)兵"到(dao)了出去,这是完全不符合军事常识(shi)的。
在日军的敢死队摸进仓库后,也没有(you)看到(dao)将士们使(shi)用毛瑟手枪作为近战武器,而毛瑟手枪是德械(xie)师班长以上干部的标配。在城市战中,窗户玻璃是非常危险的,爆炸和枪弹都(dou)可以造成(cheng)玻璃飞溅(jian),所以,经历了淞沪(hu)抗战的88师的官兵,竟然不把玻璃敲除,用仓库内的物(wu)资堵(du)住窗口,以至于日军从(cong)窗户攻入,这也是不符合军事常识(shi)的。当然,影片一开始的"杀逃(tao)兵"和杀俘虏,就更经不起推敲。
在城市战这样(yang)的环(huan)境中,与自己的队伍冲散(san)是完全正常的,一番炮击,自己的班排也许已经牺牲了,不问青红皂白就枪毙,国军也是缺人的。而对于俘虏,活(huo)的鬼子可是很"稀有(you)的",而杀俘虏人家八佰没干过,这不是抹黑八佰吗?此外,通往(wang)租界的桥当时是安全的,孤军里面的伤员和物(wu)资都(dou)是通过桥运送的。当然,日军也不可能像某些人所说只(zhi)伤亡3人,笔者看过凤凰卫视对孤军幸存(cun)者的采访(fang),日军最终的伤亡是200人,还(hai)损失了两辆坦克,这一点,仓库上的弹孔是最好的物(wu)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