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lai),杭州(zhou)“六小龙”火热出(chu)圈,在人工智(zhi)能、大模型、机器人等(deng)领域持续突破,吸引了全球目光。它们的成长轨迹,正是中国民营(ying)企业在创新浪潮中勇立潮头(tou)的生动缩影——从早期(qi)的市场探(tan)索者到如今的技术引领者,民营(ying)企业正加快成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yao)力量。
厚植创新优势(shi)
诞生于市场经济土壤的民营(ying)企业,天生具备(bei)创新的基(ji)因。
数据显示,民营(ying)企业贡献了全社会70%的技术创新成果,涵盖(gai)了80%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90%的高新技术企业。据统计,在出(chu)口强劲的“新三样”(新能源(yuan)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中,民营(ying)企业贡献超过一半。比亚迪(di)、宁德时代等(deng)企业主导的技术标准正改写全球产业格局。
“民营(ying)企业是市场选择出(chu)来(lai)的,在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zhan)过程中,要(yao)经历激烈(lie)竞争(zheng),只有(you)保持创新才能存活下来(lai)。”清华大学互联(lian)网产业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民营(ying)经济研究会高级专家罗(luo)贞礼告诉记者,民营(ying)企业正在加快从传统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驱动型,创新意识不断(duan)增强,成为中国科技发展(zhan)和技术创新的重要(yao)力量。
位(wei)于中关村科学城的微纳星(xing)空成立于2017年,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商业卫星(xing)研制的民营(ying)科技企业。短(duan)短(duan)8年时间,微纳星(xing)空成功发射了25颗卫星(xing),从最开始(shi)的10公(gong)斤级、80%以上零(ling)部件依靠外采,到如今重量达到1000公(gong)斤级,核(he)心载荷和关键(jian)部组件全面实现自研,微纳星(xing)空走出(chu)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lu)。
微纳星(xing)空卫星(xing)副总(zong)设计师孙鹏先容,公(gong)司(si)承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di)球观测与导航”专项(xiang)中的“天基(ji)微波定标一体化设计及验证技术”课题(ti),主要(yao)解决定标载荷与微纳卫星(xing)平台协同优化设计问题(ti)。目前,该项(xiang)目已(yi)完成卫星(xing)可行(xing)性(xing)论证和方案设计工作,正在加速推进之中。
2023年发布(bu)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ying)经济发展(zhan)壮(zhuang)大的意见》明确提(ti)出(chu),培育一批关键(jian)行(xing)业民营(ying)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特色(se)产业集群。国家市场监管总(zong)局数据显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ying)企业从2012年的2.8万家增长至如今的42万多家,占比由62.4%提(ti)升至92%以上。
“要(yao)持续激发民营(ying)企业发展(zhan)内生动力,引导民营(ying)企业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主动拥抱人工智(zhi)能时代,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发展(zhan)新质生产力。”罗(luo)贞礼表示。
构建协同生态
尽管成就斐然,但民营(ying)企业创新仍面临不少“成长的烦恼”。
“以商业卫星(xing)为例,该领域技术壁垒(lei)很(hen)高,民营(ying)企业早期(qi)在资金链、资源(yuan)整合、产业链协同等(deng)方面面临困难。”孙鹏坦言,高成本、资源(yuan)缺口和服务体系不完善等(deng),让不少民营(ying)企业陷入“不敢创新、不会创新、不愿创新”的困境。
破局之道在于构建“政策+市场+技术”的协同创新生态。比如,北(bei)京市海淀(dian)区为商业航天企业提(ti)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全力激发企业发展(zhan)活力;支撑设立星(xing)辰未来(lai)空间研究院,开展(zhan)空间信息通信、能源(yuan)动力等(deng)领域的交叉应用基(ji)础研究;成立商业航天创新中心,推动商业航天产业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协同,形成商业航天应用产业创新示范等(deng)。
微纳星(xing)空正是在这样的生态中实现跨(kua)越式发展(zhan),成为国内少数具备(bei)“方案论证—整星(xing)设计研发制造—部组件制造—地(di)面系统—在轨运营(ying)”全栈式能力,以及拥有(you)2吨级别商业卫星(xing)制造能力的民营(ying)企业,并取得(de)商业航天领域“三证齐(qi)全”的资质突破。
深云智(zhi)合创始(shi)人刘(liu)宇(yu)宙建议(yi),政府应为民营(ying)企业特别是初创民营(ying)企业提(ti)供更多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撑,帮助其渡(du)过难关。同时,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zhan),帮助企业完成数字化、智(zhi)能化改造,提(ti)升整体效能。
“创新之路(lu)荆棘密布(bu),从来(lai)都是‘九(jiu)死一生’。要(yao)多措并举解决困扰民营(ying)企业开展(zhan)创新的深层次梗阻,确保相关创新政策真正管用、好用。通过持续创新赋能,为民营(ying)经济高质量发展(zhan)注入新动力。”罗(luo)贞礼说。
拥抱科技变革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民营(ying)企业正从“技术跟跑(pao)”迈向“创新引领”。
全国工商联(lian)发布(bu)的报(bao)告显示,2023年,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ying)企业的研发费用总(zong)额达到1.39万亿元(yuan),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chu)的41.88%;平均研发强度为3.58%,高于全国研发投入强度,民营(ying)企业在研发上有(you)高投入、高产出(chu)的特点。
低空经济领域的创新实践尤为引人关注——作为国内eVTOL(电动垂直(zhi)起降飞行(xing)器)领域的领军企业,沃飞长空凭(ping)借300余人的高水(shui)平研发团队,围绕核(he)心技术布(bu)局350余件专利,形成具有(you)自主常识产权的“中国创造”eVTOL技术体系。2024年6月,该企业完成全球第二、国内首个全倾转过渡(du)飞行(xing)试验,标志着(zhe)我国在低空交通核(he)心技术上跻身国际第一梯队。
“大家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民营(ying)经济的高度重视,对加强技术研发、发展(zhan)新质生产力充(chong)满信心。”沃飞长空CEO兼首席科学家郭亮表示,企业锚定“十四五”收官与谋(mou)划“十五五”的关键(jian)节点,全力推进载人适航证取证进程,打造以eVTOL为核(he)心的产业集群。
罗(luo)贞礼建议(yi),民营(ying)企业应当坚持“创”为根本、系统谋(mou)划科技创新,坚持“链”为关键(jian)、打造产业闭(bi)环体系,坚持“制”为保障、营(ying)造一流创新生态。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创新,主动扛起科技自立自强大旗,积极孵(fu)化科技含量高、绿色(se)发展(zhan)足、产业关联(lian)强、市场空间大的未来(lai)产业,从政策驱动、技术驱动、市场驱动、资本驱动等(deng)多方面入手,确保创新成果应用转化目标的实现。(经济日报(bao)记者 常 理 曾诗(shi)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