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结束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hui)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hui)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qu)等展台“变身”洽谈桌(zhuo),不少高校的科研团队纷纷展出(chu)新技术(shu)、新产品(pin),不少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hui)、企业等单位的“买家”抛出(chu)合作“橄榄枝”。
如今(jin),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推动经济社(she)会(hui)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yin)擎(qing)。近年来,从强化国家科学技术(shu)进步法律保障到完善和创新科技成果评价机制(zhi),再(zai)到形成教育强国建设规(gui)划纲要(yao)战略布局,大家以政策组合拳打(da)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数(shu)据显(xian)示,2023年我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总合同金额突破2000亿元,64万项科研成果走(zou)出(chu)实(shi)验室,政策红利效应持续释放。
然而,进一步激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动能,仍需破解(jie)多重挑战。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象依然突出(chu);部分科研人员“重学术(shu)轻转化”,过度追求论文影响因子而忽视产业应用价值;转化链条存在明显(xian)梗阻,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仍有待提升;中试基(ji)地、概念(nian)验证中心等环节不够充足(zu),部分科研成果“沉睡”在实(shi)验室。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其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直接影响产业升级质效。面对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现实(shi)挑战,必须积(ji)极(ji)探(tan)索(suo)多元路径(jing)化解(jie)难题。
强化市场导向(xiang),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广大高校需构建“需求牵引(yin)、双向(xiang)渗透(tou)、智能匹配(pei)”的新型产学研生态(tai)体系,推动科研与市场深度融合。具体而言,通过校企共建联合实(shi)验室、产业技术(shu)创新联盟,实(shi)现资源互补与优势叠加。例如,清华大学与HUAWEI通过深度合作,依托高校科研优势与企业产业资源,围绕关键技术(shu)联合攻关,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树立行业标(biao)杆。一边鼓励教师赴(fu)企业挂职实(shi)践,深化市场需求认知,提升科研成果的市场靶(ba)向(xiang)性;一边支撑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培育应用型人才。
打(da)造立体化对接平台,畅通供需衔接渠道。建设集成果展示、技术(shu)交易、融资服务于一体的综(zong)合性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对接模式。强化平台信(xin)息化建设,实(shi)现供需精准匹配(pei),拓展服务功能,引(yin)入专业化服务机构,提供一站式解(jie)决方案。深化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hui)、科技园区(qu)的合作,共建中试基(ji)地、产业研究院,形成协同转化生态(tai)体系。例如,浙大紫金科创小镇打(da)造“线上孪生+线下实(shi)体”混(hun)合载体,其概念(nian)验证中心依托该模式已助力126项成果完成市场验证,充分印(yin)证了立体化对接平台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效能。
完善评价机制(zhi),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高校应强化成果转化导向(xiang),推动科研工作与经济社(she)会(hui)发展需求深度融合,逐步构建以成果转化效能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在职称评聘与岗位晋升中,应提高成果转化指标(biao)权重,将(jiang)科研成果的市场应用价值、经济效益(yi)及(ji)社(she)会(hui)效益(yi)纳(na)入综(zong)合考(kao)核范围。设立专项奖励机制(zhi),对转化成效突出(chu)的科研人员予以表彰,激发创新活力。加强常识产权保护,完善产权归属(shu)与利益(yi)分配(pei)制(zhi)度,切实(shi)保障科研人员权益(yi),营造安全、高效的转化制(zhi)度环境(jing)。
培育跨界融合人才,提升专业转化能力。科技部印(yin)发的《“十四五”技术(shu)要(yao)素市场专项规(gui)划》提出(chu),到2025年“技术(shu)经理(li)人数(shu)量突破3万名”。高校应积(ji)极(ji)响应,加强技术(shu)转移人才培养,开设相关专业课程与培训项目,培育既懂技术(shu)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健全技术(shu)转移人才职称评聘和晋升机制(zhi),提升社(she)会(hui)认可度。将(jiang)科研人员参与技术(shu)转移纳(na)入职业发展评价体系,形成“科研—转化”双通道,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jian)实(shi)的人才支撑。(编辑:王(wang) 莉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