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相伴 好(hao)古乐今
——访(fang)德国古典学(xue)家何(he)莫邪
徐??馨 《人民日报(bao)》(2025年04月21日第 17 版)
中(zhong)文版《丰子恺》,何(he)莫邪著,张斌译。
德国古典学(xue)家何(he)莫邪。
以上图片均为受访(fang)者提供
何(he)莫邪,何(he)许(xu)人也?一位逻辑学(xue)家、哲(zhe)学(xue)家,一位深(shen)入(ru)学(xue)习古代汉语的语文学(xue)家,一位自称“小何(he)”,也喜欢别人叫他(ta)“小何(he)”的白胡(hu)子学(xue)者。
2024年11月,首届世界古典学(xue)大会在北京召(zhao)开。何(he)莫邪是参会嘉宾之一,发言题目是《古汉语词义的层次分析方法论》。自上世纪(ji)70年代至今,何(he)莫邪已访(fang)问中(zhong)国数十次。学(xue)者吕叔湘(xiang)、蒋(jiang)绍(shao)愚、黄德宽,妇孺皆知的漫画家贺友直、廖冰兄,乃至昔日沪上文庙卖小人书的摊主,都是他(ta)的朋友。“我的研究是田野调查式的,多蘸‘乡土墨水’很重(zhong)要(yao),我要(yao)主动和中(zhong)国人打成一片。”小何(he)说。“你未必(bi)对人类(lei)学(xue)有兴趣,但作为语言学(xue)家,你已经在做人类(lei)学(xue)研究了。”昔日导(dao)师、牛津大学(xue)人类(lei)学(xue)家爱德华·埃文斯—普里乍得对小何(he)说的这句话,影响了他(ta)一生。对小何(he)来说,中(zhong)国就是他(ta)的“田野”。
邀请更多中(zhong)国人参与《汉学(xue)文典》
小何(he)是德国人,名克里斯托弗,姓哈博斯梅(mei)尔,退休(xiu)前(qian)是挪威奥斯陆大学(xue)教授,如今定居丹麦。出于(yu)学(xue)术交流(liu)需要(yao),在印欧语系近10种(zhong)语言中(zhong)辗转切换是他(ta)的日常。在他(ta)的家中(zhong),中(zhong)文是最醒(xing)目的存(cun)在:从走廊到会客室、书房、资料库,从墙壁、窗户到书柜侧身,中(zhong)国书画、中(zhong)国友人的往来信札随处可见。他(ta)喜欢坐在摆着各种(zhong)印章的老木桌前(qian),在笺纸上用毛笔誊写学(xue)人知见或自撰打油诗(shi),乐哉悠哉。
小何(he)更广大的汉语世界在线上。上世纪(ji)80年代末,他(ta)开始建立古代汉语和文献电子资料库,而后在30多年时间里将其发展为大型开放式线上平台(tai)《汉学(xue)文典》,并与古希腊语、拉丁语等翻译互鉴。近40年来,从我国古文字学(xue)家裘锡(xi)圭、语言学(xue)家郭锡(xi)良、古汉语专家蒋(jiang)绍(shao)愚,到比利时鲁汶大学(xue)、德国洪堡大学(xue)、美国哈佛(fo)大学(xue)、法国国家科学(xue)研究中(zhong)心、英国牛津大学(xue)、日本京都大学(xue)等数十所高校的数百位学(xue)者,众人共同为《汉学(xue)文典》的赓(geng)续与完善义务接力,这一平台(tai)也向全球(qiu)所有对汉语言学问感(gan)兴趣的人免费(fei)开放。
与大家熟悉的辞典、字典不(bu)同,《汉学(xue)文典》以逻辑学(xue)、范畴学(xue)、哲(zhe)学(xue)为架构,不(bu)依部首或拼音排序。比如,在这部大型线上资料库中(zhong),“怀古”一词在范畴上属于(yu)“想(xiang)念”,“想(xiang)念”属于(yu)“感(gan)情”,“感(gan)情”属于(yu)“反应”,“反应”属于(yu)“动作”,“动作”属于(yu)“事件”,“事件”则属于(yu)“对象”。《汉学(xue)文典》如同一张语义地图,帮助人们“看懂”语言背后的逻辑结构。此外,《汉学(xue)文典》还包含(han)2000个句法分析、500个辞格的修辞文法分析,以及大量中(zhong)国古典文献资料。
“我做这个事不(bu)新鲜——我是莱布尼茨(德国哲(zhe)学(xue)家)的学(xue)徒,是用逻辑学(xue)分析学问的哲(zhe)学(xue)家。”小何(he)笑呵呵地说,文献研究不(bu)能只(zhi)从语言本身下手,“逻辑分析、修辞分析、哲(zhe)学(xue)范畴分析、文学(xue)批评——东方的、西方的——都要(yao)研究,共同帮助我品读文献”。这是小何(he)另一位学(xue)术领(ling)路人、最初将《红楼梦》和《楚辞》翻译成英语的汉学(xue)家大卫·霍克斯对他(ta)的影响:要(yao)跨学(xue)科做研究。
“学问研究需要(yao)全球(qiu)性视野。”小何(he)说,“大家收录(lu)了世界上最早的、对古汉语的翻译,那是17世纪(ji)的拉丁文。当代英文、俄文、法文、德文、日文的翻译也有不(bu)少,比如大家有139种(zhong)语言的《论语》译本。相比之下,现代汉语译文反而不(bu)多。你的采访(fang)对我来说最重(zhong)要(yao)的一点,就是邀请更多中(zhong)国人参与编写《汉学(xue)文典》,将古汉语‘译’成现代汉语。”
《汉学(xue)文典》的编撰初衷如是,小何(he)最初深(shen)入(ru)研究古代汉语的目的亦(yi)如是:借他(ta)者视角(jiao)反观西方文明。语言是人类(lei)最重(zhong)要(yao)的交际和思(si)维工具,其结构和用法影响着人们的思(si)维方式和社会行为——在小何(he)看来,世界上只(zhi)有古代汉语不(bu)带有印欧语系特点、没受到古希腊文明影响,能帮助他(ta)发展出看待这个世界的不(bu)同视角(jiao),让他(ta)面对不(bu)同文明时游刃(ren)有余,兼容(rong)并包。
以文臻道(dao),以文会友
“我的长处是热(re)爱文献。一打开文献,我就哗啦哗啦地快(kuai)乐。”说到这一点,小何(he)格外开心。爬梳古典文献,是他(ta)的本职(zhi)工作。通过训诂与古人神交,探索(suo)人生真谛,不(bu)仅是“古典学(xue)”本义和小何(he)学(xue)术成就的基(ji)础,也影响了他(ta)的人生观。
“我所有研究的出发点都是人生哲(zhe)学(xue),和人生哲(zhe)学(xue)无关的学(xue)问,和俺(an)小何(he)也无关。”在他(ta)看来,《论语》就有一种(zhong)人生哲(zhe)学(xue)的潇(xiao)洒(sa)风度,“孔子有一种(zhong)精神上的‘敏’,活泼泼的,同时有深(shen)度,《论语》读多少遍都觉(jue)得丰富。”何(he)天(tian)赐,小何(he)之子,儿时跟着父(fu)亲学(xue)拉丁文,而今在丹麦一所中(zhong)学(xue)教《论语》,也是孔子的粉丝。
庄(zhuang)子更与柏(bai)拉图、蒙田一道(dao),被小何(he)引为妙友:“俺(an)与庄(zhuang)周(zhou)无间然!”60年品读庄(zhuang)周(zhou),让小何(he)觉(jue)得庄(zhuang)子和孔丘一样,都是“可与言者”的古老朋友。2024年,中(zhong)英双语《庄(zhuang)子内篇汇评诠释》在欧洲(zhou)出版,是小何(he)对这位跨时空好(hao)友的致敬。《庄(zhuang)子内篇》的翻译工作由他(ta)和另一位学(xue)者共同完成。如何(he)在翻译中(zhong)实现“旧味(wei)新话”,是小何(he)常常思(si)考的问题:“要(yao)复兴古代学问,先(xian)要(yao)品到它的‘古味(wei)儿’,再浸泡着人生感(gan)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不(bu)能亦(yi)步亦(yi)趋对照(zhao)翻译。”
沉浸在文献世界里的小何(he)以文臻道(dao),现实生活中(zhong)的他(ta)以文会友。“汉学(xue)文典”四个字由哲(zhe)学(xue)家庞朴题写,“庞先(xian)生常来我家,大家谈论哲(zhe)学(xue)特别多。”“何(he)莫邪”这个名字,是历史语言学(xue)家王叔岷(min)给(gei)他(ta)起的,只(zhi)不(bu)过他(ta)顽皮地将“镆铘”改成“莫邪”。梵文专家王邦维为何(he)莫邪所著《丰子恺》一书作序,文中(zhong)称其为“小何(he)”,这是他(ta)最心仪的“昵称”。小何(he)最新出版的英文《韩(han)非子简注精译》,书名题字出自韩(han)非子研究专家陈(chen)奇猷。
收藏了数千本中(zhong)国小人书的小何(he),与漫画家丁聪、方成、廖冰兄更是挚友,聊到他(ta)们,小何(he)笑得最为畅快(kuai)。“方成先(xian)生做的羊肉汤真是美味(wei),他(ta)是幽默家又是幽默的理论家。他(ta)、廖冰兄和梁漱(shu)溟一样,大家在一起没有客套话,能尽情尽兴地雅聊,令人难忘。”
访(fang)谈9小时,“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辞行前(qian),小何(he)取出册页《雪泥鸿爪》。灯下轻轻翻开,是吕叔湘(xiang)、梁漱(shu)溟、萧乾(qian)等人写给(gei)他(ta)的赠言,“你瞧,这都是我的妙友。”
叩开小何(he)家门,朝阳方盛。话别之际,白日西坠,哥本哈根(gen)夜色渐浓(nong),对面湖(hu)上满月清辉,让我想(xiang)到“天(tian)心月圆”四个字。小何(he)与不(bu)同文明的古老文献相伴,品字为乐,以文为友。如洗的月色,仿佛(fo)也照(zhao)见他(ta)心中(zhong)的学问天(tian)地——中(zhong)与西,古与今,理与情,皆在其中(zhong)圆融(rong)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