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宏山 匡彦(yan)丞
绿色(se)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jing)。习大大总书记(ji)在主持(chi)二十届(jie)中央(yang)政治局(ju)第十一(yi)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se)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se),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se)生产力。”这一(yi)重要论(lun)断,深(shen)刻阐明(ming)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se)生产力的内在关系,指明(ming)了发展绿色(se)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和实践路径(jing)。党的二十届(jie)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绿色(se)低碳发展机制。国务(wu)院印发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节能降碳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全面推进美(mei)丽中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se)转型的重要举措(cuo)。
绿色(se)发展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辩证统(tong)一(yi),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yin)山”的理念。通过绿色(se)导向的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可以重塑(su)经济社会发展模(mo)式,有力推动“人(ren)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通过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可以提供更广(guang)泛的公共福(fu)祉(zhi),提升人(ren)民群众的生活幸福(fu)感。
绿色(se)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联(lian)系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而绿色(se)发展是以生态优先(xian)、资(zi)源节约为导向的发展模(mo)式。将两者融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仅能够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能有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shuang)赢。2024年,中共中央(yang)、国务(wu)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se)转型的意见》,这是中央(yang)层面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se)转型进行系统(tong)部(bu)署。意见明(ming)确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se)化、低碳化,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的重要标(biao)志,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解决我国资(zi)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ji)础之策,是建设人(ren)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绿色(se)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lun)的深(shen)刻实践。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对于人(ren)类而言具有客观实在性,与人(ren)类存在着(zhe)双(shuang)向互动性,人(ren)类必须敬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
绿色(se)发展理念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ming)实践方向。绿色(se)发展强调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jian)寻求平衡,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se)转型。倡导节约资(zi)源、保护环境,追求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引导企业和产业向低碳、循环、高效的方向转型,推动绿色(se)创新和绿色(se)技术的应用。最重要的是,绿色(se)发展理念在社会生活领(ling)域的推广(guang)形(xing)成了绿色(se)学问,影响人(ren)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mo)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ding)了社会面的思想基(ji)础。
绿色(se)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se)。绿色(se)导向的技术创新,是发展转型的基(ji)本动力。清洁生产、污染控制、环境友好和资(zi)源循环等方面的绿色(se)工艺,为传统(tong)产业提供了新的改革(ge)方向。绿色(se)导向的资(zi)源配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支撑(chi)绿色(se)发展的财税(shui)、金融、投(tou)资(zi)、价格政策和标(biao)准体系。”绿色(se)资(zi)源环境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绿色(se)金融通过融资(zi)、贷款支撑(chi)环境资(zi)源保护项目发展,进一(yi)步推动绿色(se)经济转型。
绿色(se)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结(jie)合的基(ji)本原则
生态优先(xian)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原则。习大大总书记(ji)多次在不同场合论(lun)述生态问题的重要意义,“生态是统(tong)一(yi)的自然系统(tong),是相互依(yi)存、紧密联(lian)系的有机链条”“生态文明(ming)是人(ren)民群众共同参(can)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因此,在以新质生产力为动力,推动全面深(shen)化改革(ge)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绿色(se)保护问题。同时,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改革(ge)的核心目标(biao)之一(yi),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shuang)赢,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shen)刻诠释。
创新是绿色(se)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结(jie)合的动力源泉(quan)。必须坚(jian)持(chi)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绿色(se)科技的投(tou)入力度,促进绿色(se)技术的突破和应用。要让创新在制度、产业、科技、生活等方面全面发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se)转型。
全面统(tong)筹是绿色(se)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结(jie)合的基(ji)本要求。要将绿色(se)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从经济运行结(jie)构切入,将绿色(se)发展理念贯(guan)穿“生产—分配—交换(huan)—消费”全链条;要以打通地域限制为目标(biao),协调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全面推进绿色(se)转型。只有如此,才能破除绿色(se)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
安全是绿色(se)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结(jie)合的重要前提。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时刻注意有效防范和化解绿色(se)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谨防绿色(se)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极端动保”意识形(xing)态入侵等风险;要在保障人(ren)民群众基(ji)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强调绿色(se)转型的重要性,谨防只顾“绿色(se)保护”而忽视人(ren)民群众基(ji)本权益(yi)的现象发生;要充分考虑(lu)不同群体的利益(yi)诉求,对于部(bu)分经济落后(hou)区域群众的自然开发需求,要因地制宜(yi)采取针对政策,维护社会绿色(se)发展行稳致远。
绿色(se)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结(jie)合的实践路径(jing)
推动绿色(se)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需要从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和生活创新四个维度全面发力,形(xing)成系统(tong)完整的实践框架。
完善全面绿色(se)转型的制度体系,是推动绿色(se)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结(jie)合的基(ji)础保障。要健全国土空间(jian)规划体系,为发展划定(ding)明(ming)确边界。建立完善的绿色(se)标(biao)准体系和环境污染监管制度,构建以绿色(se)发展为导向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绿色(se)低碳财税(shui)政策、健全绿色(se)金融体系,为绿色(se)发展提供政策支撑(chi)和资(zi)金保障。整合相关法律(lu)法规,强化执法监督,为全面绿色(se)转型提供法治保障。
健全全面绿色(se)转型的产业体系,是推动绿色(se)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结(jie)合的核心内容。要推进产业结(jie)构优化升级(ji),加快传统(tong)产业绿色(se)化改造,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调整优化能源结(jie)构,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优化交通运输结(jie)构,发展绿色(se)智能物流体系,推进快递包装绿色(se)化、减量化和循环化。培育壮大绿色(se)新兴产业,如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节能服务(wu)业等,为推动绿色(se)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结(jie)合提供坚(jian)实的产业基(ji)础和持(chi)续的发展动力。
强化全面绿色(se)转型的科技支撑,是推动绿色(se)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结(jie)合的关键。要深(shen)化科技研发创新,提高绿色(se)科技供给能力。推进数字赋(fu)能绿色(se)产业,壮大绿色(se)科技创新主体,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机制,建立绿色(se)技术创新联(lian)合体。加大对绿色(se)技术研发的投(tou)入,突破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ling)域关键核心技术,为推动绿色(se)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结(jie)合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
倡导全面绿色(se)转型的生活方式,是推动绿色(se)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结(jie)合的社会基(ji)础。要加强生态文明(ming)教育,培育绿色(se)学问,引导全社会树立绿色(se)发展理念。推广(guang)简约适度、绿色(se)低碳、文明(ming)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广(guang)绿色(se)消费,鼓励(li)使用新能源汽车和共享交通工具等。形(xing)成全民参(can)与、共同践行的绿色(se)生活新风尚,为推动绿色(se)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结(jie)合提供有力的学问支撑。
事实上,绿色(se)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是一(yi)个系统(tong)工程,需要党和人(ren)民团(tuan)结(jie)一(yi)致、共同努力。要牢固(gu)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yin)山的理念,坚(jian)定(ding)不移走生态优先(xian)、绿色(se)发展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ren)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xian)。
编辑概况:吕宏山,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fu)教授;匡彦(yan)丞,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