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一运动·(B-sports)官方网站

业界动态
自然将自己冶炼成形,让人类去取暖、图绘,梅法钗,系列,作品展
2025-04-26 00:48:57
自然将自己冶炼成形,让人类去取暖、图绘,梅法钗,系列,作品展

《烬》系列 梅法钗 2000年 木头 木炭 丙烯 铁(tie)

《烬》系列 梅法钗 2012年 木炭 炭渣 铁(tie)

◎后商

展览:炭骨(gu)——梅法钗作品展

展期:2025.4.12-4.22

地点:中国美术馆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炭骨(gu)——梅法钗个展”,我看到这些(xie)用(yong)炭创作的作品:《彼岸》(2020年)、《远方的远方》(2021年)、《众生(sheng)》(2022年)、《祖先(xian)》(2022年)、《重生(sheng)》(2023年)、《彼岸行》(2023年)……在《烬》之(zhi)前这些(xie)被梅法钗选作作品名的词汇,无(wu)一例外都是重型的。它们(men)承载了太多(duo)想法与关切,以(yi)至(zhi)于似乎不再是词汇,而更像是某(mou)种体裁(cai)、某(mou)种量度,这也就造成了这种情(qing)况:词汇不只是命(ming)名,而是作品本(ben)身。我无(wu)法确切知道梅法钗究竟为(wei)何作此类命(ming)名,但(dan)我的一个猜测是,他携(xie)带了太多(duo)“重”:当代艺术之(zhi)“重”,与日常生(sheng)活共(gong)存的形式之(zhi)“重”。

在过(guo)去的时间里,“重”在当代艺术领域(yu)几乎是自觉的命(ming)题,很多(duo)艺术家(jia)认为(wei)自己持续地遭(zao)遇着现代主义(yi)、后现代主义(yi),一次又一次回应(ying)着宏大的现实、个体的价值,仿佛结茧炼丝,使艺术成为(wei)绸缎(duan)锦绣,成为(wei)志与碑。因此,至(zhi)少在某(mou)种意(yi)义(yi)上,梅法钗在《烬》之(zhi)前的作品,更像是某(mou)种纪(ji)念、回眸。

相较之(zhi)下,《烬》所承载的意(yi)义(yi)要轻很多(duo)。烬,本(ben)义(yi)是火之(zhi)余木,是火焰消失后的余温,是一种含蓄的留痕。通过(guo)《烬》,梅法钗似乎是在提醒观众:每一粒烬,都是记忆保(bao)存的种子(zi),在缓慢的流逝中,悄无(wu)声息地影(ying)响着周围的世界。

《烬》系列23用(yong)莲花底柱承住一株细如脖颈的、高约四五米的炭柱,远距(ju)离观察(cha),它缥缈纤(xian)细,仿佛天地间新生(sheng)的苗。远距(ju)离体会到的脆弱,以(yi)及近距(ju)离体会到的无(wu)限,不正是矛盾而激荡的生(sheng)命(ming)本(ben)身吗?生(sheng)命(ming)不正是在无(wu)边恐(kong)惧与有情(qing)之(zhi)味(wei)中的历程吗?它是虚无(wu)的,也是独异的。令我欣喜的是《烬》系列5在指路之(zhi)手(shou)中所握的玻(bo)璃球,它仿佛指示着艺术本(ben)身,无(wu)关超越与义(yi)理,只关乎艺术自身。

《烬》系列20让我回想起了和美术馆去年展览的“菅木志雄:空间物象”,尾巴(ba)化的腿脚(jiao)、拉(la)长的胸腰(yao)、缩(suo)窄的头,三段木片以(yi)原生(sheng)态、图像态、炭态,标识了梅法钗对人(ren)的存在的理解。实际上,《烬》系列20比物派(兴起于上世纪(ji)六(liu)七十年代的日本(ben)艺术流派)多(duo)了一部分,也就是透(tou)露了世界的构造,而这部分就是《烬》系列大部分作品最想讲述的。《烬》系列20中的三段木片之(zhi)间的关系,以(yi)及三段木片与白色画布(bu)之(zhi)间的关系,就是梅法钗所参(can)用(yong)的物派的美学核心(xin)。

很难找到比炭更合适在美术馆展示、观看的材料了。黑(hei)色或深灰色、表面积大、表面粗粝、质地轻、多(duo)孔结构、热解稳定(ding)性、导电性……炭本(ben)身拥有如此多(duo)的属性与本(ben)性,叠加上炭在自然、学问中所扮(ban)演的角(jiao)色,使炭吸附了相当多(duo)的灵力、传说、美学。从实用(yong)的角(jiao)度来(lai)说,在传统(tong)的西(xi)方医学中,活性炭曾广(guang)泛应(ying)用(yong)于急性中毒的治疗,因为(wei)它能够吸附体内的毒素;在中国学问中,炭的象征意(yi)义(yi)广(guang)泛存在,比如被视为(wei)净化、驱逐邪恶的工具;在日本(ben)的茶道学问中,炭不仅仅是工具,还是宁静、专(zhuan)注(zhu)的象征。

美术馆中的炭是白中的黑(hei),黑(hei)色的炭更强地吸引着观众的感知,唤醒强烈的情(qing)感体验;是冷寂中的热,它本(ben)身并不直接带有温度感,却暗含着内在的张力与潜力;是场所中的“无(wu)场所”,炭的焚烧与炼化过(guo)程可以(yi)看作是对场所的抵抗,通过(guo)消解与简化自身,炭仿佛建造了一种结构性的反思(si)空间;是功能主义(yi)中的浪漫主义(yi),炭保(bao)存着自然的秩序与生(sheng)长的本(ben)性,这使得美术馆看起来(lai)更像是带着壳的原始森林;拥有着具象和抽(chou)象双重特(te)性的炭,本(ben)身就挑(tiao)战着当代艺术的“本(ben)事”之(zhi)问。梅法钗的作品仿佛从艺术的园林中破土而出(chu),让空间、时间和观众产生(sheng)了微妙而复杂的互动。

炭之(zhi)于艺术,始终是转化:炭是颜(yan)料,也是材料;是物质,也是回味(wei);是存在,也是“无(wu)”。炭的多(duo)变与复杂,提醒大家(men)每一块炭的背后,都有无(wu)数次蜕变。炭不正是自然的献身、赠予吗?木材在被火焰吞(tun)噬的过(guo)程中,它的坚硬和厚重被削(xue)弱、溶解,最终形成炭的精致、轻盈的体态。在这个过(guo)程中,自然也发生(sheng)了自我更新与循环。木材的献身并非单纯的毁(hui)灭,而是回归与重生(sheng),成为(wei)炭。也许大家(men)可以(yi)自私地认为(wei),自然将自己的发肤、骨(gu)头冶(ye)炼成形,授予人(ren)类去取暖、图绘(hui)。

《烬》系列30的炭块与木块,几乎从画布(bu)上生(sheng)长了出(chu)来(lai),它们(men)尚(shang)未被焚烧殆(dai)尽的年轮几乎如同人(ren)的脸孔。我在观看它们(men)时,惊讶地发现自己触动了它们(men)为(wei)自己建造的隐秘的世界,那里充满了无(wu)数福祉与阳光。在当下,仿佛有森林之(zhi)神出(chu)没在展场,安抚每个焦虑与迷惑的人(ren),而艺术无(wu)所依(yi)附地存在着。

图源/中国美术馆

最新资讯
  • 汉阳区江堤街
  • 固镇县城关镇
  • 麦积区道南街
  • 镶黄旗
  • 新昌县七星街
  • 南郊区云冈镇
  • 薛城区邹坞镇
  • 铁山区铁山街
  • 惠阳区镇隆镇
  • 大埔县西河镇
  • 晋州市总十庄镇
  • 丰县常店镇
  • 广丰县桐畈镇
  • 东区瓜子坪街
  • 廉江市横山镇
  • 建瓯市
  • 普宁市梅塘镇
  • 田阳县那坡镇
  • 大方县
  • 乾安县
  • 河南中青综合资讯
  • 游戏百科综合资讯
  • 快云游综合资讯
  • 快云综合资讯
  • 祁东综合资讯
  • 郴州综合资讯
  • 诸城资讯网综合资讯
  • imtoken
  •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