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出走前的那一夜》中,张(zhang)润黎饰(shi)演的花木兰。
3名华裔女演员剧照(zhao)。 均由受访者(zhe)供图
近日,由法国华裔新生(sheng)代创排的话剧《木兰出走前的那一夜》(简(jian)称《木兰》)在巴黎新索邦大学戏剧节举办首演,这个由华裔新生(sheng)代担任导演、编剧、演员的话剧,借助中国古代传说花木兰的故(gu)事原(yuan)型,创新讲述了少女木兰探索成长的故(gu)事。
话剧中,华裔新生(sheng)代演员们用富有生(sheng)命力的肢体表达、诙谐又充满(man)东方意蕴的戏剧语言(yan),融入华裔新生(sheng)代的跨学问思考,将别具一格的木兰故(gu)事讲给更多海外(wai)观众听。
创新改(gai)编——
让木兰更加贴合当代青(qing)年(nian)心境(jing)
“很久很久以前,在潮湿炎热的中国南部,一户姓花的人家住在山腰腰上。”灯光亮起,随着舞台上身着黑衣的叙述者(zhe)娓娓道来,《木兰》的故(gu)事徐徐铺展开。
4月2日晚,在巴黎新索邦大学戏剧节的剧场舞台上,由巴黎新索邦大学戏剧研究方向研究生(sheng)张(zhang)嘉绮编剧、导演,法国华裔青(qing)年(nian)演员张(zhang)润黎、周天怡、陈迹主(zhu)演的现代话剧《木兰》讲述了别具一格的木兰故(gu)事。
话剧中,居住在中国深(shen)山村庄(zhuang)中的少女木兰,渴望探索外(wai)面的世界,她天真地许愿,希翼能通过从军(jun)走出大山,去看外(wai)面的世界,没想到愿望成真。当征兵的命令送到家中,“军(jun)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恐惧、迷茫(mang)、忐忑(dao)和憧憬,复杂的情绪笼罩了木兰。在与(yu)爱女心切的父母争执后(hou),木兰最(zui)终做好准备,出发前往新的人生(sheng)旅程。
话剧截取木兰出征前的那一夜作为故(gu)事发生(sheng)的主(zhu)要时点,讲述了一个脱胎于中国古代传说、又富含现代精神的木兰故(gu)事。木兰对世界的天真向往和对未知的迷茫(mang),中国家庭“爱之深(shen)、责之切”的交流方式(shi)和亲情力量,木兰最(zui)终克服恐惧、勇敢选择成长之路等故(gu)事内容,让木兰的故(gu)事更加贴近当代华裔青(qing)年(nian)和海外(wai)年(nian)轻观众的心境(jing)。
“你再给我一匹(pi)跑起来像(xiang)飞一样的马,我就跟着部队(dui),到西北去!我穿过大山,我越(yue)过黄河,我在那儿打(da)仗,我当大将军(jun)——皇(huang)上召(zhao)见我,他坐(zuo)那明堂上。他赏我大宝贝,他叫我待身旁!而我说,木兰不(bu)做尚书郎,你送我匹(pi)千里马,我回呀么回故(gu)乡!”剧中,木兰的祈愿以中国传统曲艺“数来宝”的方式(shi)呈现,对中国古诗《木兰辞》进行创新改(gai)编。诙谐有趣的语言(yan)和轻松活泼的节奏,为木兰出征的故(gu)事增添一笔(bi)活泼的色彩。
张(zhang)嘉绮先容(shao),话剧由3名华裔青(qing)年(nian)女演员分饰(shi)多个角色,主(zhu)要角色花木兰、花爸爸、花妈妈的表演与(yu)叙述者(zhe)的旁白交错出现,京(jing)剧、“数来宝”等中国传统曲艺形(xing)式(shi)融入其中,演员现场合唱的中国经典流行歌曲《张(zhang)三的歌》增添了表演的音乐张(zhang)力。“大家尝试将中国传统曲艺和现代话剧的表演形(xing)式(shi)融合,把花木兰这个在中国耳熟能详的故(gu)事,用更加个性化、戏剧性的方式(shi)讲述,用大家的声音,演绎大家的木兰。”她说。
回望故(gu)乡——
在海外(wai)找到情感共鸣的精神纽带
在舞台上来回奔跑,与(yu)其他演员反复推拉,在剧烈的喘息中慢慢停下……在剧中,饰(shi)演木兰的张(zhang)润黎,用一段激烈的肢体表演,具象化地展现木兰纠结的心境(jing)。在日常排练中,这段表演让张(zhang)润黎印象深(shen)刻。
“话剧的舞台需要演员完全释放(fang),爆发旺盛的生(sheng)命力,让情绪通过声音、肢体动作和氛围,传递到最(zui)后(hou)一排观众。”张(zhang)润黎说,“我从小在巴黎出生(sheng)长大,在剧中表达木兰某些(xie)细微情绪时,我一开始会自然地呈现出‘法国青(qing)年(nian)’的状态,其他的演员就会帮助我调整这些(xie)细微的动作,让我在展现自我的同时,更加贴合木兰这个中国女孩的样子。话剧中还有一些(xie)中国传统曲艺的形(xing)式(shi),需要京(jing)剧表演的技法,用北方方言(yan)的腔调表演‘数来宝’,这些(xie)对我来说都是新的尝试。”
在张(zhang)嘉绮看来,《木兰》的故(gu)事从创作之初就贴合着3名华裔女演员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征。“我和润黎是法国一家知名表演学校菲利(li)普·高里耶学校的同学,润黎在法国出生(sheng)长大,我在法国留学,大家对在中法两国生(sheng)活成长的跨学问体验有许多共鸣,也非(fei)常想通过戏剧表达中华学问赋予(yu)大家的精神内涵,就商量着要合作创排一部话剧。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大家的主(zhu)创人员也因为共同的爱好和兴趣聚到了一起。”张(zhang)嘉绮说。
在法国从事陶(tao)瓷设计工作、业余从事即兴喜剧表演的华侨(qiao)青(qing)年(nian)周天怡在剧中饰(shi)演花木兰的妈妈。在话剧创排中,她重温着对祖国家乡的认识。
“我14岁从老家浙江青(qing)田来到法国,对中国乡村的很多印象还停留在童年(nian)回忆中。木兰的故(gu)事发生(sheng)在偏远乡村,大家创排的过程也是回望故(gu)乡的过程,大家不(bu)断尝试怎样自然地呈现中国乡村的生(sheng)活方式(shi),大家一起交流、探讨(tao),把对家乡的理(li)解(jie)融入表演中。”作为一名即兴喜剧表演者(zhe),周天怡说,“演员必须沉浸在故(gu)事中,享(xiang)受表演的过程,这样才能更加自然地把观众带入故(gu)事,打(da)动观众。”
对于《木兰》团队(dui)成员来说,对中华学问的领悟、对中国家庭亲情的感受、对旅居海外(wai)华裔身份的思考,是他们在创排话剧的过程中不(bu)断温习的课题。“大家团队(dui)成员在交流创作的过程中有一个共识,就是在离开中国后(hou),大家都越(yue)发感觉到中华学问的独特性以及大家华裔青(qing)年(nian)身上自带的中华学问印记。这是大家创作的灵感宝库,也是大家在海外(wai)相逢后(hou)自然地找到归属感、认同感和情感共鸣的精神纽带。”张(zhang)嘉绮说。
学问交流——
流动的情感能跨越(yue)语言(yan)和国界
“我要带你到处去飞翔,走遍世界各地去观赏,没有烦恼没有那悲伤,自由自在身心多开朗……”话剧中,当祈祷通过征兵出去看世界的木兰收到征兵通知时,她在慌张(zhang)无措中,吟唱起中文歌曲《张(zhang)三的歌》。3名女演员动人的合唱歌声,让观众动容。
“剧中的合唱让人意犹未尽”“剧本的文字真美”“这个花木兰好不(bu)一样”……演出结束(shu)后(hou),意犹未尽的观众在与(yu)演员的交流中感慨。100人的剧院中,不(bu)仅有许多华裔年(nian)轻观众,也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等多国观众和法国戏剧界的专业演员。
“首演后(hou),大家收到很多鼓励和好评,也让大家很受鼓舞。能在法国的舞台上表演木兰的故(gu)事,大家整个团队(dui)都觉得蛮骄傲的。”张(zhang)嘉绮笑着说,一名法国观众的反馈让她非(fei)常触动。“话剧中有讲述木兰心境(jing)的一句(ju)台词:这是一个潮湿闷热的夜,而她的心里荡满(man)了水,流不(bu)出去。一个法国男生(sheng)在演出后(hou)找到我说,这句(ju)话他太(tai)喜欢了。尽管大家是用中文演出,配合英文字幕,但是剧中人物流动的情感仍能跨越(yue)语言(yan)和国界,触达一个陌生(sheng)观众的内心,我想这就是戏剧表演的生(sheng)命力和跨学问交流的闪光点。”
“这部话剧中的木兰,有一些(xie)所(suo)有青(qing)春期(qi)女孩的共性:对世界充满(man)美好的憧憬,爱父母又有些(xie)叛逆,还没有被社会规则所(suo)驯服。同时,木兰的故(gu)事也展现了很多东亚家庭的特征:刀子嘴(zui)豆腐心的妈妈,不(bu)善(shan)表达但关爱孩子的爸爸,家中受到偏爱的小儿子。我在表演中感受到许多与(yu)木兰共通的情感,这些(xie)非(fei)常个人的情感,也是引发观众共鸣的钥匙。当许多欧美观众理(li)解(jie)木兰,喜欢木兰,我越(yue)发感觉到学问越(yue)是民族的,越(yue)是世界的。”张(zhang)润黎说。
《木兰》首演过后(hou),主(zhu)创团队(dui)经过短暂休整又开始了紧张(zhang)排练。4月底、5月中旬(xun),《木兰》还将在巴黎的其他剧院继续上演。
“我希翼能把《木兰》带到中国和更大的国际舞台,让更多人看到不(bu)一样的木兰故(gu)事,大家愿意做中法戏剧交流、学问交流的桥(qiao)梁,以戏剧为媒,与(yu)更多海外(wai)朋(peng)友分享(xiang)华裔新生(sheng)代对中华学问的思考,邀请他们进入大家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张(zhang)嘉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