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湾区伶仃”号效果图 受访(fang)者供图 |
羊城晚报讯(xun) 记者钱瑜报道:155.8米长的钢铁身躯傲然矗立(li),宛若巍峨挺拔的移动城堡(bao);12个养(yang)殖舱布满网(wang)衣,如同精密排列的生态魔盒。3月25日,全球首艘水体自然交换型深(shen)远海养(yang)殖工船被(bei)正式命名(ming)为“湾区伶仃”号。这艘相(xiang)当于陆地5000亩鱼塘产量的“深(shen)海粮仓”,预计(ji)今年6月交付(fu)使用,将在台风季(ji)自主航(hang)行避灾,开启智慧养(yang)殖新时代。
创造“准野(ye)生”生长环境
“湾区伶仃”号于2024年4月开工建造,是世界首例、国内首创的水体自然交换大型深(shen)远海养(yang)殖工船,集智能养(yang)殖、节能环保、渔旅融合于一体,由珠(zhu)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有限企业(以下简称“海洋集团”)投资(zi)建造,珠(zhu)海澳(ao)龙(long)船艇科技(ji)有限企业建造总包,总投资(zi)约2.6亿元。
工船总长155.8米,型宽44米,型深(shen)24.25米,设计(ji)吃水16米,最大养(yang)殖吃水20米,设有12个独立(li)养(yang)殖舱,养(yang)殖水体达8万立(li)方米,相(xiang)当于把(ba)32个奥运标准游泳池“搬”到(dao)深(shen)海,年产能可达3000—5000吨,相(xiang)当于陆地5000亩鱼塘的产量,堪称海上巨型养(yang)殖航(hang)母。
“以前养(yang)鱼像‘靠天吃饭’,现在成(cheng)了(le)‘带着鱼缸闯海洋’。”海洋集团副总经理(li)苏庆龙(long)先容(shao),“湾区伶仃”号配(pei)置(zhi)电力(li)推进(jin)系统,能够(gou)在南海海域寻找最佳养(yang)殖区域并自主躲避台风,实现“海上游牧”,缩短养(yang)殖周期,躲避自然灾害(hai),提升经济(ji)效益。工船续航(hang)里程可达2000海里,采用DP定(ding)位(wei)系统,确保船只在航(hang)行和锚泊(bo)时的安全、高效、精准,具备12级台风下自航(hang)能力(li)。
此外,“湾区伶仃”号独创水体自然交换技(ji)术(shu),实现自然海水零污染(ran)循环,创造“准野(ye)生”生长环境,提升渔获品质的同时省却巨大换水能耗。结合太(tai)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大幅降低日常运营(ying)的能源成(cheng)本(ben),并实现锚泊(bo)零碳(tan)养(yang)殖。
装有“最强大脑”实现科学养(yang)殖
这艘“养(yang)殖航(hang)母”的能耐(nai)远不(bu)止于此。“湾区伶仃”号下水后,将在距离海岸线(xian)40多海里、水深(shen)40多米的无污染(ran)海域开展养(yang)殖,并通过智能机器人定(ding)期清理(li)附着在养(yang)殖网(wang)上的杂物;通过全程智能养(yang)殖,在陆地监控室以视频或图像方式,远程获取船舶状态、鱼群信息、环境条件等数据;轻轻按下按钮(niu),就(jiu)能一键式远程投喂饲料,专利技(ji)术(shu)的吸鱼泵如同高效的海上渔获收集者,精准地进(jin)行收鱼作业。结合AI的智慧洞(dong)察和大数据分析的精准决策等科技(ji)手(shou)段,如同为工船装上了(le)“最强大脑”,对养(yang)殖鱼群进(jin)行科学喂养(yang)。
如果说智能养(yang)殖是“深(shen)海程序员”的硬(ying)核操作,那么养(yang)殖舱上部平台就(jiu)是居民游客的“游乐场”:“湾区伶仃”号配(pei)套垂钓、研学旅游等多种(zhong)配(pei)套功能,最大登船人数199人,可联(lian)动海岛旅游,创新打造“渔业+文(wen)旅”融合发展新模式,进(jin)一步推动海洋经济(ji)多元化发展。
珠(zhu)海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苏跃朋表示,“湾区伶仃”号主要在珠(zhu)海万山群岛海域作业,重点养(yang)殖金鲳鱼、章红鱼、红瓜子斑等高品质海产品。珠(zhu)海目前养(yang)殖品种(zhong)丰富,去年年产量超过4万吨,增长15%,今年有望继续大幅跃升。在海洋牧场建设方面,珠(zhu)海成(cheng)效显著,已建成(cheng)115万立(li)方米深(shen)远海养(yang)殖水体,今年有望突破(po)200万立(li)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