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hua)社贵阳4月15日电?题:贵州平塘:群山中的“喀斯特秘境”
新华(hua)社记者欧东衢(qu)、杨(yang)欣
平塘,位(wei)于(yu)贵州黔南布(bu)依(yi)族苗族自治州的一座小城。站在平塘塘边镇的山脊上(shang),一幅地(di)势(shi)高低相差千米、冲击力极(ji)强的大自然画卷映(ying)入眼(yan)帘。
平塘县地(di)势(shi)西北高东南低,喀斯特区域(yu)面积(ji)2455.23平方公里,占县域(yu)国(guo)土面积(ji)的87.20%。这里就像奇(qi)幻的“喀斯特秘境”。
群山如同绿色的海洋,“波涛”之(zhi)间有一片“漏(lou)斗”状的天坑群。
平塘天坑群的形成可追溯到距今2亿多年前,经历了海洋向陆地(di)变化的全过程。
钻进“平塘天硐”的那一刻,黑暗(an)如潮水般吞没了感官。当头灯扫过洞壁,钟乳石如凝固的瀑布(bu)倾泻而下,石笋与石幔在光影中交错,仿佛闯入了一座被(bei)时间封印(yin)的水晶宫殿。洞顶(ding)岩(yan)层闪烁着微(wei)光。“这是碳酸钙结(jie)晶,几百万年的滴水之(zhi)功”,贵州旅游地(di)学研究院院长陈明华(hua)告诉(su)记者。
游客(ke)在平塘县“平塘天硐”游玩(2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hua)社记者 刘(liu)续(xu) 摄
时间的力量、山海的雕琢,赋予了这番地(di)质美景(jing)。
在“道坨天坑”数百米深的坑缘俯瞰,云雾在坑底翻涌,四周绝壁如刀削斧劈。耸立的群山,像大地(di)展开臂膀,拥抱苍穹(kong)。
陈明华(hua)告诉(su)记者,这里曾是地(di)下暗(an)河的“漏(lou)斗”,山体塌陷后就成了地(di)球表面的“深坑”。坑底的原始森林里,蕨类植物高过人头,藤蔓缠绕着千年古树。
在“道坨天坑”周围约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十余个大小不等的天坑,深度在300米到600米之(zhi)间。在天坑群中有一个叫“大窝凼”的天坑,仿佛一个天然的“巨碗”支架,将“中国(guo)天眼(yan)”——世界(jie)最大射电望远镜镶嵌在内;地(di)下暗(an)河如天然排水系统,让“中国(guo)天眼(yan)”免于(yu)积(ji)水之(zhi)忧;而环绕的群山也(ye)为“中国(guo)天眼(yan)”提供了优异的电磁环境。
位(wei)于(yu)平塘县的“中国(guo)天眼(yan)”(2月18日维护保养期间拍(pai)摄,无人机照片)。新华(hua)社记者 刘(liu)续(xu) 摄
距离“中国(guo)天眼(yan)”8公里的克度镇,曾是一个贫瘠且封闭的山乡,如今已蜕变为“天文小镇”。原本“土里刨食”的山民,如今纷纷办民宿、开餐馆,在外墙涂满宇宙(zhou)星河。
从空(kong)中俯瞰平塘县“天文小镇”(2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hua)社记者 刘(liu)续(xu) 摄
夜幕下的天文小镇,充满科技感和未来感:天文体验(yan)馆、时光塔(ta)、天幕街、星际家园依(yi)次排开……仿佛一个“科幻”主(zhu)题乐园。
每逢(feng)晴朗的夜晚,35岁(sui)的村民刘(liu)成亮会用自家民宿的天文望远镜观测星空(kong)。望着满天闪烁的星斗,他脑海里常(chang)会蹦出些关(guan)于(yu)“宇宙(zhou)”的问题。
从两亿年前的喀斯特天坑,到探索百亿光年之(zhi)外的“中国(guo)天眼(yan)”,平塘这座群山中的“喀斯特秘境”,散发着全新的魅力。
视频记者:吴斯洋、杨(yang)焱彬、张宝亢
音频记者:熊洁(jie)、吴斯洋、杨(yang)焱彬、王帅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