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shou)住拒腐防变防线,最紧要的是守(shou)住内心。
很多时候,一个人底线的突破、行为的失守(shou),大都是从(cong)一闪念上开始的。所谓一闪念,就是思想上开小差,给自己放(fang)松要求(qiu)找借口、为自己贪(tan)图享乐找理由(you),闪出的多是为己之思、放(fang)纵之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bu)及(ji)时叫停、不(bu)即刻刹车(che),就可能越轨越界,乃至一发不(bu)可收拾,最终酿成大错。只有内心有铁律(lu)、有主宰,从(cong)一闪念上醒悟过(guo)来,才能防微杜渐,始终做到洁身自好。
人非圣贤,不(bu)是生活在真空之中。偶尔有些一闪念,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最重要的是不(bu)能陷(xian)入一闪念之中,而应(ying)及(ji)时警醒,系正“扣子”,走上正途,避免(mian)被“围猎(lie)”。
史载,明(ming)初名将山云被朝廷(ting)委派到广西(xi)任总兵,他听说广西(xi)当时送礼受贿之风盛行,于是就问一位叫郑牢的老吏,“人们说做将帅的,不(bu)计较贪(tan)或不(bu)贪(tan),何况广西(xi)素兴贿赂,我(wo)是否也可以贪(tan)点?”老吏跟他说,做官犹如“一袭白袍”,千万不(bu)可入乡随俗(su),否则“白袍点墨”,永远都洗不(bu)干净了(le)。山云听后很受震撼和启发,此后镇守(shou)广西(xi)十载,始终严(yan)格自律(lu),以品(pin)行端正、行为清廉为百姓(xing)传颂。
山云想入乡随俗(su),贪(tan)点占点,这就是他的一闪念。好在他严(yan)于律(lu)己,守(shou)住了(le)底线。点墨虽小,终不(bu)可湔。原则的大门一旦被撕开口子,在“下不(bu)为例”中失守(shou)沦陷(xian)是必(bi)然的。唯有心中有戒律(lu)、行事(shi)有准绳,心不(bu)动于微利之诱,目不(bu)眩于五色之惑,才能“任凭风吹浪(lang)打,我(wo)自岿(kui)然不(bu)动”。
在面对各种诱惑时,能够(gou)保持心怀不(bu)乱、不(bu)为所动,是为官者应(ying)有的操守(shou)和品(pin)行。但很多时候,一些为官者难免(mian)会有一闪念上的私心杂念。有了(le)错误想法,贵在第一时间控制住,使其不(bu)能滋(zi)长蔓延,及(ji)时用理智战胜贪(tan)念,用公心战胜私心。倘若守(shou)不(bu)住底线,迎接的将是万丈深渊。
我(wo)们党提倡锤炼党性修养(yang)、强化作风纪律(lu),目的就是引导党员干部控制好一闪念,任何时候都要守(shou)住节操、遵循大道。很多优秀党员干部,譬如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杨业功等(deng),他们一辈子坚持自重自省(sheng)自警自励,注(zhu)重慎独慎初慎微慎友,从(cong)日常生活严(yan)起,从(cong)小事(shi)小节上加强修养(yang),在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涵养(yang)了(le)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现实生活中,仍有少数党员干部把持不(bu)住一闪念,陷(xian)入违纪违法的泥潭(tan)中不(bu)能自拔。他们有的心存侥幸,认为自己收点贪(tan)点,那是“私下进行,别人不(bu)会发觉”;有的认为,自己只是偶尔放(fang)纵一下,不(bu)会有事(shi)……殊不(bu)知,这些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做法,只会让(rang)自己在私欲中“湿鞋湿衣”,乃至“不(bu)复顾惜”。从(cong)党的十八大以来被查处的官员看,很多人都是从(cong)一闪念上失守(shou),最终走向党和人民的对立面。
廉,重在自觉,贵在持久,难在彻底。保持清正清廉,必(bi)须在一闪念上把住底线。这就要求(qiu)党员干部一方面要树牢纪律(lu)意识(shi),把他律(lu)转化为自律(lu),内化为日用而不(bu)觉的言行准则。另一方面要保持强大定(ding)力(li),坚定(ding)理想信念,强化党性锻炼,增强清廉意识(shi),真正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桑林峰)
编辑/汪浩舟
(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