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4月18日电(记者熊翔鹤)春光明媚,位(wei)于(yu)武汉市蔡甸区的花博汇景区繁花似锦、热闹非凡。记者探访发现,这座因(yin)花“出圈”的花海小镇,由花延伸出的一系列新业态、新玩法,正成为吸引游客、四季常红的“花样”密码。
花博汇所在的蔡甸区大集街(jie)道天星村,原是武汉郊区的一个普通村庄。2017年,规划面积5300亩的花博汇项目启(qi)动。坚持“不大拆大建”的理念,利用原有村塆、农(nong)田(tian)、山水资源,改造房屋,种植(zhi)花卉,在维持乡村肌理的基础上完成了村庄向(xiang)复合型文旅小镇的转变。
花博汇的四季花海。新华社发(刘双 摄)
走进花博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斑斓的花海。暖阳下,郁金香、天竺葵、虞美人(ren)、雏菊等(deng)次第绽放,游客们在草坪上支起帐篷,观光小火(huo)车慢悠悠地驶过花丛。“大家通过科学规划花卉种植(zhi)周期、引进不同品种,比如夏天的向(xiang)日葵、秋天的粉黛(dai)乱子草、冬天的角堇,让花海月月有花赏,不再只是‘春日限定’。”武汉花博汇农(nong)旅有限企业总(zong)经理许江说。
让许多“闻花而来”的游客惊喜的是,传统赏花游的边界被打破,花卉元素融入了学问(hua)、艺术、教育等(deng)场景,构建起多层次的体验空间。在花博汇市民(min)农(nong)园(yuan)租一块地,空闲时亲手种植(zhi)采摘,远程在线浇水看田(tian);孩子们到花艺工坊制作干花书签,家长则可(ke)以学习插花课(ke)程;当夜幕降临,非遗(yi)灯火(huo)秀和烟花秀点亮了夜空……
游客在花博汇露营。新华社记者 熊翔鹤 摄
穿过浪漫的法式(shi)田(tian)园(yuan),来到景区的水墨古村,又是另一番中(zhong)式(shi)风情(qing)。记者探访时,古戏台正在上演一出古风话剧《不折风骨》,可(ke)容纳近400人(ren)的院(yuan)子里座无虚席(xi)。不少小朋(peng)友在前排席(xi)地而坐,演员们走到人(ren)群中(zhong),与观众零(ling)距离互动,将(jiang)故事娓娓道来。
花博汇古戏台的古风话剧《不折风骨》。新华社记者 熊翔鹤 摄
从单一的拍(pai)照打卡到深度的沉浸体验,这里的“花样”故事早已超越了一季花开。许江告诉记者,文旅消费持续升温,游客需求日益多元,只有农(nong)文旅融合、创新不停(ting)歇才能(neng)避免“昙花一现”。如今花博汇已成为集花卉旅游观光、创意农(nong)业体验、田(tian)园(yuan)养生度假、亲水休闲游乐等(deng)功能(neng)于(yu)一体的田(tian)园(yuan)综合体。
以花为媒,更串(chuan)联起乡村振兴的产业链。曾经撂荒的土地流转给景区统一规划,闲置的房屋转化(hua)为商铺,村民(min)们还可(ke)以在景区从事保安保洁工作或经培训成为园(yuan)艺工,返(fan)乡创业者们开起文创、陶艺等(deng)小店。
今年39岁的俞浩是最(zui)早入驻的店主之(zhi)一。2017年,得(de)知家乡在建花博汇,便(bian)从青岛辞职回乡,从最(zui)初的一个小吃摊,到现在开了多个小吃店。“有时候高峰期一个月的营收比我以前一年的工资还高,在家门口就能(neng)赚到钱,挺开心。”俞浩说。
花博汇“知音花月夜”夜游演出。新华社记者 熊翔鹤 摄
截至目前,花博汇已吸纳周边1000多名村民(min)就近就业创业,占景区工作人(ren)员总(zong)数的70%,带(dai)动周边形成近百家民(min)宿和农(nong)家乐。数据显(xian)示,2024年景区累计接待游客量达200万人(ren)次,综合营收突破3亿(yi)元,今年清(qing)明假期游客量超过7万人(ren)次,同比增(zeng)长20%以上。
时至暮春,花海依旧绚烂。许江说,接下来玫瑰(gui)、马鞭草等(deng)将(jiang)陆续盛放,烟花秀在“五一”假期将(jiang)再次升级,假日全(quan)天有30余场演艺上演……花海小镇的“花样”文章还将(jiang)持续探索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