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wei)新疆(jiang)维吾尔自治区(qu)和田地区(qu)民丰(feng)县(xian)锁边林草带。 阿力木江摄
图为(wei)新疆(jiang)和田地区(qu)民丰(feng)县(xian)的后(hou)河坝沙漠阻击区(qu)。 新华社记者 王 菲摄
图为(wei)新疆(jiang)和田地区(qu)光伏产业园的“沙戈荒”光伏项目。 新华社记者 丁 磊摄
2024年12月9日,和田地区(qu)民丰(feng)县(xian)的麦麦提在承包的沙地里挖大芸。 新华社记者 王 菲摄
2024年11月28日上午,在塔(ta)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新疆(jiang)维吾尔自治区(qu)和田地区(qu)于田县(xian),随着最后(hou)10米(mi)沙地栽上胡杨、梭梭、红柳、玫瑰花苗,长达(da)285公里的塔(ta)克拉玛干沙漠空白区(qu)顺利实现锁边“合龙”。
如果从空中俯瞰,可以看到一条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屏障沿(yan)着塔(ta)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蜿蜒(yan),勾勒出漂亮的绿色轮廓,塔(ta)克拉玛干沙漠仿(fang)佛系(xi)上了一条“绿围脖(bo)”。这是世界上最长的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是中国生态治理(li)创(chuang)新举措(cuo)的新成(cheng)就(jiu)。
近半个(ge)世纪,历经(jing)数十万人的努力,世界第二大流(liu)动沙漠终(zhong)于被(bei)“围”了起来(lai)。这一奇迹的背后(hou),使用了怎么样的创(chuang)新技(ji)术?发生了多少令人感动的故事?近日,本报记者对此进行(xing)了采(cai)访。
3个(ge)数字(zi)背后(hou)的“时(shi)空画像”
塔(ta)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被(bei)称(cheng)为(wei)“死亡之海”,横亘于新疆(jiang)中部的天(tian)山山脉以南。
塔(ta)克拉玛干沙漠的治理(li)有多难?
作为(wei)世界第二大流(liu)动沙漠,塔(ta)克拉玛干沙漠历史上曾经(jing)出现过一年向前移动100多米(mi)的纪录,治理(li)难度(du)很大。
中国科学院新疆(jiang)生态与地理(li)研究所研究员(yuan)陈亚宁说,极度(du)干旱的气候、强(qiang)大和持续时(shi)间很长的风力、细到无处不在无所不到的沙粒(li)让“塔(ta)克拉玛干沙漠的防沙治沙成(cheng)为(wei)‘难中之难’‘艰中之艰’”。
如果从时(shi)空的维度(du)进行(xing)梳理(li),可以用3个(ge)数字(zi)为(wei)塔(ta)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这一绿色超级工程进行(xing)“画像”:
3046公里——这是绿带周长。从中国地图上,人们可以感受(shou)塔(ta)克拉玛干沙漠的广阔:东西长约(yue)1000公里,南北宽约(yue)400公里,总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2个(ge)河南、3个(ge)江苏或浙江、4个(ge)重庆、5个(ge)宁夏。
46年——这是耗费的时(shi)间,相当于一个(ge)人的大半生。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wei)害和水土流(liu)失重点地区(qu)建设大型防护林的战略(lue)决策,包括新疆(jiang)在内的“三北”地区(qu)开启大规模(mo)荒漠化治理(li)进程。在塔(ta)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数十万人在1.6万多个(ge)日夜搏斗沙海,堪称(cheng)当代“愚公移山”。
2023年6月,“三北”工程攻坚战正式(shi)打响。其中,河西走廊—塔(ta)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被(bei)列为(wei)“三北”工程的三大标志(zhi)性战役之一。当年底,依托“三北”工程,已有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建成(cheng),剩(sheng)下约(yue)285公里的空白区(qu)大多位于风线、风口、风沙路径上,而且所处区(qu)域水资源匮乏(fa),是南疆(jiang)风沙危(wei)害最深、条件最恶劣(lie)的区(qu)域。
2024年7月,《新疆(jiang)塔(ta)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总体方案》通过论证,与其配套的资金、用水、用地等(deng)“九条措(cuo)施”出台,突出以系(xi)统集成(cheng)措(cuo)施打响塔(ta)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人力物力财力得以集中,区(qu)域联防联治全面推行(xing)。
7000万亩(mu)——这是植绿面积。40多年来(lai),新疆(jiang)依托“三北”工程在风沙危(wei)害区(qu)域植树7000多万亩(mu),相当于3个(ge)北京市(shi)或7个(ge)上海市(shi)的面积。过去30年,新疆(jiang)人工绿洲面积由6.5万平方公里增至10.67万平方公里。
为(wei)什(shi)么要(yao)耗费如此之巨的人力、财力和时(shi)间成(cheng)本锁住沙漠?
新疆(jiang)南疆(jiang)的喀什(shi)地区(qu)、和田地区(qu)、阿克苏地区(qu)、巴音(yin)郭楞蒙古(gu)自治州等(deng)地,人们长期饱(bao)受(shou)风沙肆虐之苦。而且,威胁并不只是眼(yan)前,东面相邻的库(ku)姆塔(ta)格沙漠有与塔(ta)克拉玛干沙漠会合的风险。一旦两大沙漠“牵手(shou)”,将更大挤压人们的生存空间。
此外,河西走廊—塔(ta)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区(qu)域分布着全国2/3的风沙口,是北方风沙活动最频繁、灾害最严重的沙尘源区(qu)。每年春季,来(lai)自塔(ta)克拉玛干沙漠和库(ku)姆塔(ta)格沙漠的沙尘进入(ru)河西走廊后(hou),叠加来(lai)自瓜州、玉门等(deng)戈壁地区(qu)及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的沙尘,在河西走廊“狭管效应”作用下向东迁移,进而影(ying)响黄土高(gao)原(yuan)、华北平原(yuan)。
“塔(ta)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全面锁边‘合龙’,将有效阻止沙漠继续向外移动。”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说,“这不仅(jin)能防护沙漠周边的农田、牧(mu)场和人居环境,也有利于减轻京津冀沙尘暴发生频率和强(qiang)度(du)。”
创(chuang)新模(mo)式(shi)背后(hou)的治沙智(zhi)慧
面对塔(ta)克拉玛干沙漠复杂多变的风沙路径与生态特质,治沙工程秉持“宜(yi)林则林、宜(yi)草则草、宜(yi)荒则荒”的治理(li)理(li)念,采(cai)用工程治沙、生物治沙、光伏治沙等(deng)科学治沙的模(mo)式(shi)分类施策。从种(zhong)树种(zhong)草到打草方格、再(zai)到铺架光伏电板,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完成(cheng)的治沙使命,总是不乏(fa)新创(chuang)造。
工程治沙使用了“中国魔方”草方格治沙技(ji)术。
工程治沙主要(yao)适用于水资源匮乏(fa)的区(qu)域,通过增加地面粗糙度(du)起到削减风力、阻挡沙粒(li)作用,能有效降低风沙的搬运能力。草方格是工程治沙的一种(zhong)主要(yao)方式(shi),被(bei)国外称(cheng)为(wei)“中国魔方”,是用麦草、稻草、芦(lu)苇等(deng)材料,在流(liu)动沙丘上扎设出方格状的沙障。
貌似简(jian)易的草方格,却是沙区(qu)摸索出的“治沙神器”。根(gen)据沙地性质和原(yuan)材料来(lai)源等(deng),不同地区(qu)因地制宜(yi)有不同的技(ji)术标准。在民丰(feng)县(xian),当地人经(jing)过无数次试验,在树枝(zhi)、石头、稻草、麦草、棉花杆和尼龙网等(deng)材料中选择了芦(lu)苇,实践证明成(cheng)本低、施工快、效果好。
而在风力强(qiang)、沙量较大的区(qu)域,则多采(cai)用高(gao)立式(shi)沙障。材料多用塑料网布、秸秆(gan)、混凝土栅栏等(deng),最常用的材料还是芦(lu)苇。这种(zhong)沙障埋得比(bi)草方格深,露出部分超过1米(mi)高(gao),用铁丝(si)将芦(lu)苇编织成(cheng)帘,每隔(ge)数米(mi)用木桩固定。一排排高(gao)立式(shi)沙障与风沙正面对抗,能大大延缓沙丘移动。
在塔(ta)克拉玛干沙漠东南部的巴音(yin)郭楞蒙古(gu)自治州若羌县(xian),当地还创(chuang)新地采(cai)用了一种(zhong)间隔(ge)治沙的新方式(shi)。间隔(ge)治沙是一种(zhong)通过在沙漠中设置间隔(ge)性的治沙措(cuo)施来(lai)阻止风沙侵蚀和土地荒漠化的方法。为(wei)提升防沙治沙成(cheng)效,2024年若羌县(xian)联合新疆(jiang)林科院在防沙治沙上共同探索新的治理(li)模(mo)式(shi)——“间隔(ge)”治沙。间隔(ge)治沙具体是将草方格沙障与高(gao)立式(shi)沙障捆(kun)绑成(cheng)“组”,通过调整草方格沙障施工面积和“组”与“组”之间间隔(ge)距离,达(da)到削弱风力、降低风速、拦截沙粒(li)、固定流(liu)沙、抑制沙丘前移的效果。该治理(li)模(mo)式(shi)在治理(li)同等(deng)面积沙化土地时(shi),不仅(jin)有效提高(gao)了施工效率,更能有效降低投入(ru)成(cheng)本。
生物治沙主要(yao)依靠沙生植物。
沙生植物是优化沙区(qu)生态环境、保护和提高(gao)生物多样性的“急先锋”。如今(jin),沙区(qu)普遍依照“以水定绿”策略(lue),科学搭配乔、灌、草。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育(yu)草覆绿,在绿洲前沿(yan)地带种(zhong)植胡杨、梭梭、红柳等(deng)乔灌木结(jie)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地带建设农田防护林网。
为(wei)了让植被(bei)更丰(feng)富,科研人员(yuan)几十年来(lai)遴选出梭梭、红柳、骆驼(tuo)刺等(deng)一批适应环境生长的本土植物。红柳根(gen)根(gen)相连、盘(pan)根(gen)错节(jie),并与沙石紧紧缠绕。同样被(bei)广泛种(zhong)植的还有梭梭、四(si)翅滨藜等(deng)沙生植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根(gen)系(xi)发达(da),通过滴灌方式(shi)很快就(jiu)能扎根(gen)。这些植物像守卫大漠生态家园的哨兵,形成(cheng)抵御风沙的军团。
光伏治沙主要(yao)借力新能源光伏技(ji)术。
近年来(lai),西部地区(qu)广泛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在塔(ta)克拉玛干沙漠等(deng)沙区(qu),发展这类工程还有更多的生态效益。在产生清洁能源的同时(shi),一排排光伏板相当于高(gao)立式(shi)沙障,可以降低风速、削弱风流(liu)沙的挟沙能力,而清洗(xi)光伏组件的水可以灌溉植被(bei),形成(cheng)绿地。
在阿克苏地区(qu)沙雅县(xian),当地通过光伏发电、抽取地下浅层苦咸水,滴灌种(zhong)植梭梭等(deng)植物,造林成(cheng)活率达(da)80%以上。
今(jin)天(tian),机械化、智(zhi)能化治沙工具和新技(ji)术大量应用,治沙效果不断提高(gao)。
在巴音(yin)郭楞蒙古(gu)自治州且末县(xian)防风治沙站,一台国产智(zhi)能机器人按照预(yu)设规划路线在沙漠中穿(chuan)梭,挖坑、播种(zhong)、覆土……每天(tian)能完成(cheng)数十亩(mu)沙地植绿任务,效率是传统人工种(zhong)植的数十倍。
“人工智(zhi)能发展可以使治沙更加高(gao)效、精准;机器人技(ji)术应用也可使在更复杂、恶劣(lie)自然条件下进行(xing)治沙成(cheng)为(wei)可能。”中国科学院新疆(jiang)生态与地理(li)研究所研究员(yuan)高(gao)鑫(xin)说。
治沙致富带来(lai)的长久效益
现在,在塔(ta)克拉玛干沙漠地区(qu),一条治沙致富双赢、绿起来(lai)富起来(lai)相结(jie)合的沙产业之路正在徐徐延伸。
40多岁的麦麦提·麦提赛(sai)伊迪曾经(jing)觉(jue)得,沙子是他这辈子最想远离的东西。去年年底,他却主动申请从村里承包了700亩(mu)沙地,打算用红柳和大芸填满锁沙绿带周边的地块。
他家所在的和田地区(qu)民丰(feng)县(xian)是受(shou)风沙侵袭最严重的区(qu)域之一。为(wei)动员(yuan)社会力量参与持续治沙,当地按照“谁投资、谁种(zhong)植、谁受(shou)益”的原(yuan)则,把(ba)国有未利用土地划转村集体管理(li),村里再(zai)把(ba)地承包给农户。
政府做(zuo)了很多基础性工作,比(bi)如通电、供水、修路等(deng),农户只需(xu)平整沙地、铺设滴灌带,就(jiu)能种(zhong)上红柳、梭梭、红枣、沙枣等(deng)沙生植物。
“红柳能把(ba)沙子压住,大芸能卖钱,用水量都不大。”麦麦提·麦提赛(sai)伊迪说,“去年收获几百公斤鲜大芸,纯(chun)收入(ru)差不多1万元(yuan)。”大芸也叫肉苁蓉,多年生沙生植物,有较高(gao)药用价值。
在防沙治沙的实践中,民丰(feng)县(xian)积极探索“生态+经(jing)济”双赢模(mo)式(shi),让治沙成(cheng)果切实转化为(wei)群众(zhong)增收的“金钥匙”。一方面,群众(zhong)通过承包防沙治沙用地,赚取补贴的同时(shi),发展沙产业,实现增收致富。目前,全县(xian)7个(ge)乡镇419户,承包沙化土地面积4.07万亩(mu),按照全县(xian)3.15万农业人口算,可实现人均可利用土地1.3亩(mu)。另一方面,防沙治沙工程直接吸纳当地大量劳动力参与就(jiu)业,提供就(jiu)业岗位600余个(ge),人均日薪达(da)200元(yuan),让群众(zhong)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
“治沙见效益,才能更长久。”和田地区(qu)林业和草原(yuan)局(ju)副局(ju)长骆爱科说,得益于自治区(qu)出台的资金保障、生态用水等(deng)政策激励,和田地区(qu)已有8277户群众(zhong)承包41.2万亩(mu)沙地,14家农民合作社和33家企(qi)业参与防沙治沙。
今(jin)年央视春晚,两位来(lai)自于田县(xian)的小姑娘(niang)阿依沙·买吐地和阿米(mi)娜·买吐地给主持人尼格买提送上了一罐正宗的于田沙漠玫瑰,这份礼物也是于田县(xian)沙产业发展的代表之一。
“以前到处都是沙漠,现在都是玫瑰,变成(cheng)了美丽的风景,前来(lai)旅游的也变多了,农家乐也火(huo)了起来(lai)。”奥依托格拉克乡兰干吾斯塘村村民买哈扑司汗·买提玉素(su)甫是两位孩(hai)子的妈(ma)妈(ma),去年她也开始尝试种(zhong)植50亩(mu)的沙漠玫瑰,因为(wei)不仅(jin)花开时(shi)间长收益好,还能改善生态环境。
于田沙漠玫瑰在春晚的亮相,让买哈扑司汗·买提玉素(su)甫对沙漠玫瑰未来(lai)发展充满更多期待:“以前大家提到和田可能想的是沙漠,以后(hou)应该就(jiu)能想起大家的沙漠玫瑰!”她憧憬着。
从硕果累累的阿克苏苹果林,到遍地花开的于田县(xian)玫瑰花基地,再(zai)到新疆(jiang)杨、红柳、西梅交错而立的麦盖提县(xian)生态林,沙区(qu)特色经(jing)济植物种(zhong)植红火(huo),带动了加工、贮藏、运输等(deng)产业发展。通过政府引导,鼓励全民参与,和田地区(qu)以群众(zhong)主体治沙与致富紧密结(jie)合,鼓励群众(zhong)参与沙化土地治理(li),种(zhong)植生态经(jing)济林沙枣、西梅、开心果、红枣、红柳接种(zhong)肉苁蓉等(deng)多元(yuan)沙产业,将沙漠化治理(li)与经(jing)济发展有机结(jie)合,实现了经(jing)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深度(du)融合。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yue)》秘书处全球(qiu)机制项目官员(yuan)姜佑昌(chang)说,中国在土地恢复和防治荒漠化方面的丰(feng)富经(jing)验为(wei)其他项目提供成(cheng)功借鉴,同时(shi),中国还积极通过分享相关(guan)技(ji)术、提供金融支撑等(deng)方式(shi),为(wei)推动全球(qiu)荒漠化防治贡献中国方案。
世界银行(xing)全球(qiu)环境局(ju)局(ju)长瓦莱丽·希基表示(shi),中国的治沙故事是一个(ge)展现如何更好发展的典范,让其他国家看到了未来(lai)的图景,以及实现这一图景的路径。“这是通往成(cheng)功的路线图。”瓦莱丽·希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