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酒泉4月24日电 题:神州春日绘新卷 忙(mang)趁东风放神舟——写在神舟二十号载人(ren)飞船成功发射之际
新华社记者李国利、刘艺、黄一宸
2025年4月24日,中国航天史(shi)册又翻开新的一页(ye)——
17时17分,长征二号F遥(yao)二十运载火箭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ren)飞船在酒泉卫(wei)星发射中心(xin)点(dian)火升空。约10分钟后,3名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进入太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4月24日,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ren)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yao)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wei)星发射中心(xin)发射。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目前,航天员乘组状态良(liang)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韩启扬摄(she))
此时,中华大地草长莺(ying)飞,万物和鸣。戈壁深处的东风航天城里,同样杨柳(liu)新晴,酝酿着崭新的希翼。
神州春日绘新卷,忙(mang)趁东风放神舟。
这一次,是神舟飞船第20次叩问(wen)苍穹。
这一天,是我国第一颗人(ren)造(zao)地球(qiu)卫(wei)星“东方红(hong)一号”发射成功55周年纪念日,也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
这一路,是中国人(ren)问(wen)天求索、迈向星辰大海(hai)的漫漫征途。
为国出征之路
这是陈冬第三次走过问(wen)天阁前的出征路。
从(cong)神十一乘组航天员,到(dao)神十四乘组指令长,再到(dao)神二十乘组指令长,47岁的他用(yong)15年时间做了(le)两件(jian)事:飞天和准备飞天。
欢送(song)的人(ren)们发现,比(bi)起2016年第一次飞天时,他的鬓角添了(le)少许白发。
4月24日,神舟二十号载人(ren)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wei)星发射中心(xin)问(wen)天阁圆梦(meng)园(yuan)广场举行。这是航天员陈冬(右(you))、陈中瑞(中)、王杰在出征仪式上。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she)
“总指挥长同志,大家奉命(ming)实行神舟二十号载人(ren)飞行任务,准备完毕(bi),请您指示!中国人(ren)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陈冬。”
“航天员陈中瑞。”“航天员王杰。”
“出发!”
出发,这是中国航天员第15次为国出征。自2003年杨利伟从(cong)此地出发,他们领受的都是同样的命(ming)令。
出发,这是中国航天人(ren)最熟悉的号角。不管通(tong)往(wang)天宇(yu)的道路多么艰辛,他们探索的步伐从(cong)未停止。
从(cong)神舟一号到(dao)神舟二十号,大家看到(dao)的是一次又一次壮丽腾飞,但航天员的努力付出却鲜(xian)有人(ren)知。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踏(ta)上中国人(ren)首次出征太空之路。火箭加速上升,他刚开始(shi)感觉良(liang)好。很快,火箭开始(shi)急剧抖动,产生了(le)共振。
承受着五脏六腑都要碎了(le)般(ban)的痛苦,杨利伟刹那(na)间感到(dao),自己要牺牲了(le)。所幸,这种感觉很快消失(shi)。不久,中国人(ren)的声音首次从(cong)太空传来,杨利伟报告:“飞行正常。”
航天是风险极高的事业。
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这样形容自己首次出征太空前的心(xin)情(qing):“此去何为?踏(ta)南天、碎凌霄。若一去不回(hui),便一去不回(hui)。”
“祖国的利益(yi)高于(yu)一切!”中国航天员明知艰险,仍(reng)一往(wang)无前。
选拔和训练航天员是一个国家可以独立自主实施载人(ren)航天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几(ji)批航天员和数(shu)代航天人(ren)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航天员培(pei)养走出了(le)一条自己的路。
首批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一切都是从(cong)零摸索,在标准设(she)置上只能从(cong)难从(cong)严,就高不就低。最终,1500多名空军优秀飞行员中仅有14人(ren)入选。
2009年,陈冬怀着“飞出大气层”的心(xin)愿,报名参(can)选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等他入队时,第二批航天员训练已有了(le)明确的8大类58个专业课程。
与陈冬携手(shou)出征的陈中瑞、王杰,是我国第三批航天员。这批航天员主要为空间站运营阶段的飞行而准备,包括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
如今的航天员训练,涵盖载人(ren)航天工程基础、航天医学基础等基础理(li)论,航天器姿态控制、手(shou)控交会对接(jie)等各项操作技能,正常飞行程序、应急飞行程序等模拟训练,还有贯穿航天员整个职业生涯的体质训练、心(xin)理(li)训练及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
攀登,永不止步。
时至今日,我国已有26名航天员出征太空,圆满完成10多次载人(ren)飞行任务,20次空间出舱活动,5次太空授课。
托举梦(meng)想之舟
寥廓(kuo)的戈壁滩(tan)铺展出硬朗平(ping)直的线条,犹如最好的弓(gong)弦。
酒泉卫(wei)星发射中心(xin)发射塔架(jia)缓缓打(da)开,高约58.3米的长征二号火箭托举神舟二十号载人(ren)飞船,箭在弦上。
4月24日,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ren)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yao)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wei)星发射中心(xin)发射。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she)
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sou)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也是从(cong)这里出发,遨游(you)太空21小时后返回(hui)地球(qiu),成功实现天地往(wang)返的重大突破,是中国航天史(shi)上重要的里程碑。
“神舟”,这个与“神州”谐音的名字,寄托着中华民族的飞天梦(meng)想,见(jian)证(zheng)了(le)中国航天的辉煌成就:从(cong)无人(ren)飞行到(dao)载人(ren)飞行,从(cong)一人(ren)一天到(dao)多人(ren)多天,从(cong)舱内实验到(dao)出舱活动,从(cong)单船飞行到(dao)空间站组合体稳(wen)定运行……
伴随火箭撼(han)天动地的轰鸣,神舟二十号直冲九霄。整整20艘(sou)神舟飞船,在26年间接(jie)续飞赴太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刁伟鹤(he)在指控大厅观察(cha)着飞船的状态。他参(can)与了(le)12艘(sou)神舟飞船的研发,每一艘(sou)都如数(shu)家珍:神舟十一号支撑了(le)航天员中长期(qi)的在轨驻留,神舟十二号是一个大跨越,采用(yong)了(le)自主快速交会对接(jie),神舟十三号实现了(le)5圈(quan)快速返回(hui),之后对神舟十六号进行了(le)大幅度的国产化(hua)替(ti)代……
“大家把飞船看作自己的孩(hai)子,培(pei)养它成长。比(bi)如,升级(ji)大脑,让它的‘左(zuo)脑’控制系统更灵敏、‘右(you)脑’计算系统更聪明。再比(bi)如,重新规划它的能源系统,提高载荷运输能力,强健骨(gu)骼与肌肉。”刁伟鹤(he)说。
今年3月,作为神舟十九号应急救援(yuan)飞船的神舟二十号解除待命(ming),飞船系统全面开展质量确认,确保飞船质量受控,实现发射场阶段零故障、零缺陷、零疑点(dian)。
又一次,所有托举神舟飞向太空的力量在这片(pian)土地上凝聚。这股合力是磅礴的、经久不衰的,也是灵动的、开拓创新的。
“火箭系统进行了(le)20余项优化(hua)改进,在可靠(kao)性提升方面,全箭可靠(kao)性指标0.98,安全性指标0.997。”“90后”火箭工程师陈牧野先容。
科幻影片(ying)中的画面,正在酒泉发射场变为现实:航天发射智能指挥管理(li)系统将首次应用(yong)到(dao)载人(ren)航天任务中,神二十发射第一次引入火箭数(shu)字伴飞系统,实现关(guan)键过程的可视化(hua)呈现和飞行状态的精(jing)准仿真(zhen)。
测(ce)控系统擦亮(liang)了(le)捕捉(zhuo)神箭腾飞的“眼睛”,通(tong)信岗位用(yong)四通(tong)八达的通(tong)信线路架(jia)起连天接(jie)地的桥,当地政府、牧民也加入了(le)神舟任务联合巡线护线活动,全国人(ren)民的目光(guang)再一次投向酒泉卫(wei)星发射中心(xin)……
神州托举神舟,神舟反哺(bu)神州。
空间应用(yong)系统专家仓怀兴(xing)以十分风趣的语言先容了(le)神舟二十号上行的空间科学实(试)验——
斑马鱼“再上”空间站,它虽然小,但跟人(ren)一样是脊椎动物。这一次旨在破解制约人(ren)类长期(qi)太空生存(cun)的问(wen)题。
空间站将迎来“新精(jing)灵”涡虫,这个或许大家更感兴(xing)趣,研究(jiu)成果(guo)可能帮助人(ren)类克服细胞老化(hua)、延缓衰老。
探寻链霉菌的“开疆扩(kuo)土”能力,将为构建地外生态,例如火星生态,提供重要理(li)论引导。
“大家在天上,就是地面科研人(ren)员的手(shou)、眼、脑。”飞赴太空前,陈冬在接(jie)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空间站的科研成果(guo)一定会为民生服务。”
4月24日,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ren)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yao)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wei)星发射中心(xin)发射。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she)
铸(zhu)就永恒丰碑
关(guan)注中国航天的网友们发现了(le)一些耐人(ren)寻味的细节。
比(bi)如,航天员在发射塔架(jia)第九层等待进舱时坐的红(hong)色(se)折叠椅,依旧是20世(shi)纪70年代的“经典款”;神舟飞船返回(hui)舱被拉回(hui)北京航天城时总会戴上大红(hong)花;印在“东方红(hong)一号”卫(wei)星发射塔架(jia)旁地下指挥所墙面上的标语,如今仍(reng)挂在酒泉卫(wei)星发射中心(xin)指控大厅: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shi)界先进水平(ping)。
不变的初心(xin),就藏在这样的细节里。
神舟二十号任务发射前5天,中心(xin)气象部门发布次日大风沙尘蓝色(se)预警,最大风力5至6级(ji),阵(zhen)风7级(ji)有扬沙,还有可能出现短时沙尘暴(bao)。
此时,船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如果(guo)细小的沙粒被大风吹进精(jing)密的航天器里,后果(guo)不堪设(she)想。
酒泉发射场打(da)响了(le)一场“立体式风沙阻击战”。他们利用(yong)空调系统打(da)造(zao)“呼吸净化(hua)器”,将发射塔内空调机组滤网全面更换(huan)为全新高密度滤网。对付塔架(jia)上的孔洞缝隙,没有省力的办法,科技人(ren)员吊(diao)着安全绳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排查,把防爆(bao)泥胶加发泡材料填进去、再压实。
据科技人(ren)员王作兵说,他们连续奋战15个小时,封堵孔洞200余处。
这样的场景似曾相(xiang)识。
2002年12月底(di),神舟四号发射前遭遇罕见(jian)寒流。低温发射给火箭安全带来严峻考验,发射场临时成立“火箭飞船抗寒抢(qiang)险小组”。为了(le)给火箭“保温”,他们采用(yong)大功率(lu)空调送(song)暖等多种方法,用(yong)200多条棉被挡上了(le)发射塔架(jia)漏风的地方。
方法虽然土,但是管用(yong)。就这样,一个孔洞接(jie)一个孔洞地封堵,一条棉被接(jie)一条棉被地遮挡。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guan)、特别能奉献”。自1992年中国载人(ren)航天工程立项以来,正是凭借这样的精(jing)神从(cong)一穷二白中奋起直追。
耄耋之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she)计师戚(qi)发轫,依旧关(guan)心(xin)着每一艘(sou)神舟飞船的设(she)计研制。“国家需要大家做什么,大家就去做什么。”
这是他一生的写照,也是以他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心(xin)声。
航天员翟志刚在实行我国第一次太空出舱活动时,仪表突然显示轨道舱火灾。“即使大家回(hui)不去,也要让中国的国旗在浩瀚太空中飘扬。”翟志刚毅然出舱。
祖国利益(yi)高于(yu)一切,是所有中国航天员共同的选择。
作为飞船吊(diao)装操作手(shou),赵洪斌和他的徒弟们必须练就一手(shou)快准狠的功夫(fu),才能平(ping)稳(wen)地将飞船转运。投身航天事业27年,赵洪斌心(xin)里记着一个道理(li):“飞船决不能在大家手(shou)里出一点(dian)问(wen)题。”
航天事业关(guan)系国家民族的命(ming)运,是工程一线航天人(ren)的信念。
……
精(jing)神之光(guang),照耀寰宇(yu)。烙印在每一个航天人(ren)身上、薪火相(xiang)传的载人(ren)航天精(jing)神,已经成为了(le)一座永恒的丰碑。
“东方红(hong),太阳升……”
1970年4月24日,一首悠(you)扬的旋律从(cong)宇(yu)宙中传来,“东方红(hong)一号”卫(wei)星拉开了(le)中国人(ren)探索浩瀚宇(yu)宙的序幕。
55年后的今天,神二十乘组再探天宇(yu),在建设(she)航天强国、科技强国的道路接(jie)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