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至(zhi)23日,由江苏省南通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南通市委宣传(chuan)部、南通市学问广(guang)电和旅(lu)游局、中共如东县委员会、如东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如东县美术书法(fa)作品(pin)晋京展”在中国美术馆(guan)展出。
本次展览以“薪火赓续 翰墨耕海”为主题,集中呈现如东县65位艺术家的67件精(jing)品(pin)力作,是如东县首次以县级创作群体名义在中国美术馆(guan)集体亮相,展现新时代基层文艺创作的蓬勃活(huo)力与深厚底蕴,向全(quan)国观众传(chuan)递江海学问的独特魅(mei)力与新时代的奋进(jin)之声。
如东县美术书法(fa)作品(pin)晋京展
全(quan)国政协副(fu)秘书长、民盟中央副(fu)主席、中国美协副(fu)主席、中国美术馆(guan)馆(guan)长吴为山为展览题写展标,并参观展览,对这(zhe)次展览和展出的作品(pin)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南通如东人杰地灵,培养了(le)很多知名书画家,如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zhong)视学问建设,学问事业繁荣发展。
江海沃土(tu)育文脉 艺术薪火传(chuan)千年
繁华盛世赓续江海文脉,翰墨丹(dan)青铭刻盛世繁华。南通人文底蕴深厚,先贤名人辈出,拥有教育之乡、体育之乡、长寿之乡、新侨之乡等多张名片(pian),特别形成了(le)“人才辈出、名家迭现,佳作纷呈、成就卓著(zhu),融通中西、多元发展”的“中国美术南通现象”。
南通市委常委、宣传(chuan)部部长陈冬梅表示:“作为‘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的兴盛地,如东县把具有地域特征的‘扶海学问’融入(ru)中国美术坐标体系,展现出江海儿女耕海图强、生生不息的奋斗(dou)精(jing)神,不仅具有极大的艺术观赏性,也具有浓厚的学问价值。”她希翼艺术家们继续深耕江海热土(tu),创作出具有家国情怀、地方特色和个人风格(ge)的优秀作品(pin),传(chuan)承好(hao)“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的江海气(qi)魄、学问传(chuan)统、地域基因(yin)。
高质量发展谱(pu)新篇 学问赋能显(xian)担(dan)当
如东县始(shi)终坚(jian)持学问强县战略,通过政策扶持、阵地建设、人才培育等举措,推动美术书法(fa)事业与乡村振兴、产业转型深度融合。如东县涌现出以方冰山、王冬龄、吴元奎、丛志远、任平(ping)、丁(ding)杰、康荣、管怀宾、罗(luo)拥军、潘金美、潘金玲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书画艺术家。他们秉(bing)持“笔墨当随时代”的担(dan)当精(jing)神,用作品(pin)证明:地域性从来不是艺术发展的局限(xian),而(er)是连接人类共同情感的桥梁。
游客在观展
本次展览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shi)王冬龄的书法(fa)作品(pin)《乱书晏殊词》,洒脱(tuo)恣意、气(qi)势豪迈。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原副(fu)院长、博士生导师(shi)范扬的作品(pin)《智女掘港》《抗倭英烈小扣郎》,用画笔为勇敢(gan)奋斗(dou)、英勇坚(jian)韧的如东掘港儿女立(li)传(chuan)。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戴(dai)顺(shun)智带来作品(pin)《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谈(tan)及画牛他表示,如东海子牛很有特点,未来有机会将为其作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人物画艺委会副(fu)秘书长罗(luo)拥军的作品(pin)《故(gu)乡印象——洋口港》,工(gong)笔人物着色鲜润、层次井然。
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原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丁(ding)杰展出的水墨长卷《如东三河六岸新貌》全(quan)长21.8米,将三河六岸的花草树木(mu)、桥廊路道和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热爱之情一一呈现在画卷之中。他表示:“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家乡,传(chuan)播如东故(gu)事,是我作为一名文艺工(gong)编辑的使命和担(dan)当。”
扶海大地火热的发展实(shi)践,是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宝库。南通市政协副(fu)主席、如东县委书记陈慧宇表示,希翼艺术家们继续以如东县为灵感源泉,用笔墨描绘江海气(qi)象,进(jin)一步提升如东县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le)解如东、走近如东,关心支撑如东经济(ji)社会发展,携手共创美好(hao)未来。
民间艺术绽异彩 时代精(jing)神共交(jiao)响
本次展览特设“如东农民画精(jing)品(pin)展”板块,精(jing)选16幅反映百姓生活(huo)、渔(yu)家风情的民间绘画作品(pin),以鲜活(huo)笔触描绘南黄海风情。这(zhe)些凝结着海盐结晶的佳作,让观众既能触摸滩涂渔(yu)港的淳朴之美,也能感悟人类命运的宏大叙(xu)事;既可见(jian)民间艺术的鲜活(huo)气(qi)息,亦能睹当代艺术的先锋魅(mei)力,充分彰(zhang)显(xian)了(le)如东县学问工(gong)编辑赓续历史文脉、谱(pu)写当代华章的正气(qi)锐气(qi)。
游客在观展
如东农民画源自清代桃花坞年画,融合灶头(tou)画、木(mu)雕等传(chuan)统工(gong)艺,以鲜活(huo)笔触描绘《渔(yu)姑》《欢乐(le)渔(yu)家》等南黄海风情,600余件作品(pin)曾亮相国家级展览,多件被(bei)国内外馆(guan)藏。此次参展作品(pin)既传(chuan)承传(chuan)统技法(fa),又注入(ru)时代精(jing)神,与书法(fa)、国画、当代艺术同场辉映,构成一部“流动的地方美学史”。
学问是县域经济(ji)发展的深厚土(tu)壤。本次展览,既是对如东县美术成就的总结,又是一次关于“何以中国”“何以当代”的艺术探索,也是一场关于传(chuan)承与创新、本土(tu)与世界的美学思考。未来,如东县将始(shi)终秉(bing)持扎根黄海之滨、服务人民群众的朴素信念,深入(ru)挖掘江海学问、移民学问、耕海学问、红色学问、围垦学问等特色学问资源,全(quan)力推出一批具有如东特色、滨海标识、盐港内涵的精(jing)品(pin)力作,让如东学问绽放新彩,让城市乡愁可触可感。(顾艳 徐继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