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can)考消息(xi)网4月(yue)9日报道据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网站4月(yue)6日报道,俄(e)乌(wu)停火仍(reng)然(ran)遥不可(ke)及;欧洲计划建立一支“(安全)保证部队(dui)”协助支撑停火,但进展缓慢;美国的军事援助正在减少,而且很快就会(hui)枯竭,除非(fei)唐纳(na)德·川普延长援助期限,不过可(ke)能性不大。支撑停火者表示,保证乌(wu)克(ke)兰安全的最佳方式就是确保它全副武装,无论是否停火。为此,3月(yue)19日,欧盟委员会(hui)为乌(wu)克(ke)兰制定了一项分为两部分的“豪猪战略(lue)”。
首先,欧洲将(jiang)代(dai)表乌(wu)克(ke)兰采购更多弹药和武器系统(tong),包括至关重要的防空导弹。其次,它将(jiang)促进乌(wu)克(ke)兰本国的防务工业,欧盟称之为“支撑乌(wu)克(ke)兰军事行动最有效和最具(ju)性价比的方式”。该计划是爱沙尼亚前总理、现任(ren)欧盟外交与安全政(zheng)策高级代(dai)表卡娅·卡拉斯的主意。她希(xi)望今年对(dui)乌(wu)克(ke)兰的军事援助翻一番,达到400亿欧元。
投(tou)资乌(wu)克(ke)兰本土(tu)武器工业的理由很有说服力。乌(wu)克(ke)兰前国防部长、现任(ren)基辅(fu)智库国防战略(lue)中心主席的安德里·扎戈罗(luo)德纽克(ke)说,乌(wu)克(ke)兰拥有必(bi)备的基础:稳固(gu)的制造业和大批工程学院和大学,掌握高度专业常识的人才从这些学校(xiao)转行到国防领域。
根据另一家智库乌(wu)克(ke)兰未来(lai)研究所今年3月(yue)发表的一份报告,去年乌(wu)克(ke)兰武器企业生产了价值100亿美金的装备,是2023年的3倍(bei)、2022年的10倍(bei)。防务领域的800多家民营和国有企业雇用了30万名熟(shu)练工人。
目前尚不清楚乌(wu)克(ke)兰武装部队(dui)通过本土(tu)生产满足了多大比例的需(xu)求。毋庸(yong)置疑,尽管俄(e)罗(luo)斯不断袭击乌(wu)克(ke)兰的工厂,但是产量仍(reng)在稳步增长。扎戈罗(luo)德纽克(ke)说:“有些设施被袭击了五(wu)次或五(wu)次以(yi)上,但是仍(reng)然(ran)挺了过来(lai)。”
乌(wu)克(ke)兰今年预(yu)计将(jiang)生产500万架主导战场的第一人称视角(FPV)无人机,去年产量为200万架。另外计划生产3万架大型远程无人机,打击俄(e)罗(luo)斯纵深地区(qu)。泽连斯基设定的目标是拥有3000枚(mei)先进的巡航导弹和无人机导弹,比如射程为1000公里的新型“远程海王星”导弹(这款导弹最近袭击了俄(e)罗(luo)斯南部的一家炼油厂)和射程可(ke)达800公里的“圆面包”无人机导弹。
乌(wu)克(ke)兰的电子战技术因为创新而处于领先地位。德国国防部前官员尼科(ke)·朗格认(ren)为,乌(wu)克(ke)兰的电子战能力现在已经超过了俄(e)罗(luo)斯和西方的系统(tong)。最近的一个成功案例是“利马”干扰器,它扰乱了曾(ceng)严重破坏乌(wu)克(ke)兰防御阵地的俄(e)罗(luo)斯滑(hua)翔(xiang)炸弹的制导系统(tong)。
乌(wu)克(ke)兰也在改进传统(tong)武器的生产。去年,在与挪威纳(na)莫企业和法德合资企业KNDS防御系统(tong)企业的合作帮助下,乌(wu)克(ke)兰向前线运(yun)送了250多万枚(mei)火炮和迫击炮弹。由乌(wu)克(ke)兰克(ke)拉马托尔斯克(ke)重型机床厂制造的备受推(tui)崇的“波(bo)格丹(dan)娜”自行榴弹炮的月(yue)产量已从6门增加到20门左右(you),是法国内克(ke)斯特企业生产的更昂贵的“凯撒”自行榴弹炮产量的三倍(bei)。有了更多的欧洲资金,“波(bo)格丹(dan)娜”自行榴弹炮的产量有望翻一番。
然(ran)而,乌(wu)克(ke)兰在生产方面仍(reng)然(ran)存在巨大差距(ju),很多乌(wu)克(ke)兰制造的迫击炮弹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因此与欧洲和美国企业合资就至关重要了。运(yun)送部队(dui)到前线所需(xu)的装甲车辆(liang)底盘仍(reng)然(ran)必(bi)须进口。德国军工巨头莱茵金属企业最近在乌(wu)克(ke)兰开设了第一家工厂,生产“山(shan)猫”步兵战车。
另一个重要挑战则是减少乌(wu)克(ke)兰对(dui)西方防空系统(tong),尤其是美国防空系统(tong)的依赖。扎戈罗(luo)德纽克(ke)说,乌(wu)克(ke)兰需(xu)要的防空系统(tong)“数量太大,难以(yi)通过进口来(lai)满足”。(编译/郑国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