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本次回(hui)归桫椤、巴戟天、中华桫椤、笔筒树、石碌含笑5种国家重点二级(ji)保护植物,在鹅凰嶂(zhang)自然保护区野外重建和保育回(hui)归。桫椤,有“蕨类植物之(zhi)王”的赞誉,科学(xue)界称它为研究古生物和地球演变的“活化石”,是现存(cun)唯(wei)一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稀(xi)。巴戟天、中华桫椤、笔筒树、石碌含笑因过度采集而濒危,且(qie)都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石碌含笑分布于海(hai)南昌江、东方、保亭和广东阳春,巴戟天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海(hai)南等地,中华桫椤分布于不丹、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国等国家以及我国云南、广西、西藏等地,笔筒树分布于中国台湾和福建等地以及菲律宾、日本。这5种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因数(shu)量(liang)稀(xi)少而处于濒危状(zhuang)态。
阳春鹅凰嶂(zhang)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林业工(gong)程师徐(xu)翊(yi)先容,近(jin)几年,该保护区陆(lu)续繁育了猪血木、杜鹃(juan)红山茶(cha)、仙湖苏铁、紫荆木等多(duo)种珍稀(xi)植物,养护管理了20多(duo)种珍稀(xi)濒危植物。此前,阳春鹅凰嶂(zhang)保护区分布有桫椤、石碌含笑、巴戟天,因保护区自然条件优(you)越,繁育和管理珍稀(xi)植物经验丰富(fu),中科院华南植物园(yuan)育苗成(cheng)功后,决定将桫椤、巴戟天、中华桫椤、笔筒树、石碌含笑这5种国家重点二级(ji)保护植物共200株,在鹅凰嶂(zhang)自然保护区保育回(hui)归,寄望重建种群,为后期回(hui)归更多(duo)植物提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