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师郭(guo)红
修复师陈思全
修复师王峥
修复师卢丛薇
《祝福》修复对比图
《神女》修复对比图
第15届北京国际影片节将于本周五正式拉开帷幕。本届影片节“致敬·修复”单元再次成为(wei)光影焦点,将展映《神女》《西北偏北》《流金岁月》《内陆帝国》等15部中外最新修复影片。同时,为(wei)了(le)纪念中国影片走(zou)过120载风雨,影片节“北京展映”特别策(ce)划的“两甲子的喝彩:中国影片特展”中,也(ye)将安(an)排《劳工之(zhi)爱情(qing)》《盘丝(si)洞》等早期国片珍宝的4K修复版放映。
经(jing)典老片跨(kua)越时光,讲述(shu)美的创造、鉴(jian)赏、传承。修复师逐帧校准(zhun)的匠心,北影节持(chi)续的助(zhu)力,令(ling)中国影片120年沧海遗珠再绽光芒。与此同时,也(ye)为(wei)市场新添(tian)崭新的观影热点,激(ji)活新的消费场景。
经(jing)典重现(xian)
《神女》展映焕(huan)新尘封记忆
本届北影节“致敬·修复”单元精选了(le)15部影片。其中,《神女》《民警故事》两部作品的4K版,是中国影片资料馆最新修复作品。前者(zhe)不仅是中国影片史的活化石,更是检验中国老片修复技术的试金石。
今年恰(qia)逢阮玲(ling)玉逝(shi)世90周年,中国影片资料馆数字修复实验室对这部1934年的经(jing)典默(mo)片《神女》35毫米原始硝酸底片进行了(le)4K扫描及修复。今年2月,该片4K修复版首次亮相第75届德国柏林国际影片节经(jing)典单元,让(rang)观众为(wei)其经(jing)典构图、光影运用,以及演(yan)员的表(biao)演(yan)而惊叹。
这部经(jing)典名片曾经(jing)在20余国展映,被称为(wei)“铁盒里的学问大使”,被国际影史学(xue)者(zhe)盛赞为(wei)“东方美学(xue)教科书”。如今,经(jing)由修复与配乐,尘封的光影记忆焕(huan)发新生,不仅是对中国影片学问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是向世界讲述(shu)中国故事、展现(xian)中国学问自信(xin)的重要窗口。
此外,《盘丝(si)洞》是现(xian)存最早改编自《西游记》的古装神怪片,曾一度失传,直到(dao)2014年才由挪威(wei)国家图书馆寻获并归还我国,并于2024年回归十周年之(zhi)际完成4K修复,本次放映为(wei)该版本世界首映。
老片新生
体现(xian)修复师逐帧校准(zhun)的匠心
老片修复背后,是修复师逐帧校准(zhun)的匠心。“影片修复要历经(jing)三大关(guan)键阶段:物理修复、数字修复和艺术修复。”中国影片资料馆修复师王峥先容,在物理修复环(huan)节,中国影片资料馆西安(an)影片资料库的专业修复师们,会为(wei)原始胶片清洗与修补,让(rang)胶片恢(hui)复活力。物理修复后的胶片将从西安(an)乘火(huo)车抵达北京,开启数字修复之(zhi)旅。中国影片资料馆修复实验室借助(zhu)高精度的4K胶片扫描仪,将胶片转化为(wei)数字格(ge)式,随后在电脑上逐帧修复画面(mian)和声(sheng)音(yin)。
在中国影片资料馆的修复机房,十余名修复师日(ri)均处(chu)理约6000帧画面(mian),鼠标点击量超(chao)2万次。以每秒24帧计算,一部15万帧的影片需持(chi)续“攻坚”,每部作品还需应对独特的挑战(zhan)。
以《神女》为(wei)例(li),该片4K修复扫描的是1934年的原始硝酸底片。硝酸片又称“易燃片”,处(chu)于40℃以上环(huan)境便会发生自燃,且在无氧的环(huan)境内依然可以燃烧(shao)。因此,这部影片的运输与修复全程需在恒温恒湿、防静电环(huan)境中严格(ge)操(cao)作。王峥坦(tan)言(yan):“大家对待胶片如文物保护般(ban)谨(jin)慎,温度、湿度、操(cao)作标准(zhun)都是在实践(jian)中一步步研究出来的。”
4K修复《神女》的第二个难题是,影片因早期胶片摄影技术局限,会存在一些(xie)特写(xie)镜头的虚焦问(wen)题,修复团队(dui)需逐帧进行调整与修复。修复时,每位修复师负责(ze)大约十分钟的段落,既要在监(jian)视器上精修细节,又需要通过大银幕检验影片整体的连贯性。
影片修复必须确保不同修复师处(chu)理的画面(mian)密度一致,这对团队(dui)协作也(ye)提(ti)出了(le)极高要求。
技艺融合
良苦用心守住影片艺术灵魂
修复老片,既要修复其物理形态,更要呵护其灵魂。在修复机房,北京青年报记者(zhe)看到(dao)了(le)《神女》4K修复版与1934年原版的对比。修复后的镜头里,阮玲(ling)玉的眼神和手势更显细腻,默(mo)片表(biao)演(yan)的精妙一览无余。修复师们还特意保留(liu)了(le)胶片颗(ke)粒和轻微放映机噪声(sheng),让(rang)老影片保留(liu)其历史的温度,可谓良苦用心。
1995年上映的《民警故事》是宁(ning)瀛导演(yan)“北京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几乎都是由非职业演(yan)员出演(yan),以超(chao)前的美学(xue)风格(ge)记录了(le)北京上世纪80年代末的城市脉(mai)搏。成为(wei)“拍北京故事的最佳注(zhu)脚”。其修复重点,更是追求艺术上的“补位”。遵照(zhao)导演(yan)意见,修复师们在画面(mian)稳定(ding)性和光线(xian)处(chu)理上进行优化。在声(sheng)音(yin)修复上,团队(dui)加(jia)大了(le)鸽哨等老北京特色的声(sheng)音(yin)元素,增强了(le)影片的地域感和时代感。让(rang)观众在观影时仿佛置身(shen)于当(dang)时的北京胡同,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西四的老杏(xing)园(yuan)刀削面(mian)招牌、胡同里的蜂窝煤炉子、宁(ning)郡王府上的古朴瓦(wa)片……共(gong)同构成了(le)鲜(xian)活的80年代北京图谱(pu)。
王峥已参与修复500余部老片,颇(po)有心得,“影片修复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需要团队(dui)协作。修复师既要精通计算机和影片历史,又要掌握AI算法,理解影片的节奏和灵魂。只有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修复工作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技术迭代也(ye)并未改变修复的核心——与创编辑(zhe)跨(kua)时空(kong)对话。中国影片资料馆国家一级(ji)导演(yan)黎涛表(biao)示:“成败(bai)的关(guan)键在于准(zhun)确理解导演(yan)的创作意图。《神女》修复过程中,团队(dui)通过逐帧分析画面(mian)细节,确保每处(chu)调整契合导演(yan)吴永刚的美学(xue)风格(ge),还原1930年代默(mo)片的视觉语言(yan)。”除了(le)画面(mian),《神女》在修复过程中还采取了(le)2014年中国影片资料馆与拿督黄继达基金会合作进行的配乐,由著名作曲家邹野创作的双声(sheng)道配乐,给观众带来优质(zhi)的听觉体验。
修旧如旧
深度挖掘经(jing)典影片艺术价值
中国影片资料馆修复经(jing)典影片坚持(chi)“修旧如旧,敬重原创”的原则,每部影片修复前均需系统性地分析与考证。黎涛向北青报记者(zhe)说明其流程:“对《盗马贼》《红高粱》等影片,大家会邀请导演(yan)、摄影来现(xian)场参与艺术修复;若创编辑(zhe)离世,则通过文献考据还原创作语境,比如查阅导演(yan)手记、影评(ping)档案(an),甚至联系后人补充细节。修复不是艺术重构,而是让(rang)作品以原始样貌延续生命。每一帧调整必须符(fu)合历史逻辑(ji),这是对创编辑(zhe)最基本的敬重。”
王峥也(ye)表(biao)示,修复过程如同与导演(yan)和摄影师共(gong)同进行“二创”,“霍建(jian)起导演(yan)拍摄《那山那人那狗》时,因条(tiao)件限制,只能采用人工泼水的方式制造山路上的湿润感,修复时,大家通过调整影片色调与反差精准(zhun)还原了(le)他理想中的山林氤(yan)氲;《红高粱》修复中,团队(dui)依据顾长卫对美学(xue)的阐述(shu),通过分层(ceng)调色强化红色的视觉张力。”王峥说,修复不是单纯提(ti)升画质(zhi),而是用技术填(tian)补胶片时代的创作遗憾。修复师也(ye)是技术实行者(zhe)——用数字工具兑(dui)现(xian)主创当(dang)年受限于条(tiao)件未能完全表(biao)达的视觉构想。
2022年,王峥和团队(dui)修复了(le)影片《祝福》。这是新中国首部彩色影片,由导演(yan)桑(sang)弧和摄影师钱江创作,其胶片保存状况良好,扫描后有油画质(zhi)感。王峥说:“当(dang)时,大家觉得可以修复得很‘漂亮’,但查阅导演(yan)和摄影的创作阐述(shu)后发现(xian)并非如此。桑(sang)弧导演(yan)指(zhi)出,影片虽为(wei)彩色,但色调应以淡彩色为(wei)主,呈现(xian)悲剧(ju)的色调。大家遵循这一理念,调整了(le)整体色彩。因此,影片修复不仅是技术挑战(zhan),更是对经(jing)典影片艺术价值的深度挖掘。”
国际水准(zhun)
中国老片修复受世界认可
黎涛先容,2006年,国家启动“影片档案(an)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由中国影片资料馆牵头推进老影片胶片的数字化修复与存档。截至目前,中国影片资料馆修复的经(jing)典影片数量可观,现(xian)已完成2K修复500余部,4K修复60余部。
其中,《盗马贼》4K修复版于2019年首次参加(jia)国际主流影片节,入选了(le)戛纳国际影片节的“经(jing)典单元”,“这代表(biao)了(le)中国的修复技术,被国际艺术界认可”。此后,《祝福》《飞(fei)鹰计划》分别于2020、2024年入选戛纳国际影片节的“经(jing)典单元”。中国现(xian)存最早故事片《劳工之(zhi)爱情(qing)》4K修复版,于2022年在意大利博洛(luo)尼亚探佚影片节首映。
黎涛表(biao)示,目前中国老片修复水准(zhun)处(chu)于国际一线(xian),而且一直在自主研发技术,“比如,《盗马贼》高帧率制作技术,将影片从每秒24帧提(ti)升到(dao)了(le)每秒48帧,这也(ye)是全球首次将视频高帧率技术移(yi)植到(dao)胶片数字化修复当(dang)中。”
·影片节·看点·
大师名作修复版将密集展映
影片节是修复影片连接观众的重要桥梁,老片修复也(ye)屡屡成为(wei)北影节焦点。第9届北影节上,《红高粱》4K版唤起观众的怀(huai)旧情(qing)结;第11届上,《永不消逝(shi)的电波》彩色修复版引发年轻观众强烈共(gong)鸣,印证经(jing)典影片的持(chi)久(jiu)生命力。今年,北影节更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展映层(ceng)次和结构打破观众对老片的刻板印象。在多个系列和单元中,都可以找到(dao)经(jing)典影片4K修复版的踪迹(ji)。
“致敬·修复”单元,除了(le)有《西北偏北》《窃听大阴谋》《去了(le)解》这类大师名作的最新4K修复版本,还专门选择了(le)非洲第一部女导演(yan)拍摄的剧(ju)情(qing)片——安(an)哥拉导演(yan)莎拉·马尔多罗的《桑(sang)比赞加(jia)》,伊朗第一位女导演(yan)玛瓦(wa)·纳比利的名作《被征用的土(tu)地》,非洲“影片之(zhi)父”塞(sai)内加(jia)尔导演(yan)乌斯(si)曼·塞(sai)姆班的代表(biao)作《第阿(a)诺亚战(zhan)场》。播放版本均为(wei)4K修复版。今年柏林影片节“柏林经(jing)典”最新修复的影片也(ye)“快递”到(dao)北影节。著名导演(yan)康拉德·沃尔夫生前最后一部作品《独唱苏妮》将与中国观众见面(mian)。
在“致敬·纪念”单元,为(wei)纪念去年辞世的作家琼瑶,林青霞成名作《窗外》4K修复版将展映;还有4K最新修复版《内陆帝国》及多部短片都将和影迷见面(mian)。
“致敬·特别策(ce)划”今年的主题是“追忆塔可夫斯(si)基”,将放映塔可夫斯(si)基和他的儿子小塔交(jiao)相辉映的一组影片,其中老塔的《旅行时光》4K数字修复版和小塔的《安(an)德烈·鲁勃廖夫:影片作为(wei)记忆》将在中国进行国际/世界首映。
北影节展映策(ce)展人沙丹(dan)直言(yan):“对于影迷来说,未曾见过的影片就是新影片,北影节要做的,是把(ba)一些(xie)冷门的经(jing)典变成当(dang)下的学问事件,而这种策(ce)展思路也(ye)呼应了(le)中国影片开放多元、拥抱世界的格(ge)局。”
·影片节·关(guan)注(zhu)·
老片新映开辟消费新场景
《神女》4K修复版今年先后登(deng)上柏林影片节、北京国际影片节,随后将回到(dao)阮玲(ling)玉故乡上海放映,最终(zhong)通过全国艺联影展覆盖更多城市。这种策(ce)划被称为(wei)“环(huan)路”——通过影片节、城市溯(su)源与全国发行的三阶段路径,为(wei)修复老片设计可持(chi)续的“青春周期”。
沙丹(dan)认为(wei),修复老片也(ye)能够激(ji)活产业动能。今年北影节期间,《那山那人那狗》4K修复版放映后,导演(yan)霍建(jian)起将亲临现(xian)场解读影片;《少(shao)林寺》4K修复版放映后,副导演(yan)施(shi)扬平将现(xian)场与观众交(jiao)流,揭秘(mi)拍摄细节。这种“修复影像+创作回溯(su)”的模(mo)式,让(rang)老片从单向放映升级(ji)为(wei)互动交(jiao)流,驱动票(piao)务、衍生品与版权(quan)交(jiao)易的复合价值。此外,北影节还为(wei)《劳工之(zhi)爱情(qing)》这部默(mo)片策(ce)划了(le)现(xian)场配乐演(yan)出,重构黑白影像的节奏,让(rang)百年胶片与年轻观众产生化学(xue)反应,将老影片转化为(wei)不可复制的学问体验,在流媒体时代开辟实体消费新场景。
当(dang)观众在影院与主创共(gong)情(qing)、与历史对话时,胶片记忆的活化不仅为(wei)学问消费注(zhu)入了(le)新的活力,更补全了(le)影片学问生态中稀缺的经(jing)典内容拼图。而老片修复也(ye)越来越被认为(wei)是一项(xiang)意义非凡的事业,“它保留(liu)了(le)人类文明的记忆,让(rang)影片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得以跨(kua)越时间的长河,继续绽放光彩。”沙丹(dan)说。
文/本报记者(zhe)肖扬摄影/本报记者(zhe)郝羿
部分供(gong)图来源/影片资料馆统筹(chou)/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