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3月(yue)18日讯 据微信公众号工信微报消(xiao)息,为加强工业节能降碳管理,推进数字技术(shu)赋(fu)能绿色(se)低碳转型,支撑构建系统完(wan)备的碳排放双(shuang)控(kong)制(zhi)度体(ti)系,工业和(he)信息化部近日印发(fa)《工业企业和(he)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工信厅节〔2025〕13号,以下简称(cheng)《指南》)。
《指南》包括四部分(fen)内容。一是建设目标,通(tong)过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的建设运行,实现对能耗和(he)碳排放的精准(zhun)化计量、精细化管控(kong)、智能化决策与可视化呈现,提升工业企业和(he)园区节能降碳管理能力,支撑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和(he)碳排放降低,促进绿色(se)低碳转型。二是业务功能,明确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具备能耗查询、计算、分(fen)析、能效对标、优化、用能与碳排放预算管理、碳足迹核算等功能。工业企业和(he)园区可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实际需求等,确定开发(fa)建设的具体(ti)功能。三是技术(shu)方案,明确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的系统架构包括基础设施、数据采集、数据架构、模型组(zu)件、业务应用和(he)互动展示。工业企业和(he)园区需依据节能降碳及信息系统建设相关国家标准(zhun)、行业标准(zhun)和(he)政策要(yao)求等,开展系统架构建设并持续(xu)更新。四是保障(zhang)措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he)国节约能源法(fa)》等相关规定,从组(zu)织机构、管理制(zhi)度、网络和(he)数据安全等方面提出具体(ti)措施,保障(zhang)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的高水平建设和(he)高质量运行。
下一步,工业和(he)信息化部将加强《指南》宣贯解读,引导各地区因(yin)地制(zhi)宜开展工业企业和(he)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运行,加快节能降碳技术(shu)改(gai)造升级,提升重点行业领(ling)域碳管理水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he)目标奠定基础。
以下为《工业企业和(he)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原文:
工业企业和(he)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
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是支撑工业企业和(he)园区提升能耗双(shuang)控(kong)和(he)碳排放双(shuang)控(kong)管理水平的信息系统和(he)基础工具,通(tong)过采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he)物联网、智能传感等信息通(tong)信技术(shu),开发(fa)能耗和(he)碳排放数据采集、监测、核算、分(fen)析、预测、预警、决策支撑等功能,支撑开展产品碳足迹、项目碳评价和(he)企业碳管理。为引导工业企业和(he)园区建设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推进数字技术(shu)赋(fu)能绿色(se)低碳转型,提升工业节能降碳水平,制(zhi)定本(ben)指南。
一、建设目标
工业企业和(he)园区通(tong)过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运行,实现对能耗和(he)碳排放的精准(zhun)化计量、精细化管控(kong)、智能化决策与可视化呈现,持续(xu)提升节能降碳管理能力,有效支撑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和(he)碳排放降低,促进绿色(se)低碳转型。
二、业务功能
能碳管理中心具备能耗查询、能源消(xiao)费(fei)量和(he)强度计算、能源消(xiao)费(fei)分(fen)析与用能策略推荐、能效对标、能流分(fen)析、能效平衡与优化、用能与碳排放预算管理、碳排放、碳足迹核算、供应链碳管理、碳核查支撑、碳资产管理等功能。业务功能及技术(shu)方案的开发(fa)应用需依据节能降碳相关标准(zhun)政策要(yao)求,具体(ti)标准(zhun)可在“全国标准(zhun)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查询。
能耗查询。实现对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liao)油、天然气、电力(包括火电、水电、光伏发(fa)电、风力发(fa)电、生物质发(fa)电、余热余压发(fa)电等)、热力,原料(liao)用能,以及用作燃料(liao)的甲醇(chun)、乙醇(chun)、氢、氨等能源消(xiao)费(fei)数据的实时更新、查询、历史数据追(zhui)溯等。
能源消(xiao)费(fei)量和(he)强度计算。依据《综合能耗计算通(tong)则》(GB/T 2589)等国家标准(zhun),计算一个时间周期内,工业企业和(he)园区的能源消(xiao)费(fei)量,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单位产值/增加值综合能耗等。
能源消(xiao)费(fei)分(fen)析与用能策略推荐。结合实际需求,对用能单元在一个时间周期内的用能结构、成本(ben)、能效等进行计算和(he)分(fen)析。根据分(fen)析结果,提出优化用能配置、清洁能源使用等推荐策略。
能效对标。对各用能单元、各生产时段内的能源消(xiao)费(fei)情况进行监测,开展主要(yao)工序、重点产品和(he)设备等的能效对标。结合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kao)核等要(yao)求,支撑开展节能管理。
能流分(fen)析。通(tong)过绘制(zhi)桑基图能源平衡表等,对能源输入、转换、分(fen)配、利用等全过程(cheng)进行计算,对能流、能效与损(sun)失等进行分(fen)析,实现对能源流动全貌的查看、重点能耗环节的识别等。
能效平衡与优化。运用大(da)数据、人工智能大(da)模型等技术(shu),结合能效对标、能流分(fen)析等,优化工艺、设备等运行参数,实现能源综合平衡与优化调度。
用能与碳排放预算管理。对一个时间周期内工业企业和(he)园区的能源消(xiao)费(fei)和(he)碳排放进行分(fen)析预测,实现用能和(he)碳排放的全流程(cheng)管理和(he)动态调整。
碳排放核算。依据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规则标准(zhun),计算一个时间周期内,工业企业和(he)园区的碳排放总量和(he)强度,实现碳排放来(lai)源追(zhui)踪、碳排放趋势分(fen)析、超排放预警等功能。
产品碳足迹核算。从产品原材料(liao)获取、生产、运输、销售、使用和(he)回收处理等环节采集数据信息,结合绿电绿证交易情况,实现产品碳足迹在线(xian)核算、碳足迹报告生成、支撑产品碳标识认证等功能。
供应链碳管理。面向上游(you)供应商,依据供应链场地数据采集标准(zhun)和(he)规则,采集材料(liao)用量、能源消(xiao)费(fei)等数据。面向下游(you)用户,结合应用场景的实际需求,提供产品碳足迹核算过程(cheng)、结果等。
碳核查支撑。支撑碳排放核算的过程(cheng)数据和(he)原始凭证追(zhui)踪和(he)溯源,实现碳排放报告在线(xian)自动生成,完(wan)成碳核查相关材料(liao)汇集和(he)导出。
碳资产管理。实现对各类碳资产(如碳配额、国家核证温室气体(ti)自愿减排交易等)的分(fen)析展示,支撑对某一履约周期的碳配额录入,对新一个履约周期的碳配额测算等,对配额指标使用情况开展预测预警。
三、技术(shu)方案
(一)系统架构
根据信息系统建设国家标准(zhun)、行业标准(zhun)及相关要(yao)求,设计工业企业和(he)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系统架构。包括基础设施层、数据采集层、数据架构层、模型组(zu)件层、业务应用层、互动展示层六(liu)大(da)板块。
(二)基础设施
能碳管理中心运行环境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安全设备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运行环境应稳定安全,确保能碳管理中心响应迅(xun)速,兼具易用、可维(wei)护、可扩(kuo)展及稳定特性。应构建全面的系统安全协防体(ti)系,保障(zhang)网络、系统及数据安全。
(三)数据采集
能碳管理中心可通(tong)过现有系统数据对接、仪表采集、手工填报和(he)烟(yan)感实测等采集方式完(wan)成能源消(xiao)费(fei)、生产经营(ying)等关键(jian)数据的采集和(he)上传。加强能源和(he)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和(he)检定校(xiao)准(zhun)。提高物联网智能传感器、智能仪表覆(fu)盖率,提升数据自采率。制(zhi)定数据审核机制(zhi),采取区块链等存证技术(shu),提升数据质量和(he)安全防护。
系统对接。通(tong)过接口方式,从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监控(kong)管理系统、生产过程(cheng)控(kong)制(zhi)系统、源网荷储及工业微电网系统等调用相关数据。
仪表采集。部署智能电表、智能燃气表、热力仪表、称(cheng)重传感器等采集装置,通(tong)过有线(xian)或无线(xian)通(tong)信网络上传相关数据。
手工填报。无法(fa)自动采集时,可开发(fa)填报界面,根据应用需求,填报主要(yao)能源数据与关键(jian)生产数据。
烟(yan)感实测。针对碳集中排放场景,探索(suo)在线(xian)监测等实测方式采集碳排放数据。
(四)数据架构
发(fa)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ti)系贯通(tong)产业链上下游(you)企业、促进数据互通(tong)和(he)信息共享的作用,通(tong)过工业企业和(he)园区生产管控(kong)、管理信息以及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既有系统和(he)数据平台,以及构建基础数据库、采集数据库、业务数据库、统计数据库等方式,确保各类数据的安全性、准(zhun)确性和(he)高效利用。
鼓(gu)励工业企业和(he)园区根据实际需求,以国际国内相关权威碳排放因(yin)子为基础,不(bu)断积累聚集本(ben)土碳排放因(yin)子数据,逐步构建碳排放因(yin)子数据库,加强与国家温室气体(ti)排放因(yin)子数据库衔接。
(五)模型组(zu)件
加强能效对标、企业碳排放核算、产品碳足迹核算、园区碳排放核算等算法(fa)模型与国家标准(zhun)、行业标准(zhun)及相关要(yao)求的衔接统一。鼓(gu)励工业企业和(he)园区依据业务需求开发(fa)模型组(zu)件。
能效对标模型。实现对主要(yao)产品、设备的能效对标。模型设计应对照(zhao)国家现行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zhun)、设备能效标准(zhun),以及《工业重点领(ling)域能效标杆水平和(he)基准(zhun)水平》《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he)准(zhun)入水平》等要(yao)求。
企业碳排放核算模型。实现对工业企业碳排放量进行核算与分(fen)析。模型设计应根据应用场景,符合温室气体(ti)排放核算与报告要(yao)求(GB/T32151)系列国家标准(zhun)、生态环境部《企业温室气体(ti)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和(he)相关行业碳排放核算国家标准(zhun)、行业标准(zhun)等要(yao)求。
产品碳足迹核算模型。实现对产品碳足迹进行核算与分(fen)析。模型设计应符合相关国际规范,符合《温室气体(ti)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yao)求和(he)指南》(GB/T 24067)及对应细分(fen)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zhun)。
园区碳排放核算模型。实现对园区碳排放量进行核算与分(fen)析。模型设计可参考(kao)《省级温室气体(ti)清单编制(zhi)指南(试(shi)行)》等,并根据相关要(yao)求迭代更新。
(六(liu))业务应用
工业企业的业务功能包括能耗查询、能源消(xiao)费(fei)总量和(he)强度计算、能源消(xiao)费(fei)分(fen)析与用能策略推荐、能效对标、能流分(fen)析、能效平衡与优化、用能与碳排放预算管理、碳排放核算、碳足迹核算、供应链碳管理、碳核查支撑、碳资产管理等。工业园区的业务功能包括为入驻企业提供能源消(xiao)费(fei)、碳排放管理等上述相关功能,提供园区内能源利用系统性优化等公共服务。
(七)互动展示
根据实际需求,通(tong)过大(da)屏、电脑端、手机端等提供访(fang)问入口,构建相关数据、业务等的可视化能力。
四、保障(zhang)措施
(一)组(zu)织保障(zhang)。工业企业和(he)园区可根据实际需要(yao),建立(li)能碳管理技术(shu)队伍,由节能降碳管理负责人,具有节能、能源计量、碳核算以及App工程(cheng)、信息安全等专业常识和(he)技术(shu)的人员组(zu)成;明确节能降碳管理职责,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zhi)和(he)节能考(kao)核评价等相关制(zhi)度,定期组(zu)织开展相关人员业务培训,提高节能降碳管理能力和(he)水平。
(二)制(zhi)度保障(zhang)。工业企业和(he)园区应建立(li)健全能碳管理中心运行维(wei)护管理制(zhi)度,加大(da)必要(yao)投入,有效保障(zhang)能碳管理中心的高效运维(wei)和(he)持续(xu)更新。鼓(gu)励开展资源整合,将已建设能源管理中心升级改(gai)造为能碳管理中心。积极创造条件,促进能碳管理中心与既有信息系统、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各级能碳管理相关平台等的协调对接,实现数据共享,有效支撑节能降碳。
(三)网络和(he)数据安全。工业企业和(he)园区应增强网络和(he)数据安全保护意识,落实《信息安全技术(shu)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ben)要(yao)求》(GB/T 22239)等国家标准(zhun),压实网络和(he)数据安全主体(ti)责任。根据实际情况,对能碳管理中心设定相应的安全等级保护级别,做好重要(yao)数据识别、分(fen)级防护和(he)风险评估,保障(zhang)数据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