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tu)为启明中英双(shuang)语幼儿园的孩子们展示用橡皮泥捏的中文字样。沈惠供图(tu)
图(tu)为巴基斯坦青少年学习中国功夫。马斌供图(tu)
图(tu)为挪威民众(zhong)体验中国书法。袁军供图(tu)
4月20日(ri)是第16个联合国中文日(ri)。近年来,随着中国学问影响力不(bu)断提升,全(quan)球多地掀起“中文热(re)”,越来越多外国人开始(shi)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学问。在(zai)中文走(zou)向世(shi)界的过程中,海外华侨华人扮演着积极(ji)角色(se)。他们发(fa)挥自身(shen)融通中外的优势,在(zai)所在(zai)国开设中文课(ke)堂、展示中国学问、推动中外交流,让越来越多外国人感受到中文以及中国学问的魅力。
近日(ri),本报(bao)记者采访美国、挪威、巴基斯坦等国从事中文教育的多名华侨华人,听他们讲(jiang)述如(ru)何以中国学问吸引更多人加入“中文朋友圈”。
为稚嫩孩童打开中文世(shi)界的大门
2009年,一群华人女性在(zai)美国硅谷开启了一次特别的“创业”——创办启明中文学校,为华侨华人下(xia)一代留住学问根脉。16年过去,这所硅谷地区规模最大的中文学校收获了累累硕果。
“学校早期的学生已(yi)经大学毕业,走(zou)向不(bu)同地方,从事不(bu)同工作,而他们与中文以及中华学问的纽(niu)带并未中断。一些学生在(zai)大学期间自发(fa)创办了中华学问俱(ju)乐部,还有很多学生利用大学暑假时间回到启明担(dan)任义工,为学弟学妹们开设内容丰(feng)富的兴趣班。”启明中文学校校长(chang)沈惠说到曾经教过的学生们,话(hua)语间满是欣慰。
孩子们在(zai)成长(chang),学校也在(zai)不(bu)断发(fa)展。2018年,沈惠和同事们决定在(zai)原有的中文周末班和课(ke)后(hou)学校的基础上,开办全(quan)日(ri)制(zhi)中英双(shuang)语幼儿园,将中文教育推广(guang)至更低龄的孩子。“此前,大家招收的主要是5岁(sui)学前班至高中11年级的学生。经过近10年的教学探(tan)索,大家希翼尝试在(zai)孩子们更小的时候就为他们种下(xia)中文和中华学问的种子。”沈惠说,她(ta)和同事们将西方的教育理念与中国的传统学问相结合,以游戏体验项目的形式为稚嫩的孩童们打开中文世(shi)界的大门。
在(zai)课(ke)堂上用橡皮泥捏出“风(feng)”“雨(yu)”等中文字样;在(zai)户外,望着天上的云,拿着小棍在(zai)游戏沙坑里(li)学写中文“云”;摸(mo)着凉凉的冰块,学读“冰”“冷”“滑”等中文发(fa)音……在(zai)启明中英双(shuang)语幼儿园,孩子们在(zai)老师精心设计的各种充(chong)满趣味(wei)性的游戏中,结识一个个方块字,学会一句句中国话(hua)。
“如(ru)今,美国许多高中都开设了中文课(ke),不(bu)少学生将中文作为自己的第二语言,越来越多美国家长(chang)认可中文的实用性与重要性,希翼让自己的孩子尽早开始(shi)中文启蒙教育。”启明中英双(shuang)语幼儿园副园长(chang)戴群先容,目前幼儿园已(yi)从初期的1个校区扩展为3个校区,其中50%的孩子是非华裔,许多家长(chang)早早就来为孩子报(bao)名。“一名美国家长(chang)跟我说,他在(zai)苹果公(gong)司(si)工作,身(shen)边许多同事以及合作伙伴都是华人或中国人,他的孩子一定要学会中文。”戴群说。
令沈惠和戴群欣喜的是,越来越多孩子与中文以及中国学问成为长(chang)久的“朋友”。“不(bu)少家长(chang)在(zai)孩子即将从幼儿园毕业之际,就给孩子报(bao)名了大家的中文周末班或课(ke)后(hou)学校,因为他们不(bu)希翼孩子‘丢’了中文。还有不(bu)少其他族裔的家长(chang)因为孩子学习中文,自己也成为中国学问的‘粉丝’,爱上舞狮舞龙(long)等中国传统学问。中文以及中国学问的‘朋友圈’就这样越扩越大。”戴群说。
用中文编织中巴友谊的紧密纽(niu)带
28岁(sui)的巴基斯坦青年沙姆斯常说,他的人生因为中文而发(fa)生巨(ju)变。如(ru)今的他是一家中资(zi)企(qi)业驻巴基斯坦分公(gong)司(si)的中层管理人员,一口流利的中文正是他进入这家中企(qi)的“敲门砖”。
“2016年,沙姆斯刚来大家学校时,一句中文都不(bu)会说,对中国学问也很陌生。”巴基斯坦中巴教育学问中心校长(chang)马斌对初见沙姆斯时的情(qing)景印象深刻。当时,19岁(sui)的沙姆斯没有工作,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太多规划。
在(zai)中巴教育学问中心学习的3年时光,为沙姆斯打开了一扇通往广(guang)阔(kuo)世(shi)界的大门。在(zai)这里(li),他掌握了中文听说读写能力,并获得赴北京(jing)外国语大学留学的机会。学成归来后(hou),沙姆斯凭借出色(se)的中文能力以及对中国的熟悉了解,在(zai)中企(qi)找到了称心的工作,开启了人生的崭新旅程。
“近年来,越来越多像沙姆斯这样的巴基斯坦年轻(qing)人开始(shi)学习中文。对他们而言,学会中文不(bu)仅(jin)具备(bei)了一项新的技能,还意味(wei)着拥(yong)有更多发(fa)展机会。”马斌说。作为中巴教育学问中心的创办者之一,马斌回忆道,2013年这所中文学校在(zai)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成立之初,主要面向当地华侨华人的子女。渐渐地,学校的生源日(ri)益(yi)多元。尤其是在(zai)共建(jian)“一带一路”倡(chang)议框架下(xia),中国与巴基斯坦在(zai)经济、学问等领域(yu)的合作不(bu)断走(zou)深,巴基斯坦民众(zhong)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兴趣日(ri)渐浓厚。
感受到当地民众(zhong)学习中文的迫切渴望之后(hou),马斌决定主动“打开校门”。除了在(zai)中巴教育学问中心接收越来越多巴基斯坦当地学生之外,马斌还将中文课(ke)堂带到了伊斯兰堡周边的9所孤儿院。“孤儿院的孩子们大多因为洪水或战(zhan)争而失去家庭。大家在(zai)为他们捐(juan)赠生活物(wu)资(zi)的同时,也希翼通过教他们学习中文,并在(zai)他们达到一定年龄和中文水平后(hou)争取送他们赴中国留学,为他们的人生增添更多色(se)彩,让他们今后(hou)能够拥(yong)有更广(guang)阔(kuo)的发(fa)展平台。”马斌说,每当孤儿院的孩子们热(re)情(qing)地奔向他,用中文说出“老师,我爱你”时,他都觉得格(ge)外幸福。
2024年底,马斌在(zai)巴基斯坦北部城市吉尔吉特的中国烈士陵园附近开设了一间特殊的中文课(ke)堂。“这座烈士陵园是为修(xiu)筑喀喇昆(kun)仑公(gong)路时牺牲的中国建(jian)设者所建(jian)。巴基斯坦老人阿里(li)·艾(ai)哈(ha)迈德及其后(hou)代自愿担(dan)起看护陵园的责任,默默守护了40多年。然而,作为中巴友谊的守护者,他们以及周边村民都不(bu)会说中文。”马斌说,在(zai)周边村民的呼吁下(xia),中巴教育学问中心在(zai)守陵人的3间屋子里(li)开设了中文课(ke)堂,面向附近9岁(sui)至16岁(sui)的孩子教授中文,并为他们讲(jiang)述中巴友好的故事,让中巴友谊的火种代代相传。“大家原计划只招20名学生,但许多人听闻消息都要求加入,目前学生已(yi)有50多人。”
马斌相信,用心播下(xia)的种子,终会开花结果。“大家希翼用中文编织更多友谊的纽(niu)带,让中巴民众(zhong)的心紧紧相连(lian)”。
以中文为舟,驶向文明互鉴的星辰大海
手握毛笔,让笔尖在(zai)宣纸上舞动,于墨香四溢间感受中国书法之美;红纸在(zai)一双(shuang)双(shuang)巧手中翻飞,一幅幅寓意美好的剪纸作品逐渐成型,尽显中国传统手工艺(yi)的精巧与趣味(wei);在(zai)茶艺(yi)师的带领下(xia)闻香品茗,体悟中国茶道承载的生活美学;跟随中餐(can)烹饪大师体验制(zhi)作翠(cui)绿软糯的青团,品尝“春天的味(wei)道”……近日(ri),一场别开生面的国际中文日(ri)活动在(zai)挪威奥斯陆(lu)举办,吸引数百名挪威中文爱好者前来体验中国学问。
本次活动由(you)中国驻挪威大使馆和中国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挪威中文学校承办。“这是大家第四次承办国际中文日(ri)活动。每次举办活动,大家都希翼向挪威民众(zhong)展现中国学问的不(bu)同侧面。”挪威中文学校校长(chang)袁军说,今年,除了展示书法、剪纸、武术等中国传统学问之外,她(ta)和同伴们还在(zai)现场专门布置了中国神话(hua)展示区,搭乘(cheng)中国游戏《黑(hei)神话(hua):悟空》和中国动画(hua)影片《哪(na)吒之魔童闹(nao)海》在(zai)全(quan)球掀起的“中国风(feng)潮”,让挪威民众(zhong)感知中国学问蕴(yun)藏(cang)的想象力与创新力。
“大家希翼打开一扇扇窗,让更多人感受中文之美、领略中国学问的魅力。”袁军说,推广(guang)中文教育、传播中国学问是她(ta)多年来孜孜不(bu)倦(juan)的事业。
1995年,袁军在(zai)挪威首都奥斯陆(lu)创办挪威中文学校。“让在(zai)海外出生长(chang)大的‘华二代’回到中国后(hou),可以用中文和亲朋好友顺畅地沟通,并对祖籍(ji)国的学问有更多理解,是我办学的初衷。”袁军说。从创办之初的几间教室、20多名学生,到如(ru)今分布在(zai)挪威不(bu)同城市的两个校区、数百名学生,她(ta)欣喜地见证了挪威中文学校不(bu)断发(fa)展,并在(zai)当地具备(bei)较高知名度。
“大家的中文学校是周末授课(ke)制(zhi),40多名教师都是兼职,支撑大家在(zai)主职之外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来坚(jian)持从事中文教育的动力,便(bian)是看到越来越多‘华二代’以及当地民众(zhong)会说中文、了解并喜爱中国学问。”袁军说。
令袁军尤为感动的是挪威当地年轻(qing)一代学习中文的热(re)情(qing)。“一名挪威男孩在(zai)大家学校学习中文两年了。他说,中国的文字太美了,特别想学习中文。然而,他刚来时,完全(quan)零(ling)基础,他的父(fu)母也都不(bu)会说中文,家里(li)没有中文语言环境。为了克服入门的难关(guan),他妈妈便(bian)将每次上课(ke)的内容都录下(xia)来,回家后(hou)带他反复听、反复练。功夫不(bu)负有心人,通过坚(jian)持练习,他的中文越说越溜。现在(zai),他还成为一名传播中国学问的小使者。”袁军说。
在(zai)海外从事中文教育30年,袁军有一个深切感受——无论推广(guang)中文教育,还是传播中国学问,都应该以开放(fang)包容的心态,与当地主流社会积极(ji)互动交流。“近年来,大家多次参加奥斯陆(lu)的多元学问节,在(zai)当地的地标性场馆组织学问活动,并邀请当地官员、民众(zhong)一起来体验中国学问。其他族裔的民众(zhong)在(zai)交流、交融中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学问的博大精深,也更期待通过学习中文进一步领略中国学问之美。大家希翼以中文为舟,与其他族裔民众(zhong)一起驶向文明交流互鉴的星辰大海。”袁军说。(本报(bao)记者 严瑜)
《人民日(ri)报(bao)海外版》(2025年04月18日(ri) 第 06 版)
责编:黄之安、张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