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翟钦奇
图①:蒙古族绣娘在参加技能培训。 朱文(wen)哲摄 图②:用桦树皮(pi)制作的鄂伦春族传统民居造型工艺品(pin)。 本报记者 翟钦奇摄 图③:达斡尔(er)族少(shao)年带游客体验(yan)传统曲棍(gun)球竞(jing)技。 郑 明摄
核(he)心(xin)阅读
蒙古族刺绣,于丝线之间将一门技艺绣成(cheng)一个产业;鄂伦春族桦树皮(pi)制作技艺,将桦树皮(pi)做成(cheng)盒、包、船,古朴而时尚;达斡尔(er)族传统曲棍(gun)球竞(jing)技,赛事火热开展,增色文(wen)旅融合……
内蒙古自治区大力推进北疆文(wen)化建(jian)设提(ti)升行动,加强各民族特色文(wen)化保护(hu)传承(cheng)和开发(fa)利(li)用,让民族特色在利(li)用中更加鲜亮(liang),不断焕发(fa)新的光彩,助(zhu)力产业发(fa)展和群众增收。
蒙古族刺绣——
一个旗,数万人从事相关(guan)产业
兴安盟科尔(er)沁右翼中旗(以下简称“科右中旗”)的一处蒙古族刺绣产业园内,一名老人在几十名绣工中尤为(wei)显眼。只(zhi)见她全(quan)神(shen)贯注,绣布舒展、银针飞舞间,一棵五角枫图案渐渐浮现。
人称“草(cao)原绣娘”的白(bai)晶莹(ying)今年62岁,是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推进组组长。她从小看着长辈们(men)刺绣,醉心(xin)于此,后来练就(jiu)了娴熟的刺绣技艺。
蒙古族刺绣于2008年入选第二(er)批国家级非物质文(wen)化遗产名录,图案多为(wei)自然景观,寓(yu)意吉祥(xiang)如意、幸福(fu)美满,体现草(cao)原民族的文(wen)化传统。
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起源于图什业图刺绣,是蒙古族刺绣与汉族、满族、藏族等民族刺绣技艺融合的产物。2021年,蒙古族刺绣(图什业图刺绣)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wen)化遗产代(dai)表性项目(mu)扩(kuo)展名录。
“这批订(ding)单绣品(pin)有(you)200件,准备发(fa)送到北京。”白(bai)晶莹(ying)指着一批绣有(you)精美吉祥(xiang)纹样的布袋先容,“大家手艺越来越娴熟,比预定时间提(ti)前(qian)两天完成(cheng)了。要是在几年前(qian),可达不到这样的速(su)度。”
2016年,科右中旗出台系列政策(ce),加快推动非遗代(dai)表性项目(mu)产业化,蒙古族刺绣技艺是其中的发(fa)展重点。也(ye)就(jiu)是那时,白(bai)晶莹(ying)被确(que)定为(wei)“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扶(fu)贫计划”推动者。
从一门技艺到一个产业,转化过程并不容(rong)易。“对于农牧(mu)民来说,刺绣是生活的点缀,很少(shao)有(you)人想过靠它致富。”白(bai)晶莹(ying)回忆,那几年自己深入苏(su)木、嘎查,传授(shou)刺绣技艺,先容市场(chang)前(qian)景,同时也(ye)将订(ding)单分发(fa)给农牧(mu)民。
经过努力,越来越多的农牧(mu)民参与到蒙古族刺绣产业化发(fa)展当中,涵盖图案设计、订(ding)单制作、网络销售(shou)、市场(chang)开发(fa)的刺绣人才团队逐渐形成(cheng)。
“目(mu)前(qian),全(quan)旗有(you)数万人从事蒙古族刺绣相关(guan)产业,包括汉族、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其中大学(xue)生有(you)300人,服(fu)务型人才230多人,覆盖了众多农村牧(mu)区。”白(bai)晶莹(ying)先容,蒙古族刺绣产业发(fa)展态势良好,近3年,全(quan)旗年均培训2000人,共有(you)3000多名一级绣工实现灵活就(jiu)业,年均销售(shou)额200万元(yuan)。
鄂伦春族桦树皮(pi)制作技艺——
一间工坊,一年吸引5万多人次体验(yan)
呼伦贝(bei)尔(er)市鄂伦春自治旗,位于大兴安岭(ling)腹地。那里最具特色的树,还要数桦树。
“桦树是鄂伦春族猎民的老朋友,桦树皮(pi)是猎民们(men)最重要的生产生活物资之一。”鄂伦春自治旗文(wen)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姝萌先容,桦树皮(pi)制作技艺在鄂伦春族游猎生活中传承(cheng)千年,承(cheng)载着鄂伦春族的文(wen)化与智慧。
2006年,桦树皮(pi)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wen)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当地的部分传承(cheng)人尝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dai)设计结合,融入素描、油画技法,古老技艺开启时尚转型。
“目(mu)前(qian),全(quan)旗直接从事桦树皮(pi)制作的手工艺人超100人,涵盖设计、制作、销售(shou)等环节。间接带动就(jiu)业超500人,涉及(ji)运(yun)输、培训、电商运(yun)营等关(guan)联产业。”姝萌先容,通过政策(ce)引导、企业创新及(ji)文(wen)旅融合,当地已形成(cheng)以非遗工坊为(wei)核(he)心(xin)、多业态协同发(fa)展的桦树皮(pi)制作产业链,年产值突破500万元(yuan)。
在位于阿(a)里河(he)镇的鄂伦春自治旗桦树皮(pi)制作技艺非遗工坊,何英埋头刻画着作品(pin)。只(zhi)见她左手按住一块桦树皮(pi),右手拿着被削尖的狍角,裁剪、缝制、刻画……约(yue)30分钟后,一个样式(shi)古朴、纹饰精美的桦树皮(pi)盒子就(jiu)完成(cheng)了。
今年48岁的何英是鄂伦春族人,也(ye)是桦树皮(pi)制作技艺旗级代(dai)表性传承(cheng)人。“桦皮(pi)碗、水桶、盆、盒等制作相对容(rong)易,适(shi)合游客亲手制作。”何英说,去年工坊的非遗制作体验(yan)参与人次超5万,人均消费超800元(yuan)。
工坊四壁(bi)展示着各类桦树皮(pi)制品(pin):小到盒子、碗,大到箭囊(nang)、桦皮(pi)船等。“大家(men)在传统工艺基础上,探索(suo)现代(dai)材料与桦树皮(pi)拼接,开发(fa)出丰富的产品(pin)。”何英说,自己最满意的作品(pin)是一个现代(dai)风格的桦树皮(pi)包,卖出了数万元(yuan)的价格。
随着产业发(fa)展,桦树皮(pi)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这就(jiu)需要兼顾生态环保。“一方面,桦树皮(pi)的来源可以利(li)用库存和进口,另一方面,为(wei)了让桦树林更好发(fa)展,每年也(ye)要清(qing)理(li)一批桦树,这些树产生的桦树皮(pi),满足了大半需求。”鄂伦春自治旗林业和草(cao)原局局长张振涛说。
达斡尔(er)族传统曲棍(gun)球竞(jing)技——
一场(chang)比赛,门票收入约(yue)25万元(yuan)
啪!毛(mao)球飞过球门,得分了!场(chang)下响起热烈的喝彩和掌声。
嫩江畔,一场(chang)曲棍(gun)球赛正在村头的空地上激烈进行。两队队员挥舞木质球棍(gun),击打着由兽毛(mao)制成(cheng)的小球。
这里是呼伦贝(bei)尔(er)市莫力达瓦达斡尔(er)族自治旗(以下简称“莫旗”)。莫旗是国际(ji)曲联认定的“曲棍(gun)球名城”、中国曲棍(gun)球协会认定的“曲棍(gun)球之乡(xiang)”。在莫旗,曲棍(gun)球竞(jing)技的历史非常悠久,现在仍然流(liu)行。
2006年,达斡尔(er)族传统曲棍(gun)球竞(jing)技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wen)化遗产名录。莫旗曲棍(gun)球训练中心(xin)副主任(ren)孟立志先容,球棍(gun)由根部弯曲、枝干(gan)挺直的柞木加工而成(cheng);球主要有(you)木球、毛(mao)球、火球3种,其中火球主要用于夜间运(yun)动,以桦树上的白(bai)菌制成(cheng),壳硬内空,球上穿通数孔,注入松明,点燃后烟火不熄。
1976年,我国第一支男子曲棍(gun)球队在莫旗组建(jian)。约(yue)半个世纪里,莫旗为(wei)各个省队培养运(yun)动员、教练员500多名,其中200多名运(yun)动员、30多名教练员入选国家集训队。
“大家(men)依托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文(wen)化底蕴,通过现代(dai)化的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带动莫旗曲棍(gun)球取得新发(fa)展。”莫旗教体局副局长苗春英说,“目(mu)前(qian)莫旗有(you)4所曲棍(gun)球试点幼儿园,还设立了30多所曲棍(gun)球后备人才学(xue)校(xiao)。”
训练、研学(xue)、比赛……近年来,莫旗通过举(ju)办形式(shi)多样的曲棍(gun)球活动,激发(fa)产业发(fa)展的澎湃动能。
2024年9月,男子曲棍(gun)球亚洲冠军杯赛在莫旗举(ju)行。莫旗推出“跟着赛事去旅行”文(wen)旅系列活动,进一步挖掘民族特色旅游资源和品(pin)牌。赛事举(ju)办期(qi)间,日上座率均在85%以上,实现门票收入约(yue)25万元(yuan)。乌(wu)兰牧(mu)骑专场(chang)文(wen)艺演(yan)出《曲棍(gun)球的故乡(xiang)》等3场(chang)文(wen)旅活动,吸引市民、游客近7000人到场(chang)观看。
“去年,全(quan)旗接待游客149.34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2亿元(yuan)。”莫旗文(wen)旅局副局长敖晓利(li)说,“今年,莫旗还要举(ju)办多场(chang)曲棍(gun)球全(quan)国比赛,希翼带动更多游客来莫旗,一边观赛,一边感受这里的民俗文(wen)化、美景美食。”
版(ban)式(shi)设计 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18日 07 版(b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