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人形机(ji)器人实现双臂(bi)协同,整理衣(yi)物。
北京银河通用机(ji)器人有限企业供图
图②:科研人员(yuan)在进行熔岩储热(re)平台调试。
中(zhong)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企业供图
图③:技术人员(yuan)在对(dui)卫星天线(xian)进行检查。
银河航天(北京)网络技术有限企业供图
习大大总书记强调,抓科技创新和(he)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quan)体制机(ji)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wei),让创新链和(he)产业链无缝(feng)对(dui)接。
如何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li)?如何让企业在产学研融通创新中(zhong)真正发挥主导作用?记者采访了相(xiang)关企业的创新团队。
练(lian)内功——
不断加大企业科技创新投入(ru)
前(qian)不久,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以一箭四星方式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送入(ru)预定轨道。四颗卫星中(zhong)的两颗卫星,由商业卫星制造商银河航天研制。“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立身之本。”面对(dui)日益(yi)激烈的行业竞争,银河航天智造研发负责(ze)人张波感慨。
在银河航天南通卫星智慧工厂,数台柔顺装配(pei)机(ji)器人有条不紊(wen)地组装着几十公斤(jin)至上百公斤(jin)重的卫星舱板,通过(guo)企业自主研发的智能(neng)力(li)控算法实现人机(ji)协作与(yu)自动装配(pei)结合,整个卫星舱板装配(pei)工艺(yi)的效率(lu)提升80%以上,整星装配(pei)时间缩短70%。
“实现低成本、高(gao)效率(lu)批量生产是商业卫星发展的关键。谁重视科技创新,谁就能(neng)更快掌握制胜之道。”张波说,借助装配(pei)机(ji)器人、智能(neng)设备等尖端(duan)技术,银河航天能(neng)满足年产100至150颗中(zhong)型卫星的研制需求,让批量“造星”成为可能(neng)。
作为战(zhan)略性新兴产业,量子产业对(dui)科技创新的要求同样非常(chang)高(gao)。
雪崩光电二极(ji)管是量子通信设备核心(xin)器件之一,一度制约(yue)我国量子通信产业可持续发展。为了打破受制于人的局面,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企业联合科研院所(suo)奋力(li)攻关,平均(jun)每年开展上千次验证试验,终于实现单光子探测核心(xin)器件及制冷(leng)工艺(yi)的国产化。
“自主创新让大家完成‘从0到(dao)1’的跨越,核心(xin)指标相(xiang)较进口产品提高(gao)数倍,满足国内研发生产量子通信产品的需求,支撑量子技术发展。”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企业副(fu)总裁唐世彪说。
2024年,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企业全(quan)年营(ying)收2.53亿元,研发投入(ru)为9307.86万元,保持较高(gao)水平。
许(xu)多企业正在加快完善(shan)科技创新投入(ru)机(ji)制,加大企业吸引和(he)培养(yang)人才力(li)度。
中(zhong)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企业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提到(dao)创新秘诀,有关创新团队表(biao)示,华电科工建立了研发投入(ru)激励政策和(he)研发投入(ru)刚性增长机(ji)制,完善(shan)落实了《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研发投入(ru)视同利润加回实施办法》等制度,有效保障了研发投入(ru)。
设立高(gao)水平研发机(ji)构(gou)也成为企业重视科技创新、提升创新能(neng)力(li)的有效途径。
作为我国激光器行业的领军企业,航天三江(jiang)锐(rui)科激光依托多个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构(gou)建了完善(shan)的研发机(ji)构(gou)体系。
航天三江(jiang)锐(rui)科激光副(fu)董事长闫大鹏先容,企业不仅在研发中(zhong)心(xin)内部设立了多个研发部门,还(hai)积极(ji)与(yu)科研院所(suo)合作,搭建了各类研发合作平台。在源源不断的高(gao)质(zhi)量科技供给支撑下,如今,企业在光纤激光器领域逐步实现了特种光纤、泵浦源、合束器、光栅等核心(xin)器件的自主可控,并达到(dao)了国际领先(xian)水平。
【链 接】
2023年,我国企业研发投入(ru)占全(quan)社会研发投入(ru)的77.7%。截至去年底,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ming)专利的企业达到(dao)49.7万家。调查显示,2024年企业发明(ming)专利产业化率(lu)达到(dao)53.3%。这些亮(liang)眼(yan)的数据说明(ming),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wei)不断强化。
唱主角——
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
产学研深度融合,“产”字在前(qian)。企业直面行业挑战(zhan),面对(dui)市场需求变(bian)化,具有更加敏锐(rui)的洞(dong)察力(li)。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wei),就要引导企业与(yu)高(gao)校院所(suo)密切合作,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何为主导?专家表(biao)示,企业应当主动作为、积极(ji)介入(ru)、全(quan)程(cheng)参与(yu)。
今年以来,人形机(ji)器人热(re)度持续高(gao)涨,其发展关键在于赋能(neng)生产力(li),成为人类真正的帮手。
前(qian)不久,北京银河通用机(ji)器人有限企业自主研发的人形机(ji)器人Galbot“入(ru)职(zhi)”北京奔驰、极(ji)氪等汽车工厂,实行天窗搬运、拆垛(duo)、料箱转运等工作。在真实的生产场景中(zhong),银河通用研发人员(yuan)发现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行业难点——等待搬运的料箱数量多、体积大且摞放紧密。人可以灵活拆解料箱,有策略、有步骤地分批进行搬运。传统工业机(ji)器人却无法完成这套(tao)动作,只会搬运零(ling)散箱体,严(yan)重影响工作效率(lu)。
为此,银河通用研发人员(yuan)依托北大—银河通用具身智能(neng)联合实验室,组织高(gao)校院所(suo)集智攻关,凭借北京大学、北京智源人工智能(neng)研究院等深厚的技术积累,结合银河通用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经验,团队群策群力(li)完成Galbot有关技术验证,实现人形机(ji)器人主动拆解料箱,自主规划搬运行为的目标,快速(su)提升产线(xian)效率(lu)。
“企业能(neng)够迅速(su)响应市场需求,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出(chu)现,是科技创新决策、研发投入(ru)、科研组织和(he)成果转化的主体。”银河通用市场部相(xiang)关负责(ze)人这样理解“主导”作用。
不少科技领军企业还(hai)通过(guo)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等方式,进一步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wei)。
华电科工积极(ji)承担国务院国资委和(he)地方的创新联合体任务,助力(li)国家和(he)地方科技创新发展,在高(gao)端(duan)金(jin)属材料、新型储能(neng)、先(xian)进电力(li)装备、电算协同与(yu)节能(neng)环保等方向承担联合体科研攻关任务,召(zhao)开专题论坛集思广益(yi),促进技术研究和(he)成果转化应用。
闫大鹏表(biao)示:“行业领军企业往往具备良好的研发基础,也有能(neng)力(li)牵头联合高(gao)校院所(suo)开发前(qian)沿技术,解决行业共性难题,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据先容,航天三江(jiang)锐(rui)科激光组织高(gao)校院所(suo)、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参与(yu),牵头承担科研项目,实现了高(gao)功率(lu)光纤激光器的国产化,促进了国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此外,企业还(hai)与(yu)高(gao)校合作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yang)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和(he)科研项目;企业也会聘任和(he)邀请高(gao)校院所(suo)的专家到(dao)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和(he)授课培训。
【链 接】
近年来,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he)产业创新进一步融合发展。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累计(ji)培育专精特新中(zhong)小企业超过(guo)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2024年,全(quan)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突破6.8万亿元。
多担当——
支撑企业牵头和(he)参与(yu)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重大科技项目是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li)。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牵头或参与(yu)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对(dui)于促进科技与(yu)经济深度融合意义重大。
作为从事商业卫星研制的创新型企业,微(wei)纳星空实现了核心(xin)载荷和(he)关键部组件全(quan)部自主研发,成功发射20余颗卫星。从2023年起,微(wei)纳星空承接了国家重点研发计(ji)划“地球观测与(yu)导航”专项中(zhong)的“天基微(wei)波定标一体化设计(ji)及验证技术”课题,解决定标载荷与(yu)微(wei)纳卫星平台协同优化设计(ji)问(wen)题。目前(qian),团队正在抓紧攻关。
微(wei)纳星空卫星副(fu)总设计(ji)师(shi)孙鹏表(biao)示,承接国家重点研发计(ji)划增强了企业员(yuan)工的自豪感与(yu)使命感,“大家深知每项研究成果都(dou)可能(neng)对(dui)国家的科技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成为大家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li)。”
此外,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还(hai)能(neng)提升企业的品牌(pai)形象与(yu)知名度,吸引更多合作伙伴主动寻求合作,有助于企业整合更多优质(zhi)资源,提升行业地位(wei)。同时,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也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加入(ru)企业,进一步充(chong)实了科研力(li)量。
牵头研发两项“十四五”国家重点专项,联影医疗正在抓紧攻关,早日完成光子计(ji)数能(neng)谱CT研发和(he)磁共振引导的放疗直线(xian)加速(su)器系统研发及临床(chuang)验证。
联影医疗董事长张强表(biao)示:“企业牵头或参与(yu)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能(neng)够汇聚、吸引更多研发资源,使得(de)大家更有底气携手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高(gao)校院所(suo),全(quan)力(li)攻坚(jian)关键核心(xin)技术,早日实现创新突破。”
在朱雀二号火箭成为全(quan)球首枚(mei)入(ru)轨的液氧甲烷火箭后,蓝箭航天正紧锣(luo)密鼓投入(ru)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研发,预计(ji)今年实现首飞。
据了解,蓝箭航天目前(qian)承担了国家航天局“液氧甲烷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重大专项以及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ji)划“增材制造与(yu)激光制造专项多激光粉末床(chuang)增材制造技术与(yu)装备”等项目。蓝箭航天有关负责(ze)人表(biao)示:“通过(guo)参与(yu)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企业获得(de)了更加有保障的资金(jin)支撑,促进大家抓紧攻克液氧甲烷火箭关键技术、发展可重复使用火箭,推动新质(zhi)生产力(li)发展。”
【链 接】
我国积极(ji)推动在企业布(bu)局建设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鼓励支撑有条件的企业承担国家科技创新项目。截至2024年底,有效期内的高(gao)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46.3万家。我国已有570多家工业企业入(ru)围全(quan)球研发投入(ru)2500强,占比近1/4,科技领军企业在科技创新中(zhong)的“出(chu)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更加凸显。(本报记者 刘诗(shi)瑶)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21日 19 版)
责(ze)编(bian):李磊、卢(lu)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