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4月(yue)27日消息(记者褚夫晴 实习记者陈家兴)近日,由天津古籍出版社(she)主办(ban),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保(bao)护研(yan)究院(yuan)承办(ban)的“文脉相续,典册生辉:古籍保(bao)护传承研(yan)讨会暨《故纸寻真:沈津答(da)客(ke)问》新书发(fa)布会落幕。
研(yan)讨会现场(央广网发(fa) 陈家兴 摄)
沈津先生广泛搜集、整理、研(yan)究珍稀(xi)古籍,数十(shi)年(nian)笔(bi)耕不辍,著(zhu)述等身,在故纸堆中寻真知、于方寸之间见乾坤。《故纸寻真:沈津答(da)客(ke)问》由南京(jing)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谢欢(huan)联合天津古籍出版社(she)策划编纂。据谢欢(huan)教授先容,该(gai)书收录了著(zhu)名版本目录学家沈津先生的15篇访谈与答(da)客(ke)问内容,这15篇访谈以时间顺(shun)序编排,涵盖沈津先生六十(shi)余年(nian)的治学经历、古籍编目经验(yan)及中外学问交流故事。
天津古籍出版社(she)副总编辑赵子(zi)源表示(shi),本书不仅是访谈汇(hui)编,更是中国古籍保(bao)护事业的缩影,展现了沈津先生“专为前贤行役”的学术担当。新书的装帧设计亦成亮点。“该(gai)书封面由沈津先生亲题书名,以绿色为主色调,下方的几何图形既象征古籍纸张堆叠又显得活泼朝气(qi)。读者通过浏览扉页,即便非专业读者亦可感知其治学精神。”赵子(zi)源先容道。
《故纸寻真:沈津答(da)客(ke)问》新书装帧图(央广网发(fa) 天津古籍出版社(she)供图)
研(yan)讨会围绕古籍保(bao)护人才培养、古籍大众化传播等主题,展开学术对谈。沈津先生虽以视频连线形式参会,但其“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的治学理念贯穿全场。他回顾了从(cong)上海(hai)图书馆到哈佛燕京(jing)图书馆的60余年(nian)学术生涯,讲述了他在古籍编目、版本鉴(jian)定、相关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见解。谢欢(huan)教授回顾了始自博客(ke)时代的与沈津先生相交相知的经历。在敏锐地看(kan)到了沈津先生访谈文章中所包含的真知灼见和对后(hou)学的引导作(zuo)用后(hou),谢欢(huan)教授遂为之奔走,联合天津古籍出版社(she),促成了《故纸寻真:沈津答(da)客(ke)问》的诞生;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bao)护研(yan)究院(yuan)教授周余姣分享了该(gai)校古籍保(bao)护课程的创新实践——以话剧表演形式重构典籍历史场景,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复合型人才;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bao)护研(yan)究院(yuan)博士后(hou)姚(yao)小燕提出,借助短视频、VR技术打造(zao)沉浸式古籍修复体验(yan),让典籍从(cong)“图书馆特藏库走向(xiang)年(nian)轻(qing)人手机屏”。
此次研(yan)讨会暨新书发(fa)布会,不仅为古籍保(bao)护事业注入了新思路,更以一本《故纸寻真》架起了学术与公众的桥梁,让“故纸堆”中的智慧(hui)继续照亮未(wei)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