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he)中,有些城市(shi)总是闪耀(yao)在舞台中央,而有些城市(shi)则如深藏的巨锚,更多时候默默扎根于历史大(da)幕一角,掀起盖头后令人惊艳。
湖北随(sui)州,正是这样一座(zuo)低调内敛而又底(di)蕴深厚的城市(shi)。“华夏正音”在此孕育、礼乐长廊在此延展、南北学问在此交(jiao)融。
一直以(yi)来,知(zhi)编钟者众(zhong),知(zhi)随(sui)州者少。近两年来,记者多次前往湖北这座(zuo)成立(li)最晚的地级市(shi),探寻其作(zuo)为国家(jia)历史学问名城的前世今生。
参观者在湖北省(sheng)博物(wu)馆(guan)观赏曾侯(hou)乙编钟。新(xin)华社记者程(cheng)敏摄
内敛低调:考古发现的“礼乐长廊”
《随(sui)州曾侯(hou)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之际,记者走进武汉东湖之畔的湖北省(sheng)博物(wu)馆(guan),最震撼人心的还不是楚都八百(bai)年的遗存,而是南馆(guan)东侧的“曾侯(hou)乙”展厅。
展厅正中,三层八组(zu)65件青铜编钟的原(yuan)件,巍(wei)然悬挂在曲尺形的铜木钟架(jia)上。近5吨(dun)的重量全部由6个青铜佩剑武士立(li)柱支撑,历经2400多年稳如泰山。
其中的奥妙:绝妙的一钟双音,跨5个八度的音程(cheng),完整的七声音阶,齐备的十二个半音,3755字的乐律铭文,以(yi)及背后高超的青铜铸造、焊接、锉磨工艺——讲者滔滔不绝,听(ting)者啧啧称奇。
曾侯(hou)乙编钟上的青铜武士。湖北省(sheng)博物(wu)馆(guan)供(gong)图。
记者不由绕编钟再看一圈,更觉那武士顶托栩栩如生,钟体钟架(jia)气势磅礴,浮雕纹饰刻画入微,黑漆红彩的横梁似深邃的历史,刹那间鲜活(huo)起来。
当移步展厅内,宛若进入了一座(zuo)先秦乐器博物(wu)馆(guan)。与曾侯(hou)乙编钟一同出土的编磬、鼓、琴、瑟、笙、排箫、篪等乐器挨个展出,十足一个气势恢宏的宫廷乐队,难(nan)怪被中外专家(jia)赞誉为“改写世界音乐史的空前大(da)发现”!
讲解员先容,这些原(yuan)件至今仅演出过(guo)3次,每(mei)一次都轰动中外。而博物(wu)馆(guan)演奏厅内以(yi)其复制件演奏的中外名曲,场场都让听(ting)众(zhong)为这“华夏正音”的悦耳之声而陶醉。其中的十弦琴、五弦琴、排箫和篪均是失传已久(jiu)的古老乐器。比(bi)如排箫,就是比(bi)曾侯(hou)乙晚约百(bai)年的屈原(yuan)在《九歌·湘君》中写的“吹(chui)参差兮谁思”的“参差”,是用13根长度依(yi)次递减的细竹管(guan)排列而成,其形在汉以(yi)后,仅在石刻、壁画里出现过(guo)。
“如果大家(men)仅仅是沉(chen)醉在这些古老乐器的悠(you)扬旋律里,还没有完全触摸到先人的本意。”湖北省(sheng)文物(wu)考古研究院(yuan)院(yuan)长方勤(qin)先容,编钟巍(wei)峨(e)的“曲悬”架(jia)势,与配套编磬三面悬挂,形成周代(dai)诸侯(hou)的“轩悬”制度,象征着规范社会框架(jia)的礼制,而金石齐鸣的音乐则浸润人伦(lun)和谐,共同形成“礼导行为、乐化人心”的治(zhi)理体系。
“郁郁乎(hu)文哉,吾从(cong)周。”曾侯(hou)乙墓的发现,让今人耳闻目睹辉(hui)煌灿烂的两周礼乐文明。走进这些文物(wu)的出土地随(sui)州,更大(da)的惊喜连绵而至。
1978年随(sui)州曾侯(hou)乙墓发掘现场。随(sui)州市(shi)擂鼓墩文物(wu)保护(hu)中心供(gong)图。
自1978年曾侯(hou)乙墓发掘以(yi)来的40多年间,在平整田地、基本建设、棚户区改造乃至打击(ji)盗墓的过(guo)程(cheng)中,随(sui)州境(jing)内和附近枣阳、京山等地,接续发现两周时期的曾国墓葬近千(qian)座(zuo)。其中有名字的曾侯(hou)墓就达(da)12座(zuo)。
从(cong)叶家(jia)山、郭家(jia)庙、苏家(jia)垄(long)到义地岗、枣树林,再到擂鼓墩等曾国墓地,累计3万余件出土文物(wu)及丰(feng)富的金文资料,实证(zheng)曾国与史书所记载的“随(sui)国”为一国两名。这个“考古挖出来的曾国”大(da)致(zhi)分(fen)西周早期、西周晚期至春(chun)秋早期、春(chun)秋中期至战国中期3个阶段(duan),时间跨度700余年。各个时期的曾国墓葬中都出土大(da)量精美的青铜器,都有着丰(feng)富的音乐文物(wu)。编钟,几乎(hu)成为曾侯(hou)家(jia)族陪葬的“标配”。
全国至少有13个省(sheng)出土过(guo)编钟,但以(yi)随(sui)州为“最”——时代(dai)跨度最久(jiu),出土数(shu)量最多,至今随(sui)枣走廊已出土12套269件编钟;编钟音律最齐全,从(cong)叶家(jia)山曾侯(hou)犺5件编钟的“周原(yuan)四声”,到郭家(jia)庙M30的10件编钮(niu)钟的“正五声”,再到拥有“七音十二律”的65件曾侯(hou)乙编钟,皆可考证(zheng)。中国音乐家(jia)协会因(yin)此于2010年授(shou)予随(sui)州“中国编钟之乡(xiang)”。
叶家(jia)山墓地静卧在随(sui)州曾都区淅河(he)镇蒋家(jia)寨村(cun)的一处坡岗地上。站在墓地西北角眺望,漂水从(cong)草木葱茏处缓缓流过(guo),坡地间清晰可见(jian)142座(zuo)墓葬的准确位置(zhi)。其中M111、M65和M28三座(zuo)墓葬是有确切铭文印(yin)证(zheng)的曾侯(hou)墓,推断分(fen)别为曾侯(hou)犺、曾侯(hou)谏、曾侯(hou)白生,出土文物(wu)分(fen)别达(da)到2867件、160件、662件,其中青铜器物(wu)占绝大(da)多数(shu),分(fen)别为2426件、117件、606件。
2013年7月4日,在M111墓葬内,工作(zuo)人员在对编钟进行挖掘工作(zuo)。新(xin)华社记者肖(xiao)艺九摄
回望2013年盛夏,叶家(jia)山曾国墓地第二次田野考古发掘工作(zuo)已近4个月。7月3日晌午,烈日当空,热火朝天的考古工地上传来了激动人心的欢呼声——随(sui)州再次发现了编钟!人们(men)奔走相告:“曾侯(hou)乙”的祖先找到了!
出土编钟的是M111曾侯(hou)犺墓,也(ye)是目前湖北所见(jian)西周早期墓室规模最大(da)、出土文物(wu)最多的墓葬。原(yuan)址保存展示(shi)的甲字形墓坑连着体现等级的墓道,墓坑内的二层台面上,摆放着1个镈钟、4件甬钟,以(yi)及铜簋等器物(wu)的1:1复制件,还原(yuan)出一座(zuo)大(da)墓刚刚掀开面纱的原(yuan)貌(mao)。
叶家(jia)山M111曾侯(hou)犺墓的复原(yuan)实景。新(xin)华社记者喻珮 摄
这套编钟的原(yuan)件比(bi)曾侯(hou)乙编钟要早500余年,墓中出土的青铜方座(zuo)簋上刻有铭文:“犺作(zuo)烈考南公宝尊彝”。专家(jia)分(fen)析,曾侯(hou)犺和曾侯(hou)谏都是周初“文王四友”之一南公适的儿子,南公适受(shou)封于曾,但因(yin)要辅佐武王,未到封地,其子谏或犺是来到随(sui)地的首任国君。
位于曾都区城东的义地岗墓群,是一处分(fen)布(bu)密集、以(yi)春(chun)秋时期为主的曾国高等级墓地。已抢救性(xing)发掘的8座(zuo)曾侯(hou)墓均被盗扰过(guo),追回或出土的青铜器数(shu)量少则几十件,多则成百(bai)上千(qian)件。
多座(zuo)墓葬同样出土成套的编钟、编磬。据青铜器铭文可确认墓主名字,分(fen)别是春(chun)秋早期的曾侯(hou)石,春(chun)秋中期的曾公求(田求)、曾侯(hou)宝、曾侯(hou)得(de),春(chun)秋晚期的曾侯(hou)昃、曾侯(hou)與、曾侯(hou)戉(yue)阝,以(yi)及战国中期的曾侯(hou)丙。
记者走访了2018年发掘的义地岗墓群枣树林墓地。登(deng)上这个长条(tiao)形的岗地,看到3处已发掘的大(da)墓保留着墓葬遗址,现场有专人看护(hu),并搭起房顶防止雨水渗漏(lou)、墓壁塌陷。其中相邻的两处分(fen)别是曾公求(田求)及其夫人渔、曾侯(hou)宝及其夫人芈加(jia)的合葬墓。
枣树林墓地出土的曾公求编钟。湖北省(sheng)文物(wu)考古研究院(yuan)供(gong)图
枣树林墓地出土文物(wu)发现6000余字铭文,是一次突(tu)破性(xing)的发现。其中长达(da)226字的曾公求(田求)编钟铭文,是一篇反映周、曾、楚关系变(bian)化的长篇文献。更惊喜的是,芈加(jia)墓中发现了成套编钟,是曾国墓葬中唯一发现编钟的女性(xing)墓葬。芈加(jia)墓出土铜器铭文记载“楚王媵随(sui)仲芈加(jia)”,直接佐证(zheng)“曾随(sui)一家(jia)”,为学术界长期争论的“曾随(sui)之谜”画上了句号。
枣树林墓地出土的芈加(jia)缶及其铭文“楚王媵随(sui)仲芈加(jia)”。湖北省(sheng)文物(wu)考古研究院(yuan)供(gong)图
位于曾都区城西的擂鼓墩是又一处密集分(fen)布(bu)的战国时期曾国高等级贵族墓群,曾侯(hou)乙墓就静静地躺在这里的一处坡岗上。俯瞰深达(da)13米的墓葬原(yuan)址,不规则多边形的椁室形制分(fen)东、中、北、西四室,由底(di)板、墙板、盖板共171根巨型长方梓木和榉木垒迭套接而成。
而在距(ju)曾侯(hou)乙墓西北约100米处,1981年发现了年代(dai)略晚于曾侯(hou)乙的擂鼓墩2号墓,从(cong)出土的九鼎八簋来看,推测应当也(ye)是一座(zuo)曾侯(hou)墓。其中有一套完好的36件编钟,与曾侯(hou)乙编钟(不算楚惠王赠送的镈钟)加(jia)起来正好100件。
2021年,“随(sui)州曾侯(hou)墓群”入选中国百(bai)年百(bai)大(da)考古发现。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wei)先容,像“随(sui)州曾侯(hou)墓群”这样成体系的诸侯(hou)序列,折射出从(cong)西周到春(chun)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礼乐文明巅峰,成为研究古代(dai)历史、音乐、文字、冶炼、铸造、天文、雕塑、绘画等的科学宝库,在目前的诸侯(hou)国考古中还没有先例。
擂鼓墩考古遗址公园(yuan)东门。新(xin)华社记者喻珮 摄
初春(chun)以(yi)来,擂鼓墩遗址和毗邻的随(sui)州博物(wu)馆(guan)学问综合提升(sheng)工程(cheng)项目现场,已是一幅繁(fan)忙景象。经统筹考虑(lu),随(sui)州市(shi)将依(yi)托随(sui)州博物(wu)馆(guan)、曾侯(hou)乙墓和现存封土冢等古遗址古墓葬资源,建设擂鼓墩国家(jia)考古遗址公园(yuan),总投资5.65亿元。建成后的公园(yuan)将拥有随(sui)州博物(wu)馆(guan)、曾侯(hou)乙墓遗址展示(shi)馆(guan)、曾随(sui)学问展示(shi)厅、礼乐学问展示(shi)厅、考古科研工作(zuo)站等多处学问景观。
持重守静:渊渟岳峙(zhi)的幕后枢(shu)机
汉水及涢水在江汉平原(yuan)铺排入江的过(guo)程(cheng)中,被大(da)洪山分(fen)出荆襄古道与随(sui)枣走廊,历史上南北交(jiao)融的许多大(da)事都发生在这两条(tiao)古道上。
从(cong)随(sui)县北部最高点的桐柏山太白顶,至西南面最高点大(da)洪山宝珠峰,两座(zuo)海拔超千(qian)米的山峰中,是一片西北—东南走向(xiang)的狭长平原(yuan),越过(guo)湖北随(sui)州、枣阳两座(zuo)城市(shi),故(gu)名随(sui)枣走廊。
随(sui)枣走廊是商周时期“金道锡行”的重要组(zu)成部分(fen),这里是周人南下控制长江中下游铜锡资源、经略江汉地区的战略支点,也(ye)是楚人东出北进的主要线路。正是这种(zhong)独特的区位优势,让随(sui)州在历史的舞台上悄然扮演了关键角色。
曾伯桼簠盖铭文记载“金道锡行”。湖北省(sheng)博物(wu)馆(guan)供(gong)图。
周天子封姬姓南公于曾随(sui)之地,首要任务就是镇抚淮夷、南蛮,保障南方“青铜之路”的畅通。这与国家(jia)博物(wu)馆(guan)所藏曾伯桼簠上的铭文“克逖淮夷,抑燮繁(fan)汤,金道锡行”完全吻合。又如曾侯(hou)舆1号编钟上的记述:“伯括上庸,左右(you)文武。挞殷之命,抚定天下。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君庇淮夷,临有江夏。”
从(cong)已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曾随(sui)在履行这一任务持续的700年中,也(ye)创(chuang)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堪称先秦南方青铜工业的中心。比(bi)如玲珑剔透(tou)的蟠虺纹尊盘,从(cong)曾侯(hou)與、曾侯(hou)戉(yue)(戉(yue)阝)传至曾侯(hou)乙,见(jian)证(zheng)了鬼斧神工般的工艺传承。其繁(fan)密纤细的透(tou)空附饰采用失蜡熔铸法,至今难(nan)以(yi)复制。
《左传·季梁谏追楚师》记载:“汉东之国,随(sui)为大(da)。”从(cong)学问传承的角度看,曾随(sui)作(zuo)为正统礼乐学问的代(dai)表(biao),与包括楚国在内的周边方国不断交(jiao)流融合、创(chuang)新(xin)发展,形成了南北兼容的交(jiao)融枢(shu)纽,一度成为周学问在南方地区杰出的“领跑者”。
从(cong)“左右(you)文武”到“左右(you)楚王”,曾随(sui)始终以(yi)它的学问存在于荆楚,这从(cong)曾楚青铜器物(wu)风格相互(hu)影响、渐趋融合的现象得(de)到印(yin)证(zheng)。正如后来楚被秦并,楚学问也(ye)随(sui)着大(da)一统的形成而影响后世一样。这样看来,曾随(sui)学问不仅对楚学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促进了长江流域融入中华主流文明。
由此上溯(su)、下延,随(sui)州承载着更多华夏起源、影响历史走向(xiang)的厚重与枢(shu)机。
图为炎帝神农(nong)像。新(xin)华社记者肖(xiao)艺九摄
随(sui)州境(jing)内陆(lu)续发现的百(bai)余处新(xin)石器时代(dai)学问遗址,证(zheng)明了炎帝神农(nong)氏诞生于这片沃土绝非(fei)偶然。位于曾都区洛阳镇的金鸡岭遗址,存息着从(cong)5000年前始、连续有先民生存繁(fan)衍1000年的神奇画卷。出土的大(da)量纺轮和精美陶器呼应了神农(nong)织麻为布(bu)、陶冶器物(wu)等传说。
西晋《帝王世纪》云:“神农(nong)氏起列山,谓列山氏,今随(sui)厉乡(xiang)是也(ye)。”随(sui)枣走廊中的厉国故(gu)都随(sui)县厉山镇,正是炎帝神农(nong)氏的出生耕耨之乡(xiang)。相传,中原(yuan)与南方的衔接之处、随(sui)州广水市(shi)境(jing)内的中华山,就是黄帝与炎帝会盟止戈之地。
走进炎帝神农(nong)故(gu)里,诸多遗迹、传说、考古资料,传递着浓厚的农(nong)耕学问氛围。位于烈山腹地的炎帝神农(nong)大(da)殿,神农(nong)雕像巍(wei)然屹立(li)、气宇轩昂,手执五谷和药草,象征着炎帝在农(nong)业和医药方面的卓越功绩(ji)。
穿过(guo)翠柏,拾(shi)级而上,神农(nong)碑、神农(nong)洞、神农(nong)泉依(yi)次映入眼帘。神农(nong)洞“穴口方一步,容数(shu)人”,听(ting)闻洞穴前四季常绿、花草缠绕,正是炎帝神农(nong)诞生之地。
桐柏山“太阳神”岩画石刻。随(sui)县融媒体中心供(gong)图。
2015年,当地对神农(nong)部落旅游资源进行调查时,偶然发现了多处岩石上的凹穴。在桐柏山上竹林环绕的半山腰处,一块岩石上赫然可见(jian)一处形似人面像的岩画——“头顶”约有10条(tiao)线状纹饰,组(zu)成“皇(huang)冠”的图案;面部的圆环和圆点,表(biao)示(shi)“双眼”;下部5条(tiao)射线状纹饰,恰(qia)似“胡须”。这一长20厘米、宽27厘米的人面像,是随(sui)州发现的石器时期最为具象的岩画,被当地人称为“太阳神”,也(ye)有人称他为“炎帝神农(nong)像”。
周秦以(yi)来,随(sui)州建置(zhi)虽变(bian)迁频(pin)繁(fan),但“随(sui)”之名,历久(jiu)未易。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陷入了300余年的分(fen)裂与动荡。在南北政(zheng)权争夺的荆楚大(da)地,一个名叫杨坚的北周将领袭(xi)爵“随(sui)国公”,出任随(sui)州刺史,开始了大(da)兴(xing)之治(zhi)的实验。《隋书·王劭传》载:“至尊以(yi)大(da)兴(xing)公始作(zuo)隋州刺史,历二十年,隋果大(da)兴(xing)。”
杨坚后来改“随(sui)”为“隋”,建立(li)隋朝,实行以(yi)礼部为首的“三省(sheng)六部制”,开创(chuang)科举(ju)制,制定《开皇(huang)律》,开创(chuang)了中国历史上继秦汉之后的又一个大(da)一统时代(dai)。这与他通过(guo)曾随(sui)世家(jia)读懂(dong)了大(da)贤季梁“民为神主”的治(zhi)世思想大(da)有关联。随(sui)州,在历史的迷雾中再一次扮演了拨正航向(xiang)的深锚作(zuo)用。
随(sui)州学问公园(yuan)航拍图。李文军摄
临近谷雨时节,徜徉于主城区迎宾大(da)道,随(sui)州最大(da)的山水园(yuan)林——随(sui)州学问公园(yuan)在大(da)道两侧延展,当地人更喜欢称这里为“季梁公园(yuan)”。宽阔的湖面和绿地背后,一座(zuo)雕像竖立(li)在半山平台上,眼望远方,峨(e)冠博带,衣(yi)袂飘飞(fei)。这便(bian)是季梁的塑像,由青铜铸造,格外传神。
“夫汉东之国,圣人所出,神农(nong)之后,季梁为大(da)贤。”这是唐代(dai)诗(shi)人李白对春(chun)秋早期随(sui)国大(da)夫季梁的评说。季梁比(bi)孔子早约两个世纪,最早提出“民为神主”“先民后神”。他兴(xing)政(zheng)于随(sui),提出“尊道忠民”的政(zheng)治(zhi)思想、“避实击(ji)虚(xu)”的军事策略。而“民政(zheng)”这一表(biao)述最早的出处,就见(jian)于与季梁同处春(chun)秋早期的曾伯陭铜钺上的铭文“非(fei)历殹刑,用为民政(zheng)”。从(cong)季梁到杨坚,随(sui)州深藏着古代(dai)治(zhi)国理政(zheng)的智慧。
《随(sui)州志》记载,境(jing)内名山125座(zuo),有名称的常流河(he)177条(tiao),且多为源头,无客水过(guo)境(jing)。其中涢水、溠水、?水、漂水、澴水均属古水系,名称延续3000年未曾改变(bian)。丰(feng)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jing),为此地文明的发祥、壮大(da)、延续,创(chuang)造了得(de)天独厚的条(tiao)件。
这片历史学问厚重、自然山水优美的土地,人才辈出。诗(shi)仙李白在此徜徉山水,留下了“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hui)”的千(qian)古礼赞。大(da)文豪欧阳修在此画荻学书,收获了青少年时代(dai)的精神成长,后引领北宋诗(shi)文革新(xin)运动。沈括贬谪(ze)随(sui)州3年,完成了中国科技史书《梦溪笔谈》的基本构(gou)思,并在书中记录了他在随(sui)州的所见(jian)所感。宋代(dai)著名诗(shi)人黄庭坚感叹:“诗(shi)到随(sui)州更老成,江山为助笔纵横。”明代左副都御史杨涟,清廉刚毅、勤(qin)政(zheng)为民,被后世称颂,在家(jia)乡(xiang)随(sui)州更是家(jia)喻户晓。
世界华人炎帝故(gu)里寻根节在随(sui)州举(ju)办。新(xin)华社发 李文军摄
自2009年以(yi)来,每(mei)年的农(nong)历四月二十六,神农(nong)广场上都要举(ju)办隆(long)重的神农(nong)生辰庆典活(huo)动。在熊熊薪火中,数(shu)以(yi)万计的海内外中华儿女长途跋涉而来。连续16年举(ju)办的世界华人炎帝故(gu)里寻根节,不断创(chuang)新(xin)经贸洽(qia)谈、文旅推介等活(huo)动,正在成为随(sui)州走向(xiang)世界的学问品牌。许多来参加(jia)寻根节的嘉宾说:“当大家(men)身处庄严肃穆的拜祖大(da)典现场,置(zhi)身于祭祀(si)礼乐所营造的庄重氛围里,共同缅怀始祖神农(nong)对中华文明的开创(chuang)性(xing)贡(gong)献,一种(zhong)敬畏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也(ye)唤(huan)起大家(men)团结(jie)奋斗(dou)、开创(chuang)未来的使命担当。”
重诚守诺:专注拓深结(jie)硕果
回到“曾侯(hou)乙”展厅,再定睛细看曾侯(hou)乙编钟底(di)层正中的镈钟,它器形巨大(da),平整的口缘与其余编钟形制不一。镈钟是楚惠王熊章为曾侯(hou)乙专门制作(zuo)的一件仪礼重器。
惠王为何赠钟?缘由是曾侯(hou)乙的祖辈曾侯(hou)與曾是楚国的“恩(en)人”。公元前506年,吴、唐、蔡三国联军攻破楚都郢城,楚昭王出逃之后,来到盟国随(sui)国寻求护(hu)佑。随(sui)侯(hou)因(yin)信守曾楚盟誓,没有将昭王交(jiao)予吴王,助昭王成功复国,可谓“信义有礼”。
曾随(sui)信守诚义、坚守原(yuan)则,可以(yi)另一个“抗楚”的例子佐证(zheng)。公元前704年,楚武王在沈鹿召开诸侯(hou)大(da)会,邀(yao)请汉水流域各国的国君出席,作(zuo)为汉东最大(da)诸侯(hou)国的曾国坚守对周礼的遵从(cong),偏(pian)偏(pian)不赴“沈鹿之盟”,可谓“曾随(sui)不随(sui)”。
往事并不如烟。历经岁月淘洗,“曾随(sui)不随(sui),信义有礼”已沉(chen)淀为随(sui)州这方水土鲜明的学问基因(yin),滋(zi)养出诚信做人、专注干事的精神特质,在新(xin)时代(dai)新(xin)征程(cheng)上结(jie)出累累硕果。
位于广水市(shi)的华鑫冶金工业有限企业的生产车间。新(xin)华社记者喻珮 摄
在广水市(shi)一个名叫杨寨的小镇上,记者意外看到了一座(zuo)年产特种(zhong)钢、螺纹钢过(guo)百(bai)万吨(dun)的现代(dai)化钢铁企业。这家(jia)几年前在产能(neng)过(guo)剩竞争中濒临倒闭的企业,经闽商林尚国注资20亿元改组(zu)为华鑫冶金工业有限企业,成为中部地区竞争力一流的生态(tai)智慧钢铁企业。问及为何敢下血本重塑传统老厂?林尚国不假思索道:“随(sui)州市(shi)、广水市(shi)重商亲(qin)商、服务高效,诚信是这里最核心的营商环境(jing)!”
诚信孕育专注。随(sui)州在全国占有一席之位的专汽、风机、香菇等产业,无一不是专注拓深的结(jie)果。
2月13日,工人在程(cheng)力专用汽车股份有限企业新(xin)能(neng)源商用车底(di)盘装配线上作(zuo)业。新(xin)华社记者肖(xiao)艺九摄
途经曾都区主干道,沿路遍布(bu)各类车型的房车4S店,随(sui)便(bian)走进一家(jia)便(bian)可钻进房车里体验舒适便(bian)捷的车内装置(zhi),畅想在山野中飞(fei)驰、星空下露营的妙不可言。随(sui)州近年来瞄准文旅休闲、应急救援、智能(neng)网(wang)联、物(wu)流矿卡(ka)等需求,聚集专汽及零部件企业270余家(jia),全国每(mei)10辆(liang)专汽就有1辆(liang)“随(sui)州造”。程(cheng)力集团总经理程(cheng)阿罗父(fu)子心无旁骛扎根专汽,登(deng)上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就像编钟奏出不同的音符一样,今天的随(sui)州也(ye)在演绎着或浑(hun)厚或清亮(liang)的发展之音。走进湖北金龙集团产品展示(shi)厅,原(yuan)来的防水篷布(bu)升(sheng)级为新(xin)研发的无骨(gu)充气露营帐篷,正在直播销(xiao)售的广告语是:把(ba)房车装进后备箱。其所用的高分(fen)子复合软体材(cai)料,收起便(bian)可轻松放入汽车后备箱,撑起就是一座(zuo)小屋。
来到湖北三峰透(tou)平装备股份有限企业,不同型号的叶轮机逐一陈列出来。董事长熊俊杰从(cong)化工行业跨界到风机行业,保存和壮大(da)了这一本土发展了近60年的风机产业。如今企业生产的风机产品先后打入武汉、贵阳、成都地铁市(shi)场,占领全国30%、武汉80%的市(shi)场份额(e)。
随(sui)县大(da)花菇电(dian)商直播现场。新(xin)华社记者 肖(xiao)艺九摄
占地30亩的随(sui)县裕国香菇科技产业园(yuan)门前,一条(tiao)河(he)道从(cong)北至南依(yi)次串联起富足村(cun)、勤(qin)劳村(cun)。蜿蜒的乡(xiang)间公路两侧,一排排标准化大(da)棚里,是乡(xiang)村(cun)企业集中制棒、农(nong)户分(fen)散种(zhong)菇的新(xin)型合作(zuo)形式。目前,随(sui)州全市(shi)香菇产值300亿元、出口60亿元,带动就业近30万人,是名副其实的强镇富民支柱产业。
在随(sui)州,不少领域都流传着父(fu)子接力的专注故(gu)事。从(cong)意气青春(chun)到霜丝侵鬓,项绍清及团队于20世纪80年代(dai)后期,通过(guo)反复打磨调整钟壁厚薄,实现了对成套的编钟按(an)古代(dai)音律排列校音。之后历经30多年探索出以(yi)铜、锡、铅为材(cai)料,集制模、制范、结(jie)壳、浇铸、修整、校音等160多项制作(zuo)工艺的“青铜编钟制作(zuo)技艺”,于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jia)级非(fei)遗保护(hu)项目。
随(sui)州博物(wu)馆(guan)内的编钟乐舞演奏。在湖北省(sheng)博物(wu)馆(guan)南馆(guan)东侧的“曾侯(hou)乙”展厅里,三层八组(zu)65件青铜编钟原(yuan)件至今仅演出过(guo)3次,每(mei)一次都轰动中外。李文军摄
目前,随(sui)州市(shi)从(cong)事青铜编钟制作(zuo)技艺的传承人达(da)百(bai)余名,年生产大(da)、中、小型演奏类、工艺类青铜编钟产品3000套,销(xiao)往美国、德(de)国、法国、印(yin)度、日本、韩国等国家(jia)。项绍清之子项章,也(ye)循着父(fu)亲(qin)的脚步,成长为两周青铜器文物(wu)的守护(hu)者、研究者和文明交(jiao)流互(hu)鉴(jian)的传播者。
放眼今日之随(sui)州,一套套编钟敲响知(zhi)音神韵,成为响彻中外的学问经典;一朵朵香菇种(zhong)出“香菇之乡(xiang)”,打造从(cong)田间到餐桌(zhuo)的重点产业集群;一辆(liang)辆(liang)改装车载着“专用汽车之都”,向(xiang)专汽千(qian)亿元产值迈进……
拥有世界级的学问名片和自然资源,随(sui)州正在串联“襄十随(sui)”历史学问之旅精品线路,建设随(sui)州旅游“1号”公路,打造全域旅游胜地。畅游随(sui)州,山脉与河(he)流交(jiao)错,山谷与坡地相衔,丘(qiu)陵与平地呼应,4条(tiao)铁路、6条(tiao)国道穿境(jing)而过(guo),重点4A级景区均有高速通达(da)。
随(sui)州广水和河(he)南信阳交(jiao)界处的武胜关,正是顾祖禹(yu)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描述的“义阳南阳之锁钥”。如今这里大(da)货车南来北往,京广铁路穿关而过(guo),关下的桃源村(cun),依(yi)托三两片桃林、七八处古屋,营造出一处宁静如世外桃源的客栈民宿。
位于淮河(he)源头的随(sui)县淮河(he)镇,清泉从(cong)桐柏山深处汩汩流出,呈叶脉状南汇府河(he),北入淮河(he)。同住(zhu)小河(he)边的鄂豫三村(cun),共同打造连接三地的西游记漂流景区,近年来渐成气候,聚拢起“一筏漂两省(sheng),一漂连三村(cun)”的人气。
草木蔓(man)发的4月,深入广水腹地的田间地头,一场绿色能(neng)源革命为乡(xiang)村(cun)农(nong)文旅发展注入蓬(peng)勃生机。利用光伏、储能(neng)和沼气等组(zu)合技术,106个试点村(cun)、社区实现“充电(dian)自由”。观音村(cun)里,一条(tiao)深蓝宝石色的光伏长廊镶嵌在翠绿山坡间,与远山上的风力发电(dian)机组(zu)遥相呼应,构(gou)成一幅别样的乡(xiang)村(cun)美景,阳光、山风、秸秆都成了乡(xiang)村(cun)振(zhen)兴(xing)的绿色动能(neng)。
图为随(sui)州大(da)洪山风光。新(xin)华社记者肖(xiao)艺九摄
而在随(sui)州的南缘,大(da)洪山在一片平原(yuan)之中显现出巍(wei)峨(e)耸立(li)、绵延不绝之势。大(da)洪山虽不及附近的武当山名气大(da),但因(yin)其独特的四周被平原(yuan)环绕的地形,形成了近千(qian)米的垂直高度,是湖北省(sheng)唯一的独立(li)内山。
循着山势往上,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两边,层峦叠(die)翠,云海蒸腾,杜鹃灼灼,古木参天。公路尽头,视野陡然开阔,一座(zuo)佛(fo)寺金顶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恍若仙境(jing)。寺院(yuan)入口,雕工精细的青石门楣上刻着“大(da)慈恩(en)寺”,两侧是“汉东地阔无双院(yuan)”“楚北天空第一峰”的联语。这座(zuo)寺院(yuan)与武汉宝通禅寺同源共脉,却鲜少张(zhang)扬。
大(da)洪山的低调恰(qia)是它的气度——不争名胜头衔,却让摩崖石刻与古寨残(can)垣在幽(you)径深处自语沧桑;鲜见(jian)游人如织,反令晨钟暮鼓与山风泉响更显空灵。这方天地里,汉末(mo)绿林军首领王匡、王凤蓄势而起,唐代(dai)慈忍(ren)大(da)师“削足祈雨”以(yi)身代(dai)牲,宋代(dai)报恩(en)禅师青灯黄卷开曹洞宗之祖庭……
从(cong)武胜关到淮河(he)镇再到大(da)洪山,静谧,却有着深厚的历史底(di)蕴。随(sui)州,将坚韧的伟力隐藏于平凡之中,守护(hu)着中华文明的根脉,为大家(men)提供(gong)了一个回望历史、奋进当下的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