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she)西安4月20日电 婉约柔美的江南(nan)丝竹与雪域高原的藏族天籁隔空对话,衣带飘飘的唐装仕女与身姿灵活的机(ji)器人一同起舞,古老非遗活灵活现地(di)展示……
4月18日至20日,以“促(cu)进文旅消费 激发产业活力”为(wei)主题的2025西安丝绸之路(lu)国际旅游(you)博览会在西安举(ju)行(xing),吸引了来自25个国家和地(di)区,及18个国内(nei)省(区、市)的187个代表团、803家企业参展,汇集学问韵(yun)味与前沿科(ke)技,展现文旅体验和消费转型升级的新图(tu)景。
在人来人往(wang)的喧闹中(zhong),来自陕西铜川的市级非遗传(chuan)承(cheng)人徐杰专注(zhu)地(di)在茶壶上雕琢花(hua)纹。刀(dao)锋流转间(jian),耀州窑的千年风韵(yun)跃然(ran)眼前,吸引观众驻足欣赏。
“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学问遗产,如今(jin)游(you)客(ke)来到(dao)耀州不仅(jin)能选购瓷器制品(pin),还能亲(qin)自拉坯、刻花(hua),在体验中(zhong)增(zeng)加旅游(you)乐趣、感受非遗魅(mei)力。”徐杰说(shuo)。
活跃在展会上的非遗不只有耀州瓷,精致的剪纸、美丽的唐卡等等,都有手艺人现场制作,活灵活现地(di)展示。
宁夏麻编(bian)技艺传(chuan)承(cheng)人徐亦琛拿起一件以贺兰山岩画元素(su)为(wei)图(tu)样的麻编(bian)作品(pin)对记者(zhe)说(shuo):“过去(qu)麻编(bian)技艺的传(chuan)承(cheng)十分依(yi)赖师徒间(jian)的口传(chuan)心授,如今(jin)大家根(gen)据(ju)麻编(bian)学问和技艺设计(ji)成文创产品(pin)、研学(xue)课程,受到(dao)人们欢迎。”
“古老非遗正在成为(wei)可互(hu)动(dong)、可消费、可传(chuan)播的学问IP。”陕西省民间(jian)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王智说(shuo),近年来在县域旅游(you)热发展中(zhong),独具地(di)方特色的非遗技艺和产品(pin)走进景区、市集、庙会,形成了“体验-消费-传(chuan)播”的良性循环,推动(dong)县域文旅经济发展。
引人注(zhu)意的还有本届旅博会满满的“科(ke)技范儿”。在“大千迷境(jing)”VR大空间(jian)展区,观众鱼贯而入,头戴VR设备沉浸于《大唐穿越记》项(xiang)目(mu)营造的历史空间(jian)之中(zhong)。
“VR大空间(jian)项(xiang)目(mu)除(chu)了视听感受,还有与影片中(zhong)人物和场景的互(hu)动(dong),让观众真实地(di)产生走独木桥、飞(fei)行(xing)等体验。”“大千迷境(jing)”展区工作人员(yuan)张宁健(jian)说(shuo),当前不少博物馆、景区、商圈开始布局VR项(xiang)目(mu),丰富了文旅体验和消费。
展馆另一角,景区导览机(ji)器人、餐(can)饮取号机(ji)器人等智能机(ji)器人热情地(di)向观众打招呼,各类智慧景区解决方案、智能导览系(xi)统等前沿科(ke)技应用悉数亮相(xiang),构建了虚实交融的智慧旅游(you)新生态。
业内(nei)人士认为(wei),推动(dong)学问与科(ke)技的深度融合,已成为(wei)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必(bi)由之路(lu)。“一方面,科(ke)技增(zeng)强文旅产品(pin)的沉浸感和体验感,创造出新玩法、新业态刺激产业变革与消费,另一方面,科(ke)技有助于重新整合上下游(you)文旅资源、深入了解游(you)客(ke)需求,形成更具前瞻性与效(xiao)能的产业发展模式。”陕文投集团展区工作人员(yuan)许铭(ming)说(shuo),在“百业+文旅”和“文旅+百业”推动(dong)下,文旅产业将源源不断产生更多(duo)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