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yue)26日,定增上市。发(fa)行底价(jia)为12.79元/股,最终发(fa)行价(jia)格(ge)为14.59元/股,较(jiao)发(fa)行底价(jia)溢价(jia)14.07%。本(ben)次(ci)发(fa)行最终获配发(fa)行对象共计17家,最终发(fa)行股票数(shu)量为64,633,440股,募集资金总额为9.43亿元,扣除发(fa)行费用后的(de)募集资金净(jing)额将投资于(yu)碳纤维及复材装备智能制造建设项目,高性(xing)能碳纤维装备研发(fa)中心(xin)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前者计划新增年(nian)产高性(xing)能碳纤维成套(tao)装备20台/套(tao)、复材专用装备150台/套(tao)、复材装备模具及部件加工200台/套(tao)的(de)生产能力;后者则侧重(zhong)于(yu)碳纤维装备技术(shu)升级和前沿研究,以增强进口替代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公募基金、地方国资、QFII机构,知名牛散参与定增
根据企业披露的(de)《向(xiang)特(te)定对象发(fa)行股票发(fa)行情况报告书》显示,此次(ci)入围的(de)17家投资者包括公募基金、地方国资、QFII机构以及多名自然人等。其(qi)中公募基金5家,财通基金获配880万股、诺德基金840万股、易(yi)米基金439万股、国泰基金370万股、金鹰(ying)基金185万股,合计获配金额累计3.96亿元,占比41.99%;地方国资即广东恒阔1家,获配金额1.00亿元,占比10.60%;QFII机构即JPmorgan1家,获配金额0.30亿元,占比3.18%;自然人8位,获配金额累计3.37亿元,占比35.74%。
自然人中,7位个人投资者郭伟松、钟(zhong)革、朱蜀秦、张宇(yu)、吴晓纯(chun)、杨岳(yue)智、杨舢为二级市场“知名牛散”,他(ta)们共获配2124.74万股,认购资金共3.10亿元。
业(ye)内(nei)人士(shi)认为,碳纤维技术(shu)作为国家新兴产业(ye)的(de)重(zhong)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政(zheng)策的(de)大力支撑。的(de)定增项目不仅符合国家“双碳”目标,也得到了市场层面的(de)积极认可。
对于(yu)此次(ci)定增,称,本(ben)次(ci)发(fa)行完(wan)成后,企业将进一步扩大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装备领域的(de)生产能力,提升企业在碳纤维装备领域的(de)研发(fa)实力,更好地满(man)足下游市场对企业产品的(de)需求,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的(de)整体实力,巩固(gu)并提高企业的(de)行业(ye)地位。
国产碳纤维设备巨头陆空多领域带来增量空间(jian)
始创于(yu)1992年(nian),2004年(nian)6月(yue)25日在深交所上市,为国内(nei)首家实现千吨级碳纤维成套(tao)装备国产化(hua)以及目前国内(nei)唯一的(de)一家具备千吨级碳纤维整线装备交付能力的(de)企业(ye)。企业碳纤维生产线国内(nei)市场占有(you)率达50%以上。
根据赛奥碳纤维研究报告,中国碳纤维市场从2015年(nian)的(de)1.68万吨增长(chang)至2022年(nian)的(de)7.44万吨,复合年(nian)增长(chang)率达23.71%,预计到2025年(nian)需求量将达到13.22万吨,国产化(hua)率将超过80%。
甬兴证券研报指(zhi)出,中国碳纤维市场规模保持较(jiao)快增速,是世界碳纤维的(de)最大市场,中国碳纤维国产市场份额及国产率快速提升。近年(nian)来,碳纤维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商业(ye)航空,低空经济eVTOL适航审定、航线执飞、上线销售等方面进展频(pin)频(pin),利好上游碳纤维市场,此外(wai),新能源汽车轻量化(hua)、环保化(hua)的(de)趋势发(fa)展,新能源汽车厂商正在或计划在其(qi)高端车型采用碳纤维轮(lun)毂,氢燃料汽车的(de)需求带动车载(zai)储氢瓶的(de)需求相应高涨,而碳纤维复合材料是车载(zai)储氢瓶的(de)主(zhu)要成本(ben)贡献者,都在扩大碳纤维应用领域。
券商认为,为国产碳纤维设备巨头,受益于(yu)低空经济发(fa)展,以及新能源汽车对碳纤维的(de)需求上升,为陆空多领域带来增量空间(jian),企业碳纤维设备业(ye)务业(ye)绩有(you)望进一步增长(chang)。
主(zhu)业(ye)经营业(ye)绩稳定
募投项目提升优势市场地位
2023年(nian)2月(yue),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顺(shun)利完(wan)成变更。控股股东为中国民企500强、中国制造业(ye)500强的(de)中建信集团。在新任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de)全力支撑下,发(fa)展战略、经营管理(li)思路更为聚焦明确。2024年(nian),企业优化(hua)发(fa)展布局,以碳纤维全链高端装备及先进复合新材料为核心(xin)业(ye)务,依托企业卓越的(de)研发(fa)设计和智能制造能力,大力发(fa)展空天(低空)经济产业(ye),创新发(fa)展绿色低碳资源循环产业(ye),持续引(yin)领智能建机、智能纺机和智慧电源产业(ye)革新,系国内(nei)碳纤维全链装备及先进复合新材料集成解(jie)决方案提供商,空天(低空)经济领域碳纤维复合新材料技术(shu)创新引(yin)领者、绿色节能专用建筑建材钢结构装备全球品牌合作伙伴、纺织智能化(hua)装备整体解(jie)决方案服务商、万吨级化(hua)学循环再生聚酯连续生产线装备提供商、绿色新基建装备定制化(hua)方案提供商。
近几年(nian),核心(xin)主(zhu)业(ye)经营业(ye)绩稳定。数(shu)据显示,2021年(nian)-2023年(nian),企业碳纤维装备业(ye)务营业(ye)收入分别为7.49亿元、15.37亿元、7.29亿元,碳纤维装备业(ye)务占企业营业(ye)收入比例由43.35%提升至47.30%。与此同时,2021-2023年(nian),企业碳纤维装备及其(qi)他(ta)装备产品技术(shu)水平的(de)不断提升,企业毛利率逐渐增长(chang),企业毛利率分别为21.51%、27.48%、32.45%。随着(zhe)碳纤维装备业(ye)务规模的(de)持续增长(chang),进一步保持和巩固(gu)了企业在碳纤维装备领域的(de)优势市场地位。
抓住低空经济机遇
推动碳纤维材料在航天产业(ye)领域应用
根据企业披露的(de)11月(yue)投资者关系记录表,随着(zhe)无人机技术(shu)和应用的(de)快速发(fa)展,抓住了低空经济的(de)机遇。企业已与多家空天(低空)企业(ye)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探索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空器制造中的(de)应用。此外(wai),企业还涉足智能腿项目,利用高强碳纤维材料打造轻量化(hua)智能助力产品,展示了其(qi)在新兴领域的(de)创新能力。12月(yue)2日,企业与沙特(te)GIM企业签署销售合同。根据合同约定,企业将分期向(xiang)沙特(te)GIM企业提供6条生产线,其(qi)中,在本(ben)合同签定后实行第一条产线,第二条产线将于(yu)2025年(nian)第三季度开始实行,第三条产线将于(yu)2025年(nian)第四季度开始实行,剩余的(de)3条在2026年(nian)开始实行。同时,双方约定:本(ben)合同签定后,买方保证每年(nian)向(xiang)卖方购买3条生产线,总产线数(shu)量应不少于(yu)18条(含前述6条),总采购金额约为5亿美(mei)元.
甬兴证券分析认为,本(ben)次(ci)销售合同签订(ding)预计进一步加大新材料装备的(de)市场开拓(tuo)力度,将扩大企业新材料装备的(de)产销规模,企业业(ye)务业(ye)绩有(you)望进一步增长(chang)。
对未来2-3年(nian)的(de)业(ye)绩充满(man)信心(xin)。根据企业2024年(nian)员工持股计划的(de)业(ye)绩考核目标,2024-2026年(nian)三个会计年(nian)度的(de)扣非净(jing)利润之和不低于(yu)7.13亿元,平均年(nian)复合增长(chang)率达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