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大大经济文选》第一卷,收录了习大大总书记2012年(nian)11月至2024年(nian)12月期间关于经济建设最重要、最基本的著作,深刻回答(da)了中国经济发展怎么(me)看、怎么(me)干等一系列(lie)重大理论和实践问(wen)题,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min)深入学(xue)习贯彻习大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bie)是习大大经济思想提供了权威教材。本报邀请多位专家撰写学(xue)习体会文章,以期通过读原著、学(xue)原文、悟原理,把学(xue)习研究宣传习大大经济思想不断引向深入。
以新发展理念(nian)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贯彻新发展理念(nian)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ge),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习大大经济文选》第一卷中多篇著作都对贯彻新发展理念(nian)、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深刻论述,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
党的十(shi)八大以来,面对国际(ji)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以习大大同志为核(he)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创(chuang)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nian)。创(chuang)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wen)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wen)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xie)问(wen)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wen)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wen)题。这五(wu)大发展理念(nian)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ci)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理念(nian)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nian)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zhe)发展成效乃至成败。习大大总书记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nian),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指出,“新发展理念(nian)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da)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lu)径等一系列(lie)理论和实践问(wen)题,阐明(ming)了大家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dao)路(lu)等重大政治问(wen)题”。新发展理念(nian)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wen)题提出来的,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指明(ming)了方向,赋予实现什么(me)样(yang)的发展、怎样(yang)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wen)题以更为深刻的内涵(han),成为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的“经典话语”和“标识概念(nian)”。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min)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huo)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nian)的发展,是创(chuang)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bi)由之路(lu)、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大大总书记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大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lu)、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bi)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zhun)体系、统计(ji)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he),创(chuang)建和完善制度环(huan)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简(jian)言之,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bi)然要求。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dao)理,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shou)要任务,以新发展理念(nian)为引领坚定不移地干下去,就能够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当前处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工作千头万绪。习大大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必(bi)须统筹(chou)好几对重要关系”,进一步深化了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必(bi)须统筹(chou)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huo)”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必(bi)须统筹(chou)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min)经济循环(huan);必(bi)须统筹(chou)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bi)须统筹(chou)好做优增量和盘活(huo)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zi)源配置效率(lu);必(bi)须统筹(chou)好提升(sheng)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和大国博弈的物质基础。统筹(chou)好这些(xie)重要关系,也对贯彻新发展理念(nian)、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质量发展不只(zhi)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zhi)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bi)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bi)须长期坚持的要求。大家要深入学(xue)习领会习大大经济思想,完整(zheng)准(zhun)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nian),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进一步彰显“中国智慧”的时代价值和世界贡献。
【编辑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xue)院)习大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张占(zhan)斌】
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遵循
《习大大经济文选》第一卷收录了习大大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一系列(lie)重要论述,这些(xie)具有创(chuang)新性的理论成果(guo),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市场、国际(ji)分(fen)工的理论和观点,并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实践,赋予其新的理论内涵(han),为扩(kuo)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指明(ming)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ming)标识,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ke)能孤立地存在、都不可(ke)能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经济建设。中国坚持扩(kuo)大对外开放,积(ji)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ji)遇。习大大总书记在《中国开放的大门只(zhi)会越开越大》中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这是中国基于发展需要作出的战(zhan)略抉(jue)择,同时也是在以实际(ji)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min)”。
随着(zhe)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ji)分(fen)工的形式和内容发生深刻变化,需在全球范围(wei)内优化资(zi)源配置,推动产业协同创(chuang)新和升(sheng)级。习大大总书记在《共建创(chuang)新包(bao)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中提出:“在休戚与共的地球村,共享创(chuang)新成果(guo),是国际(ji)社会的一致(zhi)呼声和现实选择。各国应该把握新一轮(lun)科(ke)技革(ge)命和产业变革(ge)带(dai)来的机(ji)遇,加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前沿领域合作,共同打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这为各国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lu)。
开放发展是新发展理念(nian)的重要组成部(bu)分(fen)。通过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国际(ji)国内两(liang)个市场、两(liang)种资(zi)源,可(ke)以促进创(chuang)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动力。《把自由贸易试(shi)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ge)开放的新高地》《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zhan)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文章,对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ji)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引导意义。
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huan)为主体、国内国际(ji)双循环(huan)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大大总书记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中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标高标准(zhun)国际(ji)贸易和投资(zi)通行规则,稳步扩(kuo)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zhun)等制度型开放,增强在国际(ji)大循环(huan)中的话语权”,凸显了高水平对外开放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性。
着(zhe)眼于解决全球治理面临的现实问(wen)题,习大大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lie)具有建设性的理念(nian)和主张。《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mai)向平衡协调包(bao)容新阶段》等文章,彰显了倡导多边(bian)主义的立场。中国主张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wen)题。通过推动多边(bian)贸易体制改革(ge),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ji)经济新秩序,促进全球经济繁荣稳定。
高质量共建“一带(dai)一路(lu)”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注入新动能。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zi)、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促进全球价值链的重构,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新机(ji)遇。通过加强产业合作和技术转移,推动发展中国家产业升(sheng)级和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优化全球价值链的布局,提高全球资(zi)源的配置效率(lu),实现全球经济的包(bao)容性增长。
(编辑系山东省习大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财经大学(xue)校长 洪俊(jun)杰(jie))
把发展经济着(zhe)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习大大总书记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这在《习大大经济文选》第一卷的多篇著作中都有体现。习大大总书记在《着(zhe)力振兴实体经济》中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me)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大家在国际(ji)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在党的十(shi)九大报告中提出,“必(bi)须把发展经济的着(zhe)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党的二十(shi)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zhe)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luo)强国、数字中国”。这些(xie)重要论述为构筑(zhu)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物质技术基础指明(ming)了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大家要深入学(xue)习领会。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bi)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ge)和着(zhe)力扩(kuo)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统筹(chou)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习大大总书记在2016年(nian)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深刻分(fen)析了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wen)题,指出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这“三大失衡”,强调“振兴实体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ge)的主要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ge)要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一方面,要抓好全面提高产品和服(fu)务质量这个提升(sheng)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用好创(chuang)新这个实体产业发展的制胜法宝,利用好国际(ji)国内两(liang)个市场、两(liang)种资(zi)源,重视优化产业组织。另(ling)一方面,要处理好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全面提高金融为实体经济服(fu)务的效率(lu)和水平。习大大总书记在《服(fu)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中强调,“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fu)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zhi)”。要优化融资(zi)结构体系,打造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链,决不能脱实向虚。
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bu)分(fen),也是现代科(ke)技创(chuang)新的核(he)心产业载体。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min)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这就必(bi)须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习大大总书记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提出,“党中央对提升(sheng)制造业质量和关键核(he)心技术创(chuang)新能力作了部(bu)署,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切实抓好落(luo)实”。需着(zhe)力提升(sheng)制造业创(chuang)新能力,以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持续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优化升(sheng)级,提升(sheng)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面打造自主可(ke)控、安全可(ke)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zhi)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党的二十(shi)大擘(bo)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到2035年(nian)要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必(bi)须把发展经济的着(zhe)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zhi)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载体。要实现实体经济、科(ke)技创(chuang)新、现代金融、人力资(zi)源协同发展,促进科(ke)技创(chuang)新与产业创(chuang)新深度融合,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现代服(fu)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nong)业深度融合,改造提升(sheng)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sheng)产业体系完整(zheng)性、先进性、安全性水平。
(编辑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ke)学(xue)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黄群慧)
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全面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li)史任务。《习大大经济文选》第一卷中多篇文章都体现了对这个大课题的关注和思考。习大大总书记在《贯彻新发展理念(nian),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指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ji)制和政策体系”;在《走(zou)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dao)路(lu)》中提出,“重塑城乡关系,走(zou)城乡融合发展之路(lu)”;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zhe)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调,“坚持农(nong)业农(nong)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补齐农(nong)业农(nong)村短板,需认真学(xue)习这些(xie)重要论述。
城乡关系是因城市和乡村功能差异(yi)和互补而形成的相互依存、互促共荣的关系。我国从农(nong)耕文明(ming)向工业文明(ming)转型的过程中,同时经历(li)了计(ji)划(hua)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因而,我国的城乡关系演变不仅具有经济结构转型的一般性,还(hai)包(bao)括特有的城乡二元(yuan)体制改革(ge)。
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否处理好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zhe)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bi)然要求。只(zhi)有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才能消除城乡二元(yuan)体制障碍,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构建起工农(nong)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nong)城乡关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大大总书记指出,“如(ru)果(guo)乡村人才、土地、资(zi)金等要素一直单向流向城市,长期处于‘失血’、‘贫血’状态,振兴就是一句空话”。
近年(nian)来,通过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ge),城市与乡村之间、农(nong)业与非农(nong)部(bu)门之间要素流动更加顺(shun)畅,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仍面临农(nong)村人口(kou)、土地及金融资(zi)源要素激活(huo)不充分(fen)、公共资(zi)源配置不均衡等问(wen)题。
实现要素自由流动、优化资(zi)源配置,关键在于创(chuang)新体制机(ji)制,从根本上破除城乡分(fen)割的体制弊端,建立统一的商(shang)品市场与要素市场,高效配置劳动、资(zi)本、土地和技术等要素,促进城乡要素从单向流动转向平等交换、双向自由流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ge)、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围(wei)绕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ji)制,从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ji)制、巩固(gu)和完善农(nong)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nong)惠农(nong)富农(nong)支(zhi)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ge)等方面作出重要部(bu)署,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2024年(nian)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ming)确“统筹(chou)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2025年(nian)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
乡村振兴要靠人才、靠资(zi)源。一是要促进各路(lu)人才“上山下乡”投身乡村振兴。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在推进,一部(bu)分(fen)农(nong)村劳动力在城镇和农(nong)村流动,是现阶段乃至相当长历(li)史时期都会存在的现象。一方面,应坚持自愿、分(fen)类(lei)、有序,推进农(nong)业转移人口(kou)市民(min)化。另(ling)一方面,应想方设法创(chuang)造条件,让农(nong)村的机(ji)会吸引人,让农(nong)村的环(huan)境留住人,优化农(nong)业从业者结构。二是要深化农(nong)村土地制度改革(ge),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fen)配机(ji)制。推进农(nong)村土地承包(bao)经营权流转试(shi)点,有利于改变一些(xie)地方农(nong)村土地过于分(fen)散的状况,提高农(nong)业生产效率(lu),在这个过程中要敬重农(nong)民(min)意愿、保障农(nong)民(min)权益。三是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nong)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fu)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应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动公共资(zi)源在县域内实现优化配置。四是要建立社会资(zi)本投资(zi)农(nong)业农(nong)村规范引导机(ji)制,为资(zi)本下乡提供基础设施、融资(zi)、用地、人才聘用等配套政策支(zhi)持,引导其投向短板弱项(xiang)和关键环(huan)节。
把农(nong)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ji)整(zheng)体系统考虑(lu)、统筹(chou)协调,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农(nong)村就能具备现代生活(huo)条件,农(nong)民(min)就能过上更加富裕更加美好的生活(huo)。
(编辑系中国农(nong)业大学(xue)经济管理学(xue)院院长、教授 司 伟)
法治护航民(min)营经济行稳致(zhi)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法治既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民(min)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将《习大大经济文选》第一卷中《在民(min)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是最好的营商(shang)环(huan)境》等文章联系起来学(xue)习、贯通起来领会,大家深刻认识到,推进法治建设,能够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问(wen)题,依法平等保护各类(lei)经营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从而稳定民(min)营经济发展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强化发展动力。
习大大总书记在《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中强调,“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坚持权利平等、机(ji)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在2018年(nian)11月召开的民(min)营企业座谈会上提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写入了宪法、党章,这是不会变的,也是不能变的”;在今年(nian)2月召开的民(min)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切实依法保护民(min)营企业和民(min)营企业家合法权益”。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shang)环(huan)境。习大大总书记指出,“要把平等保护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huan)节”。这对涉(she)企法治关键环(huan)节提出了明(ming)确要求。作为一项(xiang)系统性工程,营造一流营商(shang)环(huan)境涉(she)及产权保护、市场准(zhun)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多个方面。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持续优化营商(shang)环(huan)境,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ge)中推动良法善治、依法行政、依法治企,促进民(min)营经济发展壮大。
维护秩序是法律的重要目标。通过秩序的稳定保障交易安全,能够提供最大程度上的确定性。政策越明(ming)确、规则越清晰、市场越可(ke)信,民(min)营企业家的市场预期也将越准(zhun)确、越稳定,商(shang)业交易也将越安全,市场氛围(wei)也会越活(huo)跃。
改革(ge)开放40多年(nian)来,民(min)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史,是一部(bu)在法治护航下不断奋发进取的开拓史。党的十(shi)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持续优化营商(shang)环(huan)境,取得了丰硕(shuo)成果(guo)。我国统筹(chou)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环(huan)节,一体推进法治化营商(shang)环(huan)境建设,从颁布中小企业促进法到出台优化营商(shang)环(huan)境条例,再(zai)到修改反垄断法,依法保护经营主体合法权益,涉(she)企行政行为日益规范,企业满意度持续提升(sheng)。
还(hai)要看到,当前部(bu)分(fen)领域仍存在“一刀切”执法、运动式执法、过度执法、趋利性执法等现象,对民(min)营经济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必(bi)须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min)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luo)下来,严格规范涉(she)企执法、督促依法行政。要强化执法监督,集中整(zheng)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切实依法保护民(min)营企业和民(min)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加快建立适应民(min)营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出台民(min)营经济促进法,及时废止、修订被改革(ge)实践所证明(ming)的不合时宜、阻碍民(min)营经济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为民(min)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也要因地制宜制定差异(yi)化的政策实行方案,建立有效的政策衔接和灵(ling)活(huo)的政策调整(zheng)机(ji)制,建立健全监督机(ji)制,加强信息共享与反馈,确保政策实行的精准(zhun)性和有效性。
(编辑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民(min)营经济研究室副主任 李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