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日批复的《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he)试点工作(zuo)方案》明确提出,开展银行常识(shi)产(chan)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试点,鼓励开发(fa)常识(shi)产(chan)权智能化评估工具。今年3月份,国家金融监(jian)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将开展常识(shi)产(chan)权金融生(sheng)态综合(he)试点,着(zhe)力破解质押登记、评估、处置等“老大难(nan)”问题,让常识(shi)产(chan)权加速转化为现(xian)实生(sheng)产(chan)力。
当前,我国科技创(chuang)新工作(zuo)已取(qu)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常识(shi)产(chan)权局最新数(shu)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国内发(fa)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fa)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件,提前完成国家“十四五”规划预期目标。另外(wai),截至2024年底,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fa)明专利的企业达到49.7万家,较上年同期增加6.9万家。
公允地评估常识(shi)产(chan)权,这是科技型企业尤其是初创(chuang)期企业获得融资的关(guan)键。在我国当前的金融结构中,以银行信(xin)贷为代表的间(jian)接融资居(ju)主体(ti)地位。银行发(fa)放贷款的核心技术(shu)是评估借款企业的信(xin)用等级,信(xin)用等级越高,企业拿到的贷款利率越低。由于初创(chuang)期科技型企业普遍具有轻资产(chan)特征,缺乏足额抵押物且多(duo)数(shu)尚未盈利,银行如何对企业进行信(xin)用评级?如何判(pan)断企业的还款意愿与还款来源?评估企业的常识(shi)产(chan)权价值、分析企业的未来成长性就成了破题的关(guan)键。
从外(wai)部评估转为内部评估,别看这是个小(xiao)变(bian)化,却解决了许多(duo)大问题。由于评估工作(zuo)具有较强(qiang)的专业性,银行通常(chang)借助第三方外(wai)部机构。但这样做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无形中抬高了企业的综合(he)融资成本。外(wai)部评估机构的收费价格较高,通常(chang)是最终评估价值的2%至3%,有的甚至高达5%至6%,这部分费用由借款企业承担。二是评估结果(guo)不准确,常识(shi)产(chan)权难(nan)以实现(xian)价值转化。部分银行相关(guan)负责人曾向笔者反映,针对同一企业的同一项发(fa)明专利,不同外(wai)部评估机构给出的结果(guo)经常(chang)相差甚远(yuan),这让银行难(nan)以有效判(pan)断与决策。如果(guo)尝试开展内部评估,一来能够降低借款企业融资成本,二来能够让银行掌握更具确定性的信(xin)息与结果(guo)。
但内部评估也并非(fei)易(yi)事,核心难(nan)点是缺乏相应的人才支撑。当前绝大多(duo)数(shu)银行工作(zuo)人员并不具备评估常识(shi)产(chan)权价值的能力。怎么办?两条腿走路。首先,适当储备相应的评估人才,提升银行的内部评估能力。银行既(ji)可以招聘、培训(xun)员工,也可以与外(wai)部专家、当地常识(shi)产(chan)权人才库建立合(he)作(zuo)关(guan)系,借他山之石为自己培养、培训(xun)评估人才。其次,银行可充分借助科技手段(duan),挖掘人工智能技术(shu)评估常识(shi)产(chan)权的潜力,将相关(guan)结果(guo)作(zuo)为有益补充与参考,辅助内部评估顺利开展。
评估是畅(chang)通常识(shi)产(chan)权质押融资的第一步,后续还涉及质押登记耗(hao)时(shi)长、处置流(liu)转难(nan)等一系列问题,任何一个环节卡壳,最终成效都要打折扣。接下来,金融管理部门可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开展融资便利行动,开通常识(shi)产(chan)权质押融资绿色通道,通过网上办理、异地网点联动办理等方式,帮助企业代办常识(shi)产(chan)权质押登记。此外(wai),还要进一步完善常识(shi)产(chan)权质押的处置流(liu)转体(ti)系,提高常识(shi)产(chan)权交易(yi)的活跃(yue)度,让常识(shi)产(chan)权真正转化为企业的融资助手。(作(zuo)者:郭子源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