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4月23日电(dian) 题:入列“世界(jie)记忆” 少林寺碑(bei)碣展现中外学问交融
新华社记者袁月明、任(ren)卓如
谷雨节气刚(gang)过,海棠花开(kai)正艳。位于河南登封嵩山腹地、因少林功(gong)夫享誉全球的(de)千年古刹少林寺,游人不绝如缕。
4月17日,联(lian)合国教科文组织宣(xuan)布,少林寺碑(bei)碣(566-1990)这一珍贵文献(xian)遗(yi)产被列入《世界(jie)记忆名录》。
“听到这个消息,既激(ji)动(dong)又欣(xin)慰,同时也觉得是(shi)情理之中的(de)事。”少林寺山门前,记者见到了中国嵩山少林寺档案(an)馆(guan)馆(guan)长杨红瑞。作为全程参与少林碑(bei)碣申遗(yi)的(de)项目组成员之一,他与这些古老的(de)金石档案(an)已打交道十年,对每一块碑(bei)碣都熟稔于心。
“少林寺碑(bei)碣(566-1990)现存499通(tong),呈(cheng)现出1424年较为完整连贯的(de)石刻历(li)史文献(xian)序列,内容涵(han)盖(gai)政治、经(jing)济、宗教、军事、学问等多个领域。”杨红瑞先容,这些碑(bei)碣无论(lun)在连续性、保存状态还是(shi)学术价值上,都极为罕(han)见。
从山门出发,跟随杨红瑞的(de)脚步拾级而上,一块块带着丰富历(li)史信息的(de)碑(bei)碣如“时光切片”般铺展在记者眼前。
这是(shi)位于少林寺的(de)《达摩一苇渡江像》碑(bei)(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比如这块刻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的(de)《小山禅(chan)师行实碑(bei)铭》,它在少林寺碑(bei)碣中的(de)地位举足轻(qing)重。”钟楼下(xia),杨红瑞指着古朴的(de)石碑(bei)说,“碑(bei)阴中部线刻的(de)“混元三教九流图”,将孔(kong)子、释迦(jia)牟尼、老子三位贤哲融合在同一人身上,这在全国并(bing)不多见,它不仅是(shi)艺术珍品,更是(shi)‘三教合一’这一历(li)史学问现象的(de)真实写照,展示了中外学问的(de)交融。”
一旁(pang)的(de)《皇唐嵩岳少林寺碑(bei)》同样吸引(yin)大量游客驻足观赏。“这块碑(bei)记载了少林寺十三棍僧救秦王的(de)历(li)史,成为电(dian)影《少林寺》的(de)灵感(gan)源泉。”杨红瑞接着说道,“这块碑(bei)的(de)碑(bei)额(e)刻有唐玄宗所书(shu)的(de)‘太宗文皇帝(di)御书(shu)’7个隶书(shu)大字(zi),碑(bei)文中的(de)‘世民’二(er)字(zi),则(ze)是(shi)唐太宗李世民的(de)亲笔(bi)草签(qian)。”
值得一提(ti)的(de)是(shi),作为少林寺历(li)史上重要文献(xian)、经(jing)典、档案(an)的(de)固化遗(yi)存,少林寺碑(bei)碣(566-1990)既见证了少林寺的(de)形成与发展,又记录了中国与印度(du)、日本、韩国、蒙古等东方文明的(de)对话交流与携手共进。
这是(shi)少林寺碑(bei)廊(lang)(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早(zao)期少林寺碑(bei)碣中,就有一些梵文碑(bei),应是(shi)西域僧人留下(xia)的(de)。”嵩山学问学者宫嵩涛指出,唐代时新罗僧人慧昭来少林寺修禅(chan),在碑(bei)碣里就有所记录和体现;元、明时期,日本国僧人邵元、德始等来到少林寺学习禅(chan)法,与中国僧人合作留下(xia)了多块碑(bei)碣,是(shi)中日两(liang)国古代僧侣(lu)友好往来与学问交流的(de)实物见证。
“少林寺作为中国的(de)一个学问名片,从古至今,它所反映的(de)这种社会学问交往是(shi)多样性的(de),也是(shi)世界(jie)性的(de)。”宫嵩涛说。
在少林寺碑(bei)廊(lang)围合的(de)空院中,常年可见外籍习武者的(de)身影。“被这些承载千年历(li)史记忆的(de)碑(bei)刻包围,内心感(gan)到格外宁静。”加(jia)拿大籍华人秦先生说,“练功(gong)也更专注。”
此(ci)次入选《世界(jie)记忆名录》的(de)少林寺碑(bei)碣(566-1990),以石碑(bei)、塔、柱(zhu)等为主要载体,尺寸大小与表现形式多元参差,记录了历(li)史上各时代特色的(de)造像艺术和载体形式,在书(shu)法、文学、雕(diao)刻、绘(hui)画等方面独具艺术风貌。
“这些碑(bei)碣可谓(wei)中国传统书(shu)法艺术的(de)宝库,对于中国乃(nai)至东方碑(bei)碣发展史的(de)研究和艺术美学鉴赏意义(yi)深远。”河南博物院研究馆(guan)员王景荃说。
这是(shi)位于少林寺的(de)《一佛二(er)菩萨造像》碑(bei)正面(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据了解,为科学保护这些珍贵文献(xian),少林寺因地制宜、因碑(bei)施策,有的(de)加(jia)装玻璃罩,有的(de)则(ze)设置(zhi)栅栏隔离,力求最大限度(du)保护并(bing)延长碑(bei)碣寿(shou)命。
同时,为让更多公众(zhong)了解少林寺碑(bei)碣的(de)丰富内涵(han)和重要价值,当地多措并(bing)举,通(tong)过召开(kai)学术会议、发表学术文章、出版专著、与文旅相(xiang)结合等方式,让古老文献(xian)走(zou)入当下(xia)。
“自2022年起,少林寺与山东大学等高校合作,陆续完成了499通(tong)碑(bei)碣的(de)建档与数字(zi)化扫描,目前已建成以碑(bei)碣为核心馆(guan)藏的(de)少林寺数字(zi)档案(an)展厅与少林学问大数据平台。”杨红瑞说,借入选《世界(jie)记忆名录》这一重要节点,今年“五一”前夕,少林寺数字(zi)档案(an)展厅将正式面向游客实行常态化开(kai)放(fang)。
“随着少林寺碑(bei)碣被列入世界(jie)记忆名录,少林寺的(de)真实性、独特性与可信度(du)获得了全球更广泛的(de)认可。”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期待道,这不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世界(jie)各地的(de)学问交流,也为讲好中国故(gu)事提(ti)供了新的(de)支(zhi)点。
千年时光荏苒。古寺沉沉,钟声隐(yin)隐(yin);碑(bei)碣无言,记忆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