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罗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
4月18日,深圳“湾(wan)区芯城”迎来了燕罗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正式开(kai)园,这是深圳打造世(shi)界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的关键落(luo)子,标志着深圳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再添(tian)强劲引擎。
产业链集聚
10家签约企业包含上(shang)市企业1家、“小巨人”2家等
在全球汽车产业智能化浪潮下,智能网联汽车作为交通、能源、信(xin)息三大领域融合的产物,已经(jing)成为各国科(ke)技竞争的战(zhan)略高地。深圳作为中国汽车第一城、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超2700家,正全力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和示范(fan)应用高地。
宝安作为深圳的经(jing)济大区、制造业强区,加快推动产业转型(xing)升级,奋力打造世(shi)界级先进制造业高地,剑指(zhi)千亿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燕罗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成为宝安产业新名片,为宝安高质量及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燕罗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总建筑面积43.9万平方米,是深圳市“工业上(shang)楼”2023年首(shou)个新开(kai)工项目、深圳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全省首(shou)个整街统筹项目——“湾(wan)区芯城”的先导项目,在全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格局中地位关键,园区瞄准智能驾驶(shi)、智能网联、三电系统等核心领域,以(yi)“工业上(shang)楼”重塑制造业模式,让重型(xing)设备“云端”运转,让产业链“垂直”集聚。
据(ju)了解,现场正式签约有10家企业,包含上(shang)市企业1家、“小巨人”2家、专精特新5家、外资(zi)控股企业2家,面积约13.8万㎡,厂房去化率52%,产值约57亿元,每万平方米产值约4亿元/年。细分领域市场占(zhan)有率全国第一企业4家,产业链关键环节三电系统覆盖率100%,全球头部车企及链主企业供应商8家,对周(zhou)边企业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签约企业深圳市钛和巴伦(lun)技术股份有限企业董事长邓建坤表示,燕罗产业园汇聚了从研发、制造到场景应用的完整生态,将(jiang)成为大湾(wan)区乃至全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技术策源地、创新协同体和成果转化枢(shu)纽,入驻企业将(jiang)以(yi)更高标准、更大投入作为回(hui)报,将(jiang)企业做大做强。
入驻机构代表深投控基石(shi)私(si)募股权基金管理(li)有限企业副(fu)总经(jing)理(li)雷文昊发言时强调,入驻机构涉及科(ke)技、基金、检测等行业,将(jiang)共同构建“政产学(xue)研资(zi)”五位一体协同体系,助力园区企业突破智能悬架、车规级芯片等“卡脖子”技术,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落(luo)地。
产业优势
去年宝安区智能网联汽车 产业增加值达121.48亿元
当各地争相押注智能网联汽车赛道,宝安的“护城河”究竟有多“硬核”?宝安区燕罗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以(yi)10家企业现场签约、约57亿元产值的成绩单(dan)高调开(kai)园,看似只(zhi)是又一场产业盛(sheng)宴的开(kai)幕,但若(ruo)细究其(qi)产业逻辑,便会发现,宝安在这场竞赛中构筑的并非简单(dan)的规模壁垒,而是一条由产业链纵深、政策创新力、技术攻坚生态共同浇筑的“护城河”。
梳理(li)后发现,宝安区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拥有得天(tian)独厚(hou)的优势。这里产业链基础扎实,企业集群效应显著(zhu),涵盖了电池电机电控、零部件制造、自动驾驶(shi)等全链条环节。数据(ju)显示,2024年宝安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21.48亿元,同比增长9.6%。目前,宝安已集聚了943家“四上(shang)”、国高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企业,约占(zhan)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数量居全市首(shou)位。其(qi)中包括7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单(dan)项冠军企业和18家上(shang)市企业,形(xing)成了强大的产业生态。这一数据(ju)背后,是宝安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精准把控:从车规级芯片到线(xian)控底盘,从激光雷达到域控制器,企业集群形(xing)成的“垂直集聚”效应,让产业链的每一个技术断点都可能在此找(zhao)到解决方案。这种“外科(ke)手术式”的产业布局,不(bu)仅规避了整车制造的红海竞争,更让宝安成为全球供应链中难以(yi)替代的“技术插件”。
研发创新
签约引进吉林大学(xue)汽车底盘实验(yan)室等研究检测机构
宝安的竞争力,更体现在其(qi)政策工具箱的锐度。近年来,宝安区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从核心技术攻关、产线(xian)升级、商业化试点等环节给予扶持。
其(qi)中,《深圳市宝安区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试点管理(li)办法》的出台,打破了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壁垒,使宝安区成为国内首(shou)个开(kai)展无人商业化试点的中心城区。目前,宝安区已累计(ji)开(kai)放(fang)超200公里测试道路,吸引了百度“萝卜快跑”、小马智行等企业落(luo)地。
宝安区还(hai)积极探索推进粤港澳(ao)大湾(wan)区智慧出行互联互通。宝安区与前海、横琴、南(nan)沙等地签署了《智能网联汽车示范(fan)应用试点互认合作框架协议》,推动京东、白犀牛、酷哇科(ke)技等企业投放(fang)无人小车开(kai)展无人配送清扫(sao)试点。这些举措不(bu)仅加速了宝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也(ye)为粤港澳(ao)大湾(wan)区智慧出行提供了有力支撑(cheng)。而“工业上(shang)楼”模式的创新,破解了土地资(zi)源紧缺的硬约束。这种“制度破冰+空(kong)间重构”的双(shuang)重创新,使得宝安在产业政策同质化的当下,形(xing)成了独特的制度竞争力。
真正的“护城河”,不(bu)在于企业数量的堆砌,而在于创新生态的自我造血能力。宝安要打造深圳新一代世(shi)界一流汽车城重要支撑(cheng)极和汽车出口重要基地。4月18日开(kai)园的燕罗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聚焦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池、电控和智能驾驶(shi)、智能座舱、智能网联三电三智领域,形(xing)成“上(shang)下楼就是上(shang)下游(you)”的集群生态,并签约引进吉林大学(xue)汽车底盘实验(yan)室、赛迪智能网联汽车检测实验(yan)室、华南(nan)理(li)工汽车零部件实验(yan)室等研究检测机构,加快打造“研发-制造-测试-应用”全生态链,汇聚顶级创新资(zi)源。燕罗产业园内,“政产学(xue)研资(zi)”五位一体的协同体系已初现雏形(xing)。
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不(bu)仅需要仰望星空(kong)的技术突破,更需脚踏实地的产业链深耕。在这场智能网联汽车的全球竞速中,宝安区的差异化竞争力已逐渐显现。通过政策精准度与产业链纵深布局的双(shuang)重发力,宝安构建的兼具技术壁垒与生态协同的“护城河”,越来越深,越来越宽。
采(cai)写:南(nan)都记者(zhe) 潘(pan)莹瑜
摄(she)影:南(nan)都记者(zhe) 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