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松(song)坝林场位于河北承德市(shi)丰宁满族自治县,成立2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zhe)们通过推广林草间(jian)作、林牧结合等多种模式,完成造(zao)林工程逾百万(wan)亩。在保护生态(tai)环境(jing)的同时,也(ye)带动了当地百姓增收致富。
阳春(chun)时节(jie),位于河北承德市(shi)丰宁满族自治县的千松(song)坝林场,草木(mu)初发,为连绵的群山和(he)广袤的原野添(tian)上一抹绿意。
林间(jian)小路蜿蜒(yan)起伏,一条河潺潺流过山谷,河道(dao)宽十数米。
“这条河叫什么名字?”记者(zhe)问了周边好几名村(cun)民,没有人知道(dao)。“河道(dao)近些年才(cai)有水,过去是沙土、石头。”一名村(cun)民说。
查手机地图发现,这条河竟是潮河上游支流,最终流向北京。与塞罕坝一样,千松(song)坝位于北京、天津与浑善达(da)克沙地之间(jian)。上世纪,因过度砍伐、过度放牧等原因,这里的土地一度沙化严重。
为了治理沙化,1999年,河北在张家口、承德两地启动“再造(zao)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mu)建设工程,千松(song)坝林场就是其中之一。
20多年来,千松(song)坝林场累计实施工程造(zao)林超过116万(wan)亩,治理荒漠化、沙化面积(ji)近150万(wan)亩。百万(wan)亩林海(hai)形成完整(zheng)的生态(tai)系统,构筑起京津北部坚实的绿色生态(tai)屏障,也(ye)改善了周边生态(tai)环境(jing),带动百姓致富增收。
股份制造(zao)林模式,实行共造(zao)、共管、共营
“上世纪90年代(dai),沙尘从春(chun)刮到冬。”丰宁县小坝子乡富二营村(cun)村(cun)民孙建宁说。
1999年秋天,一支由13个人组(zu)成的先遣队来到丰宁县大滩镇(zhen),打响千松(song)坝造(zao)林的“首场战役”。
“山里坡陡,过去造(zao)林全(quan)程靠人扛马拉。随着道(dao)路交通完善,如今大家用拖拉机、卡车沿着山路将(jiang)树苗运到山坡脚下,省了不少事。特别是近年来,还用上了无人机,可以吊着树苗送到坑旁。”千松(song)坝林场生产科科长陶世杰说。
然(ran)而,真正的困难,是千松(song)坝林场没有自己所属的地块用于造(zao)林。
“千松(song)坝的生态(tai)治理区与人类居(ju)住区‘犬(quan)牙交错’,项目(mu)区的荒山荒坡都是各乡村(cun)集体用地,或是国有林场和(he)国有牧场。”千松(song)坝林场场长何树臣说。
当地自然(ran)条件较差,百姓以畜牧业为生。而千松(song)坝林场造(zao)林,要把一部分(fen)集体或个人承包的荒地荒坡空出来,不再放牧养殖,一些村(cun)民、牧民反对:“项目(mu)区内禁牧,大家的收入岂不是要下降?”
何树臣回忆,当时市(shi)县有关部门和(he)乡镇(zhen)帮助林场协调地块,与林场职工一道(dao),给项目(mu)区所在地的群众做工作,分(fen)析利害关系:一方(fang)面,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场退化,牛羊(yang)“挂不住膘”,羊(yang)不肥、牛不壮;另一方(fang)面,植树造(zao)林能改善生态(tai)环境(jing)和(he)群众生活,树长起来了、草场多了,将(jiang)来还能发展旅游业。
老(lao)百姓还有担(dan)忧:植树成林要好多年,种不活怎么办?“林场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带动村(cun)民参与造(zao)林、护林、营林,村(cun)民参与种树可以挣(zheng)钱,后期管护工作交给当地,林木(mu)长成后收益按比例分(fen)成……大家逐(zhu)渐开始支撑(chi)造(zao)林。”何树臣介(jie)绍。
千松(song)坝林场逐(zhu)渐形成股份制造(zao)林模式,即农(nong)民、村(cun)集体、国有林场和(he)国有牧场出地,千松(song)坝林场通过争取项目(mu)与其合作造(zao)林,双(shuang)方(fang)实行共造(zao)、共管、共营。收益双(shuang)方(fang)按比例分(fen)配,千松(song)坝林场占(zhan)20%左(zuo)右股份,国有林场和(he)国有牧场、村(cun)集体、农(nong)民占(zhan)80%左(zuo)右股份。
通过这种模式,20多年来,千松(song)坝林场在滦河、潮河源头所在的丰宁坝上和(he)接坝地区,逐(zhu)步绿化了9个乡镇(zhen)约4000平(ping)方(fang)公里范围,共完成工程造(zao)林116.09万(wan)亩。
建立联保责(ze)任体制,水土流失得(de)到有效遏制
小坝子乡沙坨子村(cun)村(cun)民于喜家门前(qian)有两座山,过去一直是荒山,阻挡了外出通道(dao),还带来很多烦恼,“晴天飞沙走石,雨天水土流失,成了一道(dao)道(dao)水沟。”于喜说。
2013年,千松(song)坝林场开始对沙坨子村(cun)荒山荒坡植树造(zao)林,于喜和(he)妻子多了份新营生——种树。“我和(he)老(lao)伴每人每天赚150元,就在我家门前(qian)和(he)周边大山上种油松(song)、杏树,荒坡一点点变绿,收入也(ye)多了。”于喜说。
除(chu)了种树,于喜还有新任务:管护4000多亩造(zao)林地块。“林子成活后,后续管护工作交给所在地乡镇(zhen)和(he)群众,林场做好技术引导。”何树臣说。
这几年,于喜一有空便骑着摩托车,沿着山路一道(dao)梁一道(dao)梁地巡护。“看(kan)到哪里围栏坏了,就通知林场维(wei)修,遇到有人穿(chuan)过围栏放牛放羊(yang),就阻拦(lan)。”于喜说,每年防火期,他都驻守进山路上的检查站,“森林管护和(he)防火工作,每年能稳定收入1.6万(wan)元。”
林场实行护林员、林长、执法队长、分(fen)场长四级(ji)联保责(ze)任体制,严格控制项目(mu)区内开山取土取石、毁林垦荒、非法放牧等行为;建起林场、乡镇(zhen)、村(cun)、森林公安(an)四级(ji)护林防火执法联动体系,强化全(quan)员、全(quan)区域、全(quan)天候的护林、防火、执法管护机制。
如今,沙坨子村(cun)当年栽种的树苗初长成林。“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tu)。”何树臣说,林场植树造(zao)林以来,项目(mu)区沙化及水土流失面积(ji)减少近150万(wan)亩。
立足当地绿色优势,发展乡村(cun)旅游
驱车穿(chuan)越千松(song)坝国家森林公园山间(jian)小路,目(mu)之所及,云杉、白桦、落叶松(song)、山杨等林木(mu)挺拔、错落有致。
2013年开始,千松(song)坝林场在大滩镇(zhen)小北沟村(cun)荒山上植树造(zao)林,生态(tai)环境(jing)的改善,带动了旅游、餐饮、民宿等发展。
在小北沟村(cun),山坡上矗立着一家帐篷酒店。酒店房间(jian)就是一座座可移(yi)动帐篷,巧(qiao)妙融入林海(hai)、草原、湖(hu)泊的自然(ran)景致之中。
“躺在大草原的山坡上,仰望云卷云舒,眺望远处林海(hai),好不惬意。”北京游客李雪莹说。
“大家在开发过程中,没有对山坡进行大规模硬化或建设基础(chu)设施,仅铺设了一条石子路。帐篷设备可拆卸、可移(yi)动,减少对原始地貌的破坏,保持(chi)了自然(ran)景观的原汁原味。”酒店负责(ze)人周航介(jie)绍。帐篷酒店每年不仅能为村(cun)集体和(he)当地百姓带来租金收入,还带动近40人就业。
“发展乡村(cun)旅游,依托的是这里得(de)天独厚的原始次生林、人工林以及草原风光。通过合理开发与利用,大家既保护了环境(jing),又带动了地方(fang)发展。”小北沟村(cun)党支部书记于存(cun)永(yong)说,10年来,小北沟村(cun)酒店、民宿、农(nong)家乐(le)从4家发展到48家,每年接待(dai)客人超10万(wan)人次。
在项目(mu)实施过程中,千松(song)坝林场立足绿色优势,在造(zao)林项目(mu)区外适度促进森林周边旅游项目(mu)开发,发展林下经济,加强森林经营。目(mu)前(qian),林场造(zao)林项目(mu)为农(nong)民直接增收累计2.1亿元。同时,山清水秀的生态(tai)环境(jing)加快(kuai)了乡村(cun)旅游产业发展,项目(mu)区周边新建规模度假区5处,扶持(chi)旅游专业村(cun)10个。(记者(zhe) ?张腾扬)
《 人民日(ri)报 》( 2025年04月09日(ri) 14 版)
责(ze)编(bian):王瑞(rui)景、卢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