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坤叔(最后一排右一)与资助的(de)孩子们(men)合影 受访者供图 |
羊城晚报记者 谭洁文
4月16日上午(wu)11时,广东省(sheng)东莞市殡仪馆牡丹厅前人头攒动(dong)。上百名受过东莞助学老人张坤(“坤叔”)资助的(de)学子身着黑色衣服,排队向(xiang)坤叔默哀,队伍中不时传来哭泣声。细(xi)看学子队伍,有的(de)已过而立之年,与坤叔相识(shi)二十余载;有的(de)则刚大学毕业,因(yin)坤叔的(de)资助才得以迈进高(gao)等教育的(de)门槛。
今(jin)年33岁的(de)陆李金从13岁起接受坤叔的(de)资助。听闻坤叔去世,她赶忙从广西崇左市坐火车赶到(dao)东莞,在追悼(dao)会(hui)上哭得不能自已。“我相信坤叔没有离开大家(men)。”陆李金哽咽着说,“相信他会(hui)化为一束光,继续照耀着大家(men)。”
“没有坤叔,就没有我”
“每次见到(dao)坤叔,他都是笑眯眯的(de),像我的(de)父亲一样。”陆李金向(xiang)记者先容(shao)道。
陆李金于1992年出生于广西崇左市宁明县那楠乡东站(zhan)村,是家里最小的(de)小孩。幼时家中的(de)贫困深深地刻在她的(de)记忆里,“我从6岁开始就要割(ge)猪草、煮饭、喂(wei)鸡,家里下雨的(de)时候屋顶还会(hui)漏水。”她所在的(de)屯由于太(tai)偏僻,屯里的(de)小学只能请来一位老师,老师包揽小学6个年级的(de)全部学科教学。
陆李金求学之路的(de)转折点发生在她13岁那年。那时,她已经(jing)到(dao)镇上读初中。有一天的(de)课间(jian),班主任把(ba)她喊出教室,只见一位伯伯递给她一沓钱,嘱咐她要好好学习。“这就是我和坤叔的(de)第一次见面,他总是穿着那件衬衫和那条洗得发白的(de)牛仔裤,笑眯眯地和大家(men)说话。”陆李金说,虽然坤叔资助了好多小孩,但他能记住每个小孩的(de)名字,清楚每个小孩的(de)情况。
初中毕业后,陆李金得知家里无力供她读高(gao)中,哭了好多天。“家里穷(qiong)得一个月都吃(chi)不上一顿肉,我还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陆李金说。
坤叔知道情况后,表示要把(ba)陆李金带到(dao)东莞,让她入读职业高(gao)中。陆李金清晰地记得,那时坤叔到(dao)广西接她和其(qi)他几名孩子坐火车去东莞上学,当得知其(qi)中一名女(nu)孩因(yin)个人原因(yin)无法(fa)去东莞时,坤叔在火车上猛抽(chou)了好几根烟。“他的(de)眼神里满是惋惜,特别(bie)难过,就像一个父亲无法(fa)帮到(dao)自己女(nu)儿(er)一样。”陆李金说。
陆李金受坤叔资助直到(dao)大专毕业,随后回到(dao)广西工作,目前在家乡县城创办了一间(jian)舞蹈工作室。每次到(dao)东莞,陆李金都会(hui)拜访坤叔。“没有坤叔,就没有我。”陆李金说。
“给钱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九十九步”
来自湖南的(de)记者周智(zhi)颖(ying)是最早(zao)挖掘坤叔助学事迹的(de)记者之一。2005年起,他开始随坤叔赴湖南省(sheng)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资助当地的(de)贫困学子。在他看来,坤叔助学的(de)最大特点就是身体力行地给予学子们(men)精(jing)神关怀。
“给钱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九十九步。”周智(zhi)颖(ying)说,“相比物质贫困,受助孩子们(men)其(qi)实在精(jing)神上更贫困,因(yin)为大家(men)资助的(de)许多孩子的(de)家庭(ting)是不完整的(de),有的(de)甚至是孤儿(er)。”
因(yin)此,在筹集资金后,坤叔还会(hui)到(dao)每个孩子所在的(de)学校(xiao)和他们(men)沟通交流,并给他们(men)送糖果、送衣服、送文具,领着他们(men)一起吃(chi)饭,让他们(men)感受到(dao)自己有人关心。“坤叔和助学团队去凤凰见孩子们(men)之前,会(hui)包糖果包到(dao)凌晨两三点。因(yin)为坤叔要确保每份(fen)糖果是一模一样的(de),不能这份(fen)比那份(fen)多,孩子们(men)可(ke)在意了。”周智(zhi)颖(ying)说。
周智(zhi)颖(ying)还告诉记者,坤叔经(jing)常(chang)强调资助孩子时千万不能用施舍的(de)心态,“你不能用向(xiang)下的(de)眼光,你的(de)眼睛一定跟他齐平。”因(yin)此,坤叔与患有残疾的(de)孩子合影时,总是蹲下来。
对于来自湖南凤凰的(de)龙喜涛来说,他童年时期(qi)最暖和的(de)大衣就是坤叔送的(de)。“那是一件红色的(de)棉袄。每次坤叔来,就像一个远房(fang)亲戚过来一样,特别(bie)开心。”龙喜涛从小学开始接受坤叔的(de)资助,目前他已从南京理工大学硕士毕业,入职中国航天集团。
同样来自湖南凤凰的(de)吴汇荣(rong)告诉记者,坤叔来凤凰探访他们(men)时,会(hui)带着他们(men)去镇上最好的(de)饭店吃(chi)饭,“那是一家酸菜汤店,我从小去镇上都没有进去过,但坤叔带着大家(men)去了。”吴汇荣(rong)笑着说。
对于坤叔来说,助学从来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学生的(de)考试成绩从来不会(hui)影响资助。周智(zhi)颖(ying)表示,湖南湘西一所重点中学的(de)校(xiao)长曾邀请坤叔资助自己学校(xiao)成绩优异的(de)学生,“那位校(xiao)长问(wen)坤叔,如(ru)果他资助的(de)学生里有人考上名校(xiao),难道不是很有成就感的(de)事情吗?”
坤叔的(de)回答让周智(zhi)颖(ying)深受震撼。“坤叔说,他宁愿资助一个因(yin)为贫困而只能读完小学的(de)学生,也不要资助一个能考上清华北大的(de)学生,哪怕受资助的(de)孩子毕业后只是务农,至少多认识(shi)了几个数字,数牛的(de)时候数得更清晰,这就足够了。”周智(zhi)颖(ying)回忆道。
“付出本身就是最大的(de)快乐”
随着助学队伍越(yue)来越(yue)大,坤叔于2011年登记注册“千分一”公(gong)益服务中心。“千分一,是大家(men)助学团队的(de)理念,意思是每个人奉献收(shou)入的(de)千分之一帮助需要帮助的(de)人,让公(gong)益成为习惯。”坤叔曾对媒体表示。在公(gong)益服务中心成立后,坤叔资助的(de)孩子从2300多人扩大至如(ru)今(jin)的(de)9000多人,参与捐助的(de)爱心人士则达到(dao)5000人。
东莞城市学院法(fa)学院老师丛珊于2013年开始参与捐助。她坦言,当年正(zheng)是“千分一”公(gong)益服务中心的(de)一对一结对帮扶方式吸引了她。十几年来,她陆续捐助了5名孩子,时常(chang)收(shou)到(dao)孩子们(men)寄(ji)来的(de)信。
“我资助的(de)一名湘西的(de)学生在信里告诉我他会(hui)努力准备高(gao)考,这封(feng)信让我下定决心去湘西见一见他。后来,他的(de)高(gao)考成绩远超预期(qi)。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在乎他、温暖他和关注他的(de)人,我想无论(lun)他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我的(de)帮助都可(ke)能成为他生命当中的(de)一份(fen)力量(liang)。”丛珊告诉记者。
对于坤叔来说,助学的(de)根本动(dong)力是快乐。“坤叔一直强调,大家(men)资助时不要有任何的(de)期(qi)待(dai),付出本身就是最大的(de)快乐。”周智(zhi)颖(ying)告诉记者,坤叔曾说自己喜欢助学和别(bie)人喜欢打麻将是一个道理,都是因(yin)为喜欢、因(yin)为开心,所以能坚持下去。
人物概况
坤叔(张坤,1946年-2025年4月13日),广东东莞人。1989年,他开始个人捐资助学。1998年,他成立了“坤叔”助学团队。2011年10月,东莞“千分一”公(gong)益服务中心注册成立。截至2025年,共有9000多名贫困学生接受了资助,其(qi)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过1000名考上了大学。坤叔也因(yin)此被人们(men)亲切地称为“助学大王”和“助学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