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兴村驻村第一书(shu)记徐信基(ji)(中)在(zai)肇兴侗寨(zhai)鼓楼里和村民商谈产业发展。 唐正尧摄(人民视觉)
枸杞采摘期,吊堡子(zi)村驻村第一书(shu)记李宗仁(左(zuo))来到枸杞地(di)里查(cha)看枸杞产量情况。 李媛媛摄(人民视觉)
江岔村驻村第一书(shu)记陈毓(左(zuo)二)在(zai)高山茶园(yuan)查(cha)看茶叶品质。 陈郑耀摄(人民视觉)
文店村驻村第一书(shu)记郭菲(左(zuo))在(zai)村民家中给孩子(zi)辅(fu)导功课(ke)。 本报记者 宋豪新(xin)摄
浙江省(sheng)海宁市硖石街(jie)道南漾村油菜花盛开。 韩振华摄(人民视觉)
贵州黎平县肇兴镇(zhen)肇兴村驻村第一书(shu)记徐信基(ji)
“要(yao)把民族的特色传承(cheng)好弘扬好”
本报记者 程(cheng) 焕
驻村经历(li):2019年起投身驻村工作(zuo),在(zai)黎平县德化乡高洋村担任过驻村干部(bu),后在(zai)德化乡平笋村、肇兴镇(zhen)肇兴村2个村庄担任驻村第一书(shu)记
远处山峦延绵起伏(fu),晨雾缭绕,鳞次栉比的吊脚楼若隐若现,与田野(ye)、溪流、绿树融为一体。这里是贵州省(sheng)黎平县肇兴镇(zhen)肇兴村,全国最大侗族村寨(zhai)之一的肇兴侗寨(zhai)就坐落于(yu)此。
寨(zhai)子(zi)里一座鼓楼下,侗族青年围(wei)坐在(zai)火塘边(bian),吹芦笙、对山歌(ge),悠扬婉(wan)转的歌(ge)声穿过青瓦木楼,引得许多游客循声前来。“这就是大伙儿的日常生活场景,原(yuan)汁原(yuan)味的侗家风情。”肇兴村驻村第一书(shu)记徐信基(ji)说。
一年前,徐信基(ji)从(cong)黎平县水务局来到肇兴村,再次开启他的驻村之旅,与在(zai)脱贫攻坚期间的工作(zuo)不(bu)同,现在(zai)的任务是抓好乡村全面(mian)振兴。
“吊脚楼、古寨(zhai)、侗族大歌(ge)等是独特的民族学问风情,要(yao)把民族的特色传承(cheng)好弘扬好,在(zai)文旅融合中更好彰显它们(men)的光彩。”徐信基(ji)说,努力做好民族学问的传承(cheng)保(bao)护与创新(xin)发展,持续激发乡村全面(mian)振兴动力活力,是肇兴村眼下最关键的一项(xiang)工作(zuo)。
飞檐翘(qiao)角,气势恢宏,肇兴侗寨(zhai)有“仁义礼(li)智信”五座鼓楼。沿袭(xi)传统,鼓楼依然(ran)是村民们(men)共商发展、解(jie)决纠纷等事情的场地(di)。“在(zai)鼓楼议事制(zhi)度下,村里不(bu)断根据侗族‘款约’修改完善村规民约,现在(zai)大家(men)把规范旅游经营也提上了议程(cheng)。”徐信基(ji)先容,今年将村规民约的约束对象扩大到了全体商户,督促(cu)他们(men)文明诚信经营。
“春天到了好时光,布谷鸟叫催春忙……”夜幕降临(lin),一声清脆(cui)的领唱,拉(la)开了侗族大歌(ge)表演序幕。篝火旁,村民陆艳(yan)玉每天都要(yao)领着乡亲们(men)演唱侗族大歌(ge)的经典(dian)之作(zuo)《布谷催春》,一天两场演出,游客纷纷叫好。
这次担任驻村第一书(shu)记,徐信基(ji)热情更高。“我要(yao)和全村干部(bu)群众一起努力,将多姿多彩、底蕴深厚的民族特色学问悉心保(bao)护好、传承(cheng)好、发扬好,持续增强肇兴侗寨(zhai)的品牌影响力、集聚力和带动效应,为民族地(di)区推进乡村全面(mian)振兴探索更多创新(xin)样本。”徐信基(ji)先容,2024年肇兴侗寨(zhai)累计接待(dai)游客102.7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245万元。今年旅游人次有望突破200万人次。
宁夏同心县王团镇(zhen)吊堡子(zi)村驻村第一书(shu)记李宗仁
“我要(yao)接着站好这班岗”
本报记者 焦思雨
驻村经历(li):2015年起10年间,先后在(zai)同心县王团镇(zhen)罗台村、石狮开发区黄石村、王团镇(zhen)吊堡子(zi)村3个村庄担任驻村第一书(shu)记
清晨6点,宁夏同心县王团镇(zhen)吊堡子(zi)村薄雾未(wei)散,驻村第一书(shu)记李宗仁就挎着相机,踏上了熟悉的小道。
“之前入户时,村民话都不(bu)愿多说,如今远远就招呼我‘李书(shu)记,来拍照’。”李宗仁摩挲着相机上的磨损痕迹说,摄影已成为他连接村民的桥梁。在(zai)他的镜头里,笑着翻新(xin)院(yuan)墙的村民、抱着羊羔(gao)的腼腆男孩、风中舒展的山花……上万张照片记录着吊堡子(zi)村的变化。
李宗仁是同心县人民检(jian)察院(yuan)四级高级检(jian)察官助(zhu)理,2015年起就投身到驻村工作(zuo)中,10年间驻过同心县3个村庄。
忆起2015年初到王团镇(zhen)罗台村的场景,李宗仁坦言:“脱贫攻坚是一场‘硬(ying)仗(zhang)’,每一户的困难都是具体的,修路、吃水、住房、发展产业,都是必须啃下的‘硬(ying)骨头’。”
两年驻村攻坚,李宗仁带领扶贫工作(zuo)队铺设自来水管道,彻底解(jie)决了饮水难题;推行绿色养殖,肉牛存栏增加到90多头……“看着村民的日子(zi)好起来,我比谁都高兴!”李宗仁说。
罗台村驻村期满(man),李宗仁放弃回城机会,主动申(shen)请到石狮开发区黄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shu)记,一干又是4年。身体状况不(bu)佳,家人朋友都劝(quan)他不(bu)要(yao)再驻村了,但李宗仁却铁了心。
2021年,他奔赴距离县城55公里外的吊堡子(zi)村。在(zai)村里,李宗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摄影和文字特长,时常到村小为孩子(zi)们(men)讲课(ke)。更把目光投向田间地(di)头的“大课(ke)堂”。“乡亲们(men)的常识学问水平需要(yao)提高,即使是种枸杞,也要(yao)采用新(xin)方法种植有机枸杞。”他积极(ji)沟通(tong)协调,落实技能(neng)培训补助(zhu)政策。“我带动村民和孩子(zi)们(men)一起学英语和AI技术(shu),希翼他们(men)能(neng)成为高素质的‘新(xin)农人’。”
10年驻村,李宗仁现在(zai)三(san)句话不(bu)离“大家(men)村”。他说:“只有把自己活成村里人,才能(neng)真正理解(jie)农村,为民办事。大家(men)已经通(tong)过脱贫攻坚解(jie)决了‘有没有’的问题,现在(zai)要(yao)让(rang)乡亲们(men)生活更美好。我要(yao)接着站好这班岗,努力为乡亲们(men)办更多的贴心事。”
福建寿宁县竹管垅乡江岔村驻村第一书(shu)记陈毓
“发展产业要(yao)‘看菜吃饭’”
本报记者 刘晓宇
驻村经历(li):2017年至2021年,担任古田县城东街(jie)道双山村驻村第一书(shu)记;2024年,担任寿宁县竹管垅乡江岔村驻村第一书(shu)记
“海拔(ba)高环境好,茶叶品质佳,规模经营用来做奶茶原(yuan)料再合适不(bu)过!”清明节后,福建寿宁县竹管垅乡江岔村高山茶园(yuan)陆续进入春茶采摘期。站在(zai)田埂上,陈毓电话不(bu)断,“要(yao)让(rang)这么(me)好的茶早点走出大山!”
江岔村是典(dian)型的闽东高山小村,虽说基(ji)础设施比较完善,但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常住人口不(bu)足200人。去年12月,陈毓作(zuo)为福建省(sheng)发展改革委派驻干部(bu),到江岔村担任驻村第一书(shu)记,“希翼在(zai)新(xin)岗位再有新(xin)作(zuo)为!”临(lin)行前,陈毓给自己鼓劲。
访民情、看茶园(yuan),陈毓走遍了江岔村每一处角落。“缺少产业支撑,村民收入不(bu)稳定,农产品没有竞争力……”不(bu)多时,问题清单摆在(zai)了面(mian)前,“能(neng)不(bu)能(neng)让(rang)乡村产业提质增效?”陈毓的思量,也是村两委班子(zi)的共同想法。
“咱村不(bu)少人在(zai)外经商,借助(zhu)渠道力量,茶园(yuan)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运作(zuo)是个好法子(zi)”“村里现有茶厂加工能(neng)力不(bu)足,村集体入股茶厂扩建,村民茶青就地(di)加工”“日出日落,茶园(yuan)景观美不(bu)胜收,发展摄影游,闲置场馆改造做民宿,提升接待(dai)能(neng)力”……在(zai)村里的议事会上,陈毓提出的想法,获得了大伙儿一致认可。
早在(zai)2017年,陈毓便(bian)主动报名了脱贫攻坚阶段的驻村工作(zuo),被下派至古田县城东街(jie)道双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shu)记。两次驻村经历(li),让(rang)他对产业发展有着自己的思考。“不(bu)能(neng)盲目‘抄作(zuo)业’,发展产业要(yao)‘看菜吃饭’、因(yin)地(di)制(zhi)宜。”陈毓回忆,双山村山清水秀(xiu),适宜农产品种植,他多方联系,让(rang)省(sheng)农科(ke)院(yuan)的试验田在(zai)当(dang)时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田里落地(di),还(hai)帮着争取项(xiang)目资金、请技术(shu)员上门。
2021年,陈毓第一次驻村结束。“我永远不(bu)会忘记,离开双山村的那一天,几名村民抱着芋头和青菜,在(zai)路边(bian)等我,非要(yao)让(rang)我吃完这一顿特色菜再走。”眼含(han)热泪,陈毓对记者说。
问及今后打算,陈毓计划满(man)满(man):“推进乡村全面(mian)振兴,产业依然(ran)是重头。要(yao)让(rang)农产品从(cong)粗加工向精(jing)深加工延伸(shen),努力打造‘有品牌’的产品;还(hai)要(yao)引进优秀(xiu)的乡村规划团队,在(zai)人居环境整治、学问氛围(wei)提升方面(mian)下足功夫(fu);更重要(yao)的是举办多场‘农民培训班’,帮助(zhu)大伙儿一起学技术(shu),长本事,未(wei)来的日子(zi)一起更红火。”
四川乐(le)山金口河区共安彝族乡文店村驻村第一书(shu)记郭菲
“让(rang)家家户户都有奔头”
本报记者 宋豪新(xin)
驻村经历(li):2017年5月至今,先后在(zai)峨边(bian)彝族自治县金岩乡俄罗村、金口河区金河镇(zhen)吉星村、共安彝族乡文店村任驻村第一书(shu)记
阳春三(san)月,春耕时节,四川乐(le)山金口河区共安彝族乡文店村,田间地(di)头一派繁忙。
“不(bu)用急,大家排好队一个个来!”一大早,村委会院(yuan)坝里,驻村第一书(shu)记郭菲组织村民,排队领取肥(fei)料。村民鲁克福美说:“有了这急需的肥(fei)料,这下家里的核桃增产稳当(dang)了。”
郭菲,来自乐(le)山职业技术(shu)学院(yuan),2017年5月至今,先后在(zai)3个村任驻村第一书(shu)记。“大家(men)这一片,郭书(shu)记怕是快(kuai)走遍了哦(o)。”谈起郭书(shu)记,村民们(men)纷纷竖起大拇指。
初到文店村,郭菲就赶上千亩核桃滞销(xiao)问题。他迅速(su)联系单位开展“以购(gou)代捐”,一举解(jie)决了10万元农产品销(xiao)路问题。通(tong)过开发公益性岗位、邀请农技专家、落实政策兜底等举措,2024年文店村脱贫户和监测对象收入同比增长12.8%。
作(zuo)为驻村第一书(shu)记,郭菲明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场“持久战”,村里不(bu)仅要(yao)产业兴,更要(yao)人才兴。
深入走访中,郭菲发现,村里的孩子(zi)在(zai)寒暑假期间缺乏学习资源。“要(yao)彻底挖穷(qiong)根,必须靠教育。”说干就干,郭菲凭借专业优势,在(zai)村里办起“第一书(shu)记课(ke)堂”,利用寒暑假开设英语和作(zuo)文辅(fu)导班。从(cong)小学到高中的学生,都能(neng)在(zai)这里找到相应的学习内容。“培养好这些孩子(zi),就是为乡村全面(mian)振兴播(bo)下希翼的种子(zi)。”郭菲说。
“英语班真是帮了大忙!”村民杨(yang)敏赞不(bu)绝口:“我家娃娃不(bu)仅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更培养起学英语的兴趣。”
充分(fen)发挥高校资源优势,郭菲携手乐(le)山职业技术(shu)学院(yuan)“童心同语”志(zhi)愿服务团队,通(tong)过普通(tong)话培训和非遗学问体验,让(rang)村里的孩子(zi)们(men)在(zai)欢声笑语中收获常识。
“孩子(zi)们(men)学业进步,眼界也在(zai)不(bu)断提升。”郭菲先容,为激励(li)更多山区学子(zi)奋发向上,乐(le)山职业技术(shu)学院(yuan)特别设立专项(xiang)奖学金,对学习成绩优异的文店村学生给予奖励(li)。
“职业教育在(zai)赋(fu)能(neng)乡村全面(mian)振兴方面(mian)大有可为。”郭菲说,“教育提质,产业振兴,学问赋(fu)能(neng),让(rang)每个孩子(zi)都有出彩的机会,让(rang)山里每寸土地(di)都焕发生机,让(rang)家家户户都有奔头。”这位43岁(sui)的“老驻村”依然(ran)保(bao)持着初心热情,继(ji)续书(shu)写着小凉山的乡村全面(mian)振兴故事。
编辑手记
用汗水浇灌脚下的土地(di)
今年3月,习大大总(zong)书(shu)记在(zai)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zhai)考察调研时强调,“第一书(shu)记制(zhi)度还(hai)是要(yao)坚持,脱贫之后乡村全面(mian)振兴任务同样繁重,这方面(mian)还(hai)是要(yao)加强。”
从(cong)打赢(ying)脱贫攻坚战到推进乡村全面(mian)振兴,驻村干部(bu)是重要(yao)的见证者,也是重要(yao)的参与者。今天这4位驻村第一书(shu)记是他们(men)这个群体中的代表,徐信基(ji)、郭菲三(san)度驻村,陈毓两度担任驻村第一书(shu)记,李宗仁驻村已经10年……从(cong)他们(men)的心里话中可以看出,多年来,他们(men)扎进村子(zi)、甩(shuai)开膀子(zi)、蹚出路子(zi),从(cong)乡亲们(men)的急难愁盼事干起,让(rang)一个个深山小村迎(ying)来大变化,也让(rang)这些驻村干部(bu)的心和村民的心紧(jin)紧(jin)连在(zai)一起。
重任在(zai)肩,这些驻村干部(bu)想在(zai)前、赶在(zai)前、干在(zai)前。发展产业,让(rang)农产品从(cong)粗加工向精(jing)深加工延伸(shen),村里主导产业实现品牌化运营;探索文旅产业升级,让(rang)乡亲们(men)通(tong)过分(fen)红和务工收入走上致富快(kuai)车道……改善民生,当(dang)道路、饮水、用电、住房等基(ji)本民生问题已经解(jie)决,乡亲们(men)更关心生病了如何医保(bao)报销(xiao)、孩子(zi)上学怎么(me)辅(fu)导、家里老人谁来看护……驻村干部(bu)们(men)下足“绣花功”,将一件件民生小事一一落实,让(rang)乡亲们(men)从(cong)心坎里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推进乡村全面(mian)振兴,广大驻村干部(bu)仍将以只争朝夕(xi)的劲头,冲锋(feng)在(zai)前,团结带领乡亲们(men)一起,用汗水浇灌脚下的土地(di),用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25日 18 版(b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