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衡
在(zai)2025年的影视荧屏上(shang),一部名为《驻站》的电视剧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真实的情感,引发了观众对基层民警工作生活的广泛(fan)关注和深刻思考(kao)。该剧改编自第十三届(jie)金盾文学一等奖作品长篇小说《驻站》,由刘雪松(song)执导,郭(guo)京飞、陈数等实力派演员倾情演绎,讲述四等小站里的日常警事,将一个(ge)全新警种搬上(shang)荧屏,填补(bu)了创作空白。
从城市到乡村:身(shen)份转变的阵痛
常胜初到东寨时,警服上(shang)的三道杠在(zai)阳光(guang)下折射出(chu)刺(ci)眼(yan)的光(guang)晕。这个(ge)曾(ceng)在(zai)大(da)城市派出(chu)所屡破要案的“常胜将军”,在(zai)泥墙斑驳的站台上(shang)遭遇了职业生涯(ya)最荒(huang)诞的困境(jing):处理村民偷煤(mei)的警情演变成调解家庭纠纷,追(zhui)查货(huo)盗线索要兼顾帮孤寡(gua)老人收玉米。镜头里他蹲(dun)在(zai)铁轨(gui)边啃冷(leng)馒头时,制服后(hou)背上(shang)渗(shen)出(chu)的盐渍,远比任何台词更能诉说基层民警的生存(cun)真相。
导演用极具生活质感的细节堆砌出(chu)城乡警务的鸿沟。当常胜的警务通(tong)在(zai)山区失去信号,当他不得(de)不记住全村23户留守老人的常用药(yao)清单,现代警务体系的标准操作流程在(zai)这里彻底失效(xiao)。
最戏剧性的对比出(chu)现在(zai)常胜用警车运送(song)难产孕妇的场景:闪烁(shuo)的警灯不再是威严的执法符号,而是延续生命的希(xi)望之光(guang)。这种身(shen)份撕裂带来的痛感,在(zai)郭(guo)京飞时而紧(jin)绷时而松(song)弛的表演中化作极具张力的艺术表达。
在(zai)侦破老孙死亡真相的过程中,常胜逐(zhu)渐理解了这个(ge)偏远小站的生存(cun)法则。当他发现老孙的执勤日志里详细记录着每个(ge)村民的家长里短,当他目睹老警员用二十年时光(guang)将执法记录写(xie)成了民生档案,那些曾(ceng)被视为“不专业”的警务方式,显露出(chu)基层治理最本真的样态。
执法之外的温度:基层民警的双(shuang)重使命
东寨车站的警务室墙上(shang),“警民一家亲”的锦(jin)旗旁挂着扶贫(pin)进度表,这个(ge)充满违和感的画面,恰是当代中国基层民警的生存(cun)隐喻(yu)。常胜在(zai)追(zhui)查货(huo)盗团伙时,发现主犯竟是因贫(pin)失学的少年;调解土地(di)纠纷时,要兼顾普法教育(yu)和产业帮扶。当执法者不得(de)不扮演扶贫(pin)干部的角色,警徽承载的重量早已超出(chu)法律赋予的范畴。
剧中最具震撼力的场景,是常胜在(zai)暴雨夜组织村民抢(qiang)修被冲毁的铁路护坡。泥浆裹身(shen)的警察、挥舞铁锹的村民、在(zai)风雨中飘摇(yao)的马灯,构成了一幅超越警民界限的生命图景。这个(ge)本该由铁路工务段负责的抢(qiang)险现场,却因为“老孙当年带大家干过”的朴素信任,让执法者成为了凝聚人心的精神坐标。
在(zai)处理留守少年盗窃(qie)案时,常胜在(zai)治安处罚决定书背面写(xie)下的助学计划(hua),让法律文书变成了改变命运的承诺。这种在(zai)法理与人情间的精准平衡,折射出(chu)基层民警特有的生存(cun)智慧(hui)。当少年考(kao)上(shang)职校后(hou)送(song)来的录取通(tong)知书复印件(jian)被钉在(zai)结案卷宗里,大家看(kan)到的不是执法程序的瑕疵,而是法治精神最温暖的落地(di)方式。
真相的重量:职业信仰的淬炼
老孙的死亡像根刺(ci)扎在(zai)剧情的肌理中。常胜在(zai)整理遗(yi)物时发现的降压药(yao)瓶,与尸检报告中的蛛丝马迹,逐(zhu)渐拼凑出(chu)令人窒(zhi)息的真相。这个(ge)看(kan)似普通(tong)的执勤岗位,早已被各(ge)方势力织成危险的网。当常胜佯装懈怠(dai)引蛇出(chu)洞时,镜头扫过他半夜摩挲老孙遗(yi)照的颤(chan)抖手指,暴露出(chu)平静表面下的惊涛(tao)骇浪(lang)。
在(zai)追(zhui)凶过程中,常胜不得(de)不面对更残酷的抉择:是坚持程序正义可能错失良机,还是冒险取证却违背职业准则?郭(guo)京飞用充血的眼(yan)球和沙哑的声(sheng)线,演绎出(chu)灵魂深处的撕扯。当他最终用行车记录仪拍下关键证据时,沾满油污的警服与挺拔的敬礼形(xing)成强烈(lie)反(fan)差(cha),完成了一个(ge)基层民警的精神涅(nie)槃。
真相大(da)白时刻的冷(leng)处理令人震撼:没有慷慨激昂(ang)的宣言(yan),只有常胜默(mo)默(mo)将老孙的警号铭牌擦拭干净。这个(ge)克制的镜头语言(yan)暗示着,在(zai)漫(man)长的基层警务生涯(ya)中,告慰亡者最好的方式不是沉湎伤(shang)痛,而是继续守望这片土地(di)。
在(zai)高铁时代的风驰电掣中,《驻站》选(xuan)择将镜头对准生锈的铁轨(gui)和蹒跚的绿皮车。常胜的故事告诉大家:基层民警的日常,就是在(zai)这看(kan)似停(ting)滞的时空里,用脚步丈量每寸铁轨(gui)的安全,用耐心焐(wu)热每颗迷茫的心灵。
当王东雨选(xuan)择留在(zai)乡村时,常胜在(zai)站台上(shang)目送(song)列(lie)车远去的剪影,恰是这个(ge)时代基层治理者的精神雕像——他们或许追(zhui)不上(shang)光(guang)鲜的时代列(lie)车,却永远守护着列(lie)车驶向的远方。那些沾满泥土的警服褶皱里,藏着中国社会最真实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