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zhi)一,江苏坐拥22项“十大(da)考古新发现”、13处(chu)国家大(da)遗址,始终将大(da)遗址保护视为传承文明基因、塑造学问自信的核心工程,让每一处(chu)遗迹都成为“何以中国”的生动注脚。
今年3月初,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实施,明确提出土地出让或划拨考古前置、“加强文物价值阐(chan)释与传播”等要求,如何守护文明根脉、让学问遗产在新时(shi)代焕发生机?“十四五”以来,江苏通过考古前置累(lei)计原(yuan)址保护文物点200多处(chu),推动1处(chu)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更以数(shu)字化技术为遗址构建“数(shu)字生命”,让历史学问遗迹在现代社会“苏醒”。这些(xie)探索不仅呼应了文物保护法的立法精神,更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jing)验。
“考古前置”筑牢遗址保护防线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规定,在可能存在地下文物的区域,县(xian)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进行土地出让或者(zhe)划拨前,应当由省、自治(zhi)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可能存在地下文物的区域,由省、自治(zhi)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及时(shi)划定并动态调整。
在江苏,“考古前置”的做法已实施多年。所谓“考古前置”,就是将考古调查勘探的工作,前置到土地供应前,建设用地从“先出让,后考古”变为“先考古,后出让”。一批重要的考古遗址因此得以保全,并在之(zhi)后的城市建设中发挥(hui)出“长尾效应”,“考古之(zhi)慢”与“建设之(zhi)快”在观念的改变中得以辩证地看(kan)待。
2023年12月,遵循“先考古,后出让”制度,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对相(xiang)城区元和街道(dao)一处(chu)待出让地块进行考古勘探与发掘,揭示(shi)出一处(chu)宋元至明清(qing)时(shi)期制陶窑业(ye)遗存——陆慕宋泾(jing)桥南遗址。据悉,从2016年以来的历次考古,已经(jing)逐步“拼接”出元和塘两侧一座大(da)型窑业(ye)遗存——元和塘古窑群遗址,此次发现的陆慕宋泾(jing)桥南遗址正是属于元和塘古窑址群的一部分。元和塘古窑群遗址是从宋代开始一直使用到清(qing)代的地方官窑,也是目前苏州发现的分布范围最广、延续时(shi)间最长、数(shu)量最多、等级最高的窑业(ye)遗存。苏州市学问广电和旅游局考古管理处(chu)处(chu)长丁长伟告诉记者(zhe),元和塘古窑考古遗址公园已经(jing)成为第一批江苏省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项目,规划建设的元和塘古窑考古遗址公园将通过构建全面的遗址价值体系,总结提炼出元和塘古窑遗址的核心价值。“可以预期,这一考古遗址公园的建成,无(wu)疑将促进地方人文经(jing)济的进一步双向奔赴。”丁长伟说。
清(qing)明节假(jia)期,位于淮安市淮安区的淮安大(da)运河(he)板(ban)闸遗址公园游人如织,人头(tou)攒动。作为全国唯一一处(chu)木板(ban)衬底且保存完好的水闸遗址,板(ban)闸遗址贯穿了明清(qing)两代,见证了大(da)运河(he)的风雨沧桑。板(ban)闸遗址的发现可追溯(su)到11年前,工人在施工中无(wu)意发现了地下的条石,很快,施工现场变考古现场、城市建设让步于文物保护。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赵李博介(jie)绍,在开发建设中发现文物,随即调整方案,实施遗址原(yuan)地保护,在淮安已经(jing)成为一种共识。从2014年开始,考古工编辑(zhe)对板(ban)闸遗址进行了3次考古发掘,发现明代水闸、古河(he)道(dao)、河(he)岸、河(he)堤、钞关(guan)码头(tou)、建筑基址和沉船等遗存,出土不同时(shi)期的瓷(ci)器、铁器、铜钱、石构件等各种文物3000余件,以日常生活用具及运河(he)生产工具为主。
考古发掘结束(shu)后,淮安市文物部门对板(ban)闸遗址实施露天带水保护,其余部分进行原(yuan)址回填保护并地面进行复原(yuan)展(zhan)示(shi)。2023年10月,板(ban)闸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很快化身为大(da)运河(he)边(bian)新的文旅网红打卡地。
南京(jing)大(da)学(xue)学问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贺云翱早在2018年就提出“考古前置”在全国推行的提案。他告诉记者(zhe),“考古前置制度,江苏在全国先试先行,成绩突(tu)出,是对‘在保护中发展(zhan),在发展(zhan)中保护’理念的宝贵探索和有效践行。”
记者(zhe)从省学问和旅游厅获悉,2020年以来,全省基本建设工程考古中新发现地下文物点900多处(chu),共组织基本建设工程考古发掘700多项(次),发掘面积80余万平方米,共出土文物标本170000件(套),对200多处(chu)文物点实施了原(yuan)址保护或异地保护。
科技赋能,让大(da)遗址保护更有“数(shu)”
数(shu)字技术正重塑大(da)遗址保护范式,通过高精度数(shu)据采集技术实现遗址本体毫(hao)米级数(shu)字存档,建立可永(yong)久追溯(su)的数(shu)字基因库,推动学问遗产在数(shu)字维度实现永(yong)续传承。同时(shi),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也在不同专项条款中,强调以数(shu)字化手段破解“保护与利用”矛盾,推动文物从“实体守护”向“数(shu)字永(yong)生”升级,为世界学问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方案。
徐州土山汉墓(二号(hao)墓)保存较好,是我国东汉诸侯王陵(ling)墓考古的重大(da)发现,入选2020年全国十大(da)考古新发现。发掘工作最大(da)的特点之(zhi)一就是多学(xue)科合作和数(shu)字化技术应用,为了最大(da)限度地获取考古信息,考古团队与国内多家高校(xiao)、科研院(yuan)所合作,针对土遗址、砖石质文物、漆木器、动植(zhi)物、丝织品(pin)、金属器等开展(zhan)科技检测和保护工作。发掘过程中注重运用数(shu)字化手段,在整个墓室上方安装延时(shi)摄影装备(bei),全程记录墓葬(zang)发掘过程,在关(guan)键节点对重要遗迹进行三维数(shu)字化扫描,为遗址保护与学(xue)术研究提供了关(guan)键支撑。
2014年墓室发掘阶段,项目组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墓葬(zang)本体及周(zhou)边(bian)环境进行毫(hao)米级扫描,针对墓室券顶(ding)、黄肠石墙(qiang)等脆弱结构,同步开展(zhan)多光谱成像(xiang)与地质雷达探测,精准识别砌筑工艺与病害特征,全面准确复原(yuan)了陵(ling)墓的营建过程、建筑结构、建造方法等。2024年以来,针对土山汉墓出土的三具漆木棺,由于漆木棺材质原(yuan)因,起(qi)翘、脱落、破碎程度严(yan)重,稳(wen)定性极差,修复团队在实施保护加固的同时(shi),拟开展(zhan)数(shu)字化保护工作,通过高精度激光扫描设备(bei),进行数(shu)字化拼接虚拟复原(yuan)漆木棺形制,为将来土山汉墓遗址博物馆的多元化、数(shu)字化展(zhan)示(shi)提供基础。
徐州博物馆原(yuan)馆长、土山汉墓发掘负责人李银德告诉记者(zhe),数(shu)字化模型不仅揭示(shi)了墓葬(zang)营建细(xi)节,该模型还集成至徐州博物馆“智慧展(zhan)厅”,观众(zhong)可通过VR设备(bei)沉浸式探索墓室结构,虚拟复原(yuan)出土玉衣穿戴(dai)过程。
作为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单位,南京(jing)城墙(qiang)保护管理中心通过数(shu)字技术帮助南京(jing)城墙(qiang)实现全生命周(zhou)期的精细(xi)化管理。
在中华门城墙(qiang)下,一尺长的裂(lie)缝(feng)仪,实时(shi)监测城墙(qiang)裂(lie)隙变化,数(shu)据通过5G网络自动传输到监测预警平台上。25.1公里长的城墙(qiang),全线安装263套自动化监测设备(bei),不间断监测1575个点位,对城墙(qiang)本体位移(yi)、膨胀、沉降、裂(lie)缝(feng)等方面数(shu)据进行及时(shi)采集并分析(xi)。
南京(jing)城墙(qiang)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马麟(lin)介(jie)绍,2022年南京(jing)城墙(qiang)搭建完成“南京(jing)城墙(qiang)一张图”文物资源管理平台,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倾斜(xie)摄影等数(shu)字技术,对城墙(qiang)本体与周(zhou)边(bian)环境进行测绘(hui)、扫描、建档、建库,实现全维度文物数(shu)据信息采集。南京(jing)城墙(qiang)的矢量底图、遥感影像(xiang)、360度全景数(shu)据,以及南京(jing)城墙(qiang)分段示(shi)意图、历代城门汇总图层等数(shu)据,在该平台上一目了然,为国内外同类型学问遗产地提供文物精细(xi)化管理的模板(ban)。
考古遗址公园,让遗址走近你我
“加强文物价值阐(chan)释与传播”,这不仅是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的明确要求,也是我省近年来,在“考古+”视野下,探索考古遗址活化利用发展(zhan)路径、促进文物保护和文旅发展(zhan)共生共荣的宗旨。随着(zhe)一个个考古遗址公园的建成开放,学问遗产正以前所未有的生命力(li)融(rong)入现代生活。
在苏州工业(ye)园区阳澄(cheng)湖南岸,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以江南史前学问脉络为线索,构建了一部“活态史书”。作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也是首批江苏省省级考古遗址公园之(zhi)一,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于2022年6月建成并面向社会开放。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通过复原(yuan)马家浜(bang)等各学问时(shi)期的稻田场景,用稻草扎制“古农人”雕塑,让游客直观感受新石器时(shi)代的农耕图景。
凭借独特的学问体验,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不仅是考古成果的展(zhan)示(shi)地,更成为公众(zhong)触摸江南学问源头(tou)的“行走课堂”。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联合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苏州吴(wu)学问博物馆等策(ce)划草鞋山考古研学(xue)系列活动,带领青少年及考古学问爱好者(zhe)看(kan)遗址、观文物、修陶器,揭开考古的神秘面纱,让历史学问“活起(qi)来”。2024年,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创(chuang)新推出“AR数(shu)字游园”项目,游客佩戴(dai)眼镜即可“穿越”至史前,目睹先民建造房(fang)屋(wu)、制陶制玉的故事场景,实现科技与学问的深度交融(rong)。
苏州工业(ye)园区公共学问中心主任戚瑶亮告诉记者(zhe),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围绕打造“四时(shi)有景、内容(rong)丰富(fu)、兼具传统与当代”的新型空间,策(ce)划举办春日游园会、夏季音乐会、丰收嘉年华、大(da)地艺术季、中小学(xue)生创(chuang)意作品(pin)征集、草鞋山学问大(da)讲堂、公众(zhong)考古等一系列学问活动、社区活动和教育活动,线上开设《文物会说话》《寻迹草鞋山》《考古进行时(shi)》《器说文明》等品(pin)牌(pai)专栏,累(lei)计吸引线上线下约200万人次参与,逐步成为探源江南学问的首选地,展(zhan)示(shi)文旅融(rong)合的“新名片”。
面对吴(wu)越学问遗存的保护与当代发展(zhan)命题,无(wu)锡市以系统性思维重构大(da)遗址保护范式。在《鸿山墓群保护总体规划》框架下,通过空间治(zhi)理创(chuang)新与学问基因解码,探索无(wu)锡鸿山遗址保护与发展(zhan)的创(chuang)新路径,破解学问遗址“静态封存”困局,实现考古遗址从历史标本向生活场景的创(chuang)造性转化。
无(wu)锡市鸿山遗址博物馆副研究员刘嫣歆(xin)告诉记者(zhe),针对56万平方米土墩墓群,博物馆采用“微扰动、深阐(chan)释”保护策(ce)略,融(rong)合保护与发展(zhan):九曲河(he)片区以“原(yuan)状保护+生态融(rong)合”为原(yuan)则,设计乡野步道(dao)与水网游线,将56万平方米的土墩墓群转化为露天考古课堂;长三角数(shu)字游民社区盘活25栋闲置农房(fang),吸引远程办公群体入驻,使考古遗址区从“学问孤岛”升级为“创(chuang)新社区”。这种“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传承”的模式,让学问遗产真正融(rong)入现代生活。通过这些(xie)创(chuang)新的场景设计,鸿山不仅保护了遗址,也为公众(zhong)提供了全新的学问体验空间。
贺云翱教授(shou)认为,学问遗产保护不应是孤立的守护行为,而需构筑立体保护与利用体系。南京(jing)明东陵(ling)考古遗址公园、如东国清(qing)寺考古遗址公园、扬州城考古遗址公园、六朝石头(tou)城考古遗迹展(zhan)示(shi)馆……上世纪(ji)90年代以来,贺云翱教授(shou)在省内主持了多次重要考古发掘,亲(qin)眼见证了多个重要的考古遗址华丽转变为考古遗址公园。
“目前,国内考古遗址公园主要采取回填保护和覆(fu)棚保护两种方式,辅以场馆展(zhan)示(shi)、标识展(zhan)示(shi)、数(shu)字化展(zhan)示(shi)、主题景观展(zhan)示(shi)等多元展(zhan)示(shi)方式,学问遗产得以‘开口说话’,考古遗址的内涵和价值持续得到挖掘和阐(chan)释。这种将考古成果转化为公共学问及文旅融(rong)合产品(pin)的创(chuang)新路径,为新时(shi)代学问遗产价值释放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贺云翱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zhe) 徐宁 于锋(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