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渭(wei)北旱腰带,彬(bin)州浩德农(nong)业有限企业总经理(li)肖宗贵(gui)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种植苹(ping)果。从最开始用自家的土地种植三(san)五亩,再到2023年他流转200余(yu)户村民的土地开始规模化种植,今年58岁的他有着近四十年的苹(ping)果种植经验。
在当地,农(nong)民们根据节气的变化来安排播种、施肥、收割等农(nong)事活动。近年来农(nong)民们发现引导农(nong)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出现“时差”。“比如白露时节开始种冬小麦,近些年秋分就开始种;春玉米一般清明时节后种植,今年清明一直干旱,春玉米种了不到一半。”陕西(xi)咸阳彬(bin)州市农(nong)技中心技术人员张(zhang)涛告(gao)诉澎(peng)湃资讯。
“今年前段时间升温是特别快的,与(yu)往年相比,今年的梨花、苹(ping)果花开得早,比往年大(da)概能早一个(ge)礼拜。开花早并不一定是好事,春季气温波动性很大(da),遇到了前两天的极端天气,就会产(chan)生冻(dong)害。”肖宗贵(gui)说,果农(nong)们会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提(ti)前采取防霜冻(dong)措施,但实(shi)际效果甚微。
四月上旬,一场被官(guan)方称之为(wei)“历史罕见(jian)”的持续性大(da)风侵袭了我国(guo)北方大(da)部分地区,与(yu)大(da)风同时抵达的还(hai)有气温骤降(jiang)。由(you)于此前气温明显上升,梨树(shu)已提(ti)前开花,这次极端降(jiang)温给梨树(shu)带来了不小的冻(dong)害。肖宗贵(gui)看到周围许多梨树(shu)的花芯变黑了,“这说明冻(dong)坏了,冻(dong)坏的花不能授粉,梨的产(chan)量肯定会降(jiang)低甚至有局部区域几乎没有产(chan)量了”。
肖宗贵(gui)在果园(yuan)里(li)查看果树(shu)开花情况。受访者供图
苹(ping)果的花期通常比梨要晚一些,但今年开花的时间也提(ti)前了近一周。肖宗贵(gui)提(ti)前给自家的果园(yuan)灌了水,苹(ping)果受这次寒(han)潮影响不大(da),但他仍然担心:“气候越来越难以捉摸。”
村民们对自然现象有着敏(min)锐洞察
对于四月初的“历史罕见(jian)”大(da)风,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说明说,此前华北地区气温明显上升,而此次冷空气势力较强,冷暖气团(tuan)交接的锋(feng)面气压梯度大(da),形成地面的强风。风力最大(da)的时段往往发生在白天特别是午后,因(yin)为(wei)这一时段热力条件较好,空气上下层交换较剧烈,会将高空大(da)风的动量下传到地面,进一步加强风力。
传统小农(nong)户面对这种极端天气几乎是没有抵御手段的。咸阳彬(bin)州市一位刘姓(xing)村民说,他们家的梨花大(da)概有三(san)分之一出现了黑芯,“减产(chan)是必然的”。
张(zhang)涛说:“以前农(nong)业上讲究疏花疏果,现在农(nong)民很少(shao)这么做,因(yin)为(wei)低温冻(dong)害自然会冻(dong)死一些。”
2023年肖宗贵(gui)流转了200余(yu)户村民的土地开始规模化苹(ping)果种植。
渭(wei)北旱腰带是苹(ping)果的优质产(chan)区,据陕西(xi)省统计年鉴数据,苹(ping)果产(chan)量自1978年的9.92万吨增加至2022年的1302.71万吨。气候变化使这里(li)的苹(ping)果种植风险加大(da)。
中国(guo)气象局气候中心正(zheng)研级高级工程师任玉玉先容,1995年以后,苹(ping)果生育期高温热害发生频次有明显的上升。1971-1994年,彬(bin)州市发生各等级高温天数平均为(wei)3.3天/年,1995-2023年的均值为(wei)7.2天/年。其中高温事件在1995年前每(mei)年大(da)多不超过(guo)5天,近30年则(ze)多次突破10天/年,1997年有20天达到高温事件等级要求;高温热害等级的事件在1995年前仅发生1天/年,近30年中有8天/年;严重高温热害事件在2017年发生一次。
村民们凭借个(ge)人长期积累的经验,对季节更迭、气温升降(jiang)、降(jiang)水多寡等自然现象有着敏(min)锐洞察,肖宗贵(gui)明显感觉到,“近几年苹(ping)果树(shu)的花期相比90年代能早个(ge)一礼拜的时间”。
他也提(ti)到高温热浪(lang)对农(nong)业的影响,比如六七月份是玉米盛(sheng)花期,此时的温度一般在25-30度之间,但是近几年盛(sheng)花期高温达到35-38度,花粉晒(shai)死了,玉米棒出现了空心不结籽,大(da)豆在花期晒(shai)死了也会出现空心,“农(nong)户往往会以为(wei)是种子的问题”。
张(zhang)涛说,近年来“西(xi)北暖湿化”趋势显著,当地降(jiang)水总体上的确是增加了,但降(jiang)水不均,跟农(nong)时不符合,比如正(zheng)好要收麦子了却一直下雨。
合作(zuo)社果园(yuan)管理(li)员宗胜贤也说:“近几年气候一直不太稳定,虽然这么多年大家一直在观测分析(xi),但气候的变化规律(lu)仍然难以捉摸。农(nong)业生产(chan)的收成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一年收成良(liang)好,次年却可(ke)能不尽如人意。温度、降(jiang)水以及各类气象灾害的环境因(yin)素,好像都在周期性变化,但这种周期却难以精准预测与(yu)把(ba)握,这给大家的农(nong)业生产(chan)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与(yu)挑战(zhan)。”
短期灾害冲击产(chan)生多方面长期影响
短期灾害冲击往往会产(chan)生多方面的长期影响。果农(nong)刘庆民说,霜冻(dong)作(zuo)用时间相对较短,对当季苹(ping)果的损(sun)害立(li)竿见(jian)影,会直接冻(dong)伤果实(shi),影响产(chan)量。冰雹影响则(ze)更为(wei)深远,不仅会砸坏正(zheng)在生长的苹(ping)果,导致苹(ping)果外观受损(sun)、品(pin)质下降(jiang),卖不出好价钱,甚至还(hai)会对果树(shu)的枝干、树(shu)叶造(zao)成损(sun)伤,影响来年果树(shu)的生长与(yu)挂果,让果农(nong)在后续较长时间内持续承受损(sun)失。
丰收生态果业合作(zuo)社负责人宗庆宝提(ti)到,“近些年开春气温低,倒春寒(han)比较严重,已经连续两年发生霜冻(dong)。2023年果树(shu)黑星病导致瑞雪和富士这两个(ge)品(pin)种品(pin)质下降(jiang),富士的单(dan)价从4元降(jiang)至2.4元。另外,大(da)风影响比较大(da),去年大(da)风损(sun)伤了4000-5000斤的苹(ping)果,大(da)概两万元。”
肖宗贵(gui)说,近几年3至4月气候总体较为(wei)湿润(run),但是时不时地有虫灾、旱灾;除此以外,降(jiang)水分布有些失衡,每(mei)年在作(zuo)物不需要大(da)量水分时,降(jiang)雨频繁且雨量充(chong)沛;而在急(ji)需水分的时候,却又干旱少(shao)雨。近年来,冰雹灾害虽有所减少(shao),但大(da)暴雨发生得越来越多。冰雹冲击力巨大(da),会对果实(shi)类作(zuo)物造(zao)成严重损(sun)毁,危害很大(da)。
在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时,肖宗贵(gui)这类规模化经营者在资金和技术上更具优势,他们通过(guo)水肥一体化管理(li),以及使用无人机(ji)等设施应对不利影响。他还(hai)购(gou)置了35台防霜机(ji)投(tou)入100多万,但这么大(da)的投(tou)资对大(da)多数农(nong)户而言是难以实(shi)现的。
宗胜贤说,“大家合作(zuo)社为(wei)了有效降(jiang)低灾害风险,前期已经投(tou)入了巨额(e)成本,如防雹网建设等防护设施的构建与(yu)完善。虽然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有助(zhu)于减轻(qing)灾害危害,但从长远发展(zhan)的维度来看,灾害所带来的长期负面影响依然显著存在,对合作(zuo)社的持续稳定运(yun)营构成了严峻挑战(zhan)。”
向(xiang)“气候韧性建设”转型
天气预报、广播等新媒体是果农(nong)获取气象信息的重要来源,气象站会及时推(tui)送各类气象信息,村民们据此提(ti)前知(zhi)晓短期天气变化,以便做好相应的防范与(yu)应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jiang)低气象灾害对农(nong)业生产(chan)及日常生活的不利影响。
对于传统小农(nong)户,部分人通过(guo)生计转型在适应气候变化。在陕西(xi)咸阳西(xi)北部,面对近年来越来越不稳定的气候条件,一些农(nong)户通过(guo)增加施肥以及贷款等措施应对气候灾害,若遇上收成欠佳(jia)的年景,辛苦一年的收入往往难以抵消(xiao)投(tou)入的成本,部分苹(ping)果种植农(nong)户基于成本收益的权衡之后开始增加玉米种植面积,转向(xiang)多样化种植。
“传统小农(nong)户在坚守土地‘道义经济(ji)’的同时,通过(guo)生计转型积极适应气候变化。但尽管如此,受限于资源可(ke)获得性和技术能力,这些策略往往难以形成稳定的气候适应体系。”陕西(xi)师范大(da)学国(guo)际商学院副教授刘杰说。
刘杰认为(wei),气候变化背景下节气时间偏移、物候期变化、极端天气增加扰乱节气规律(lu)等问题不断凸(tu)显。学界需要加强西(xi)北黄土高原、长江(jiang)经济(ji)带、华北平原等重点农(nong)业生产(chan)敏(min)感地区的区域气候变化与(yu)极端天气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xi),模拟未来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与(yu)强度,联合气象学、农(nong)学、生态学研究团(tuan)队(dui),分析(xi)气候变化对不同农(nong)业产(chan)业、作(zuo)物物候以及病虫害传播的影响链,为(wei)长期气候适应策略的制定提(ti)供科学支撑。
刘杰还(hai)建议,农(nong)村基层应对气候变化理(li)念应进一步从“防灾减灾”向(xiang)“气候韧性建设”转型,充(chong)分考(kao)虑农(nong)户所处的自然地理(li)和社会经济(ji)环境、气候变化趋势、主要作(zuo)物类型和属性、掌握的生产(chan)资源和生产(chan)经营模式等,提(ti)供差异化的适应措施建议,采取基础设施建设与(yu)修复、高标准农(nong)田(tian)建设等前瞻性适应规划,综合提(ti)升气候适应能力。
(本文刘庆民、宗胜贤、宗庆宝 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