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北宋(song)时期 ·淮南东路 ·江南东路》 |
□ 刘成国
《泊船瓜洲》是(shi)王安石的(de)七绝名篇,脍炙人口,并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不(bu)过,关于此(ci)诗的(de)文本,其实(shi)一直存在疑问。王氏文集的(de)各个版本,收(shou)录此(ci)诗,均作: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自绿江南岸(an),
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文集》卷(juan)二十九,中华(hua)书局2022年版,第483页)
只有南宋(song)洪迈《容斋(zhai)随笔·续笔》卷(juan)八所载,文本略为不(bu)同(tong):
王荆公绝句云(yun):“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an),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yun)“又到江南岸(an)”,圈去“到”字,注曰(yue)“不(bu)好”,改(gai)为“过”,复圈去,而改(gai)为“入”,旋(xuan)改(gai)为“满”,凡如(ru)是(shi)十许字,始定为“绿”。(中华(hua)书局2005年版,第320页)
据洪迈所言(yan),“春风自绿江南岸(an)”,作“春风又绿江南岸(an)”。如(ru)今,这(zhe)已成为《泊船瓜洲》的(de)通行版本,并被树为诗歌(ge)炼(lian)字的(de)典范。之前,吴小如(ru)、赵齐平、陶文鹏等(deng)学者均曾指出(chu),根据王安石文集诸版本,“又绿”应为“自绿”,“自绿”的(de)艺术表现力并不(bu)逊于“又绿”。(《读书丛(cong)札》,北京大学出(chu)版社1987年版,第240-242页;《宋(song)诗臆说》,北京大学出(chu)版社1993年版,第125-139页;《文史常识》2012年第7期《春风自绿江南岸(an)—王安石〈泊船瓜洲〉赏析》)然而,“又绿”亦有诗歌(ge)草稿为据,仅凭(ping)版本,难成定谳。
进一步辨析、澄清诗歌(ge)的(de)异文,不(bu)妨(fang)从此(ci)诗的(de)作年及背(bei)景入手。对此(ci),学界(jie)素有两说,争执不(bu)下。或(huo)认(ren)为,此(ci)诗作于神宗熙宁元年(1068),当(dang)时王安石自江宁被召(zhao)还京城,任翰林学士,泊舟瓜洲。(李德身《读〈泊船瓜洲〉的(de)作年、主题和艺术价值(zhi)》,《文学遗产》1991年第3期;赵齐平:《宋(song)诗臆说》第126页)或(huo)认(ren)为,此(ci)诗作于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复相时。《宋(song)诗鉴赏辞典》评析道:“这(zhe)首诗作于熙宁八年二月,……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de)相位。……诗人感到欣(xin)喜。他希翼(wang)凭(ping)借这(zhe)股温暖的(de)春风驱散政治上(shang)的(de)寒流,开创变法的(de)新局面。”(上(shang)海辞书出(chu)版社1987年版,第207-208页)
后者的(de)论证,主要根据王安石复相的(de)时间及行程:
王安石第二次赴京拜(bai)相,恰是(shi)在早春二月。南宋(song)著(zhu)名史家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juan)二百六十载:“熙宁八年二月癸酉,观文殿(dian)大学士、吏部尚书、知江宁府王安石依前官平章事(shi)、昭文馆大学士。(略)翌(yi)日,上(shang)遣勾当(dang)御药院刘有方赉诏往江宁召(zhao)安石,安石不(bu)辞,倍道赴阙。”熙宁八年二月癸酉是(shi)二月十一日,使者至,则王安石马上从江宁出(chu)发,倍道赴京,其时定在月中。瓜洲在江宁下游,顺水行船自然不(bu)费时日。所以(yi)船经瓜洲夜泊时,即使是(shi)刚刚过十五、六夜,也是(shi)明月之夜。既然明月当(dang)空,诗人抒“何时照我还”之情自然而然。(朱(zhu)明伦:《王安石〈泊船瓜洲〉考(kao)辨二则》,《辽宁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
以(yi)上(shang)看似合理,实(shi)则颇有漏洞。熙宁七年(1074)四(si)月十九日,王安石罢相知江宁府(《续资治通鉴长编》卷(juan)二百五十二,中华(hua)书局2004年版,第6168页),翌(yi)年二月十一日复相。(《续资治通鉴长编》卷(juan)二百六十,第6336页)十二日,“上(shang)遣勾当(dang)御药院刘有方赉诏往江宁召(zhao)安石,安石不(bu)辞,倍道赴阙”。(《续资治通鉴长编》卷(juan)二百六十,第6336页)那么(me),王安石具体哪天,自江宁启程赴京呢?上(shang)述(shu)所谓“使者至则王安石马上从江宁出(chu)发,倍道赴京,其时定在月中”,仅是(shi)揣测之辞,并不(bu)正确(que)。因(yin)为神宗派遣的(de)使者,赉诏赶往江宁,路程遥远,需要一定的(de)时间,至少十天(详下)。“定在月中”,决(jue)无可能。幸好,《景定建(jian)康志》卷(juan)十二有明确(que)记载:“八年三月一日赴阙。”(《宋(song)元方志丛(cong)刊(kan)》,中华(hua)书局1990年版,第1486页)即王安石于熙宁八年(1075)三月一日,自江宁启程赴京。而瓜洲位于扬州南,长江北,大运河入长江口处,距离江宁极近。按照通常的(de)水路行程推(tui)算(suan),王安石泊船瓜洲的(de)具体时间,大概在三月三日,(如(ru)孝宗乾道六年1170,陆游于七月一日黎(li)明自瓜洲挂帆,晚至真(zhen)州,滞留两天后,四(si)日挂帆,晚泊金(jin)陵外三十里的(de)竹篠(xiao)港。《全宋(song)笔记》第五四(si)册《入蜀记》卷(juan)二,大象出(chu)版社2019年版,第14-16页)何来“明月当(dang)空”,“自然而然”抒发“何日照我还”之情呢?故熙宁八年(1075)之说恐误,《泊船瓜洲》当(dang)作于神宗熙宁元年(1068)。
英宗治平四(si)年(1067)九月,王安石在知江宁府任上(shang),被任命(ming)为翰林学士。(《宋(song)史》卷(juan)十四(si)《神宗本纪一》,中华(hua)书局1985年版,第266页)至神宗熙宁元年(1068)四(si)月,王氏方自江宁抵达开封。四(si)月四(si)日,他以(yi)翰林学士越次入对。(《宋(song)史》卷(juan)十四(si)《神宗本纪一》,第268页)北宋(song)时,自江宁至开封的(de)交通,通常以(yi)运河水路为主。一般而言(yan),其行程按普通官舟约需12-15天。如(ru)仁宗景祐(you)三年(1036),欧阳修贬夷陵,五月二十八日发自东水门,沿汴绝淮,七月二十六日至江宁,共(gong)61日。其间滞留泗州、楚州、高邮、扬州、真(zhen)州等(deng)共(gong)47日,水上(shang)行舟计14日。(《欧阳修全集》卷(juan)一百二十五《于役(yi)志》,中华(hua)书局2001年版,第1897-1900页;刘德清:《欧阳修纪年录》,上(shang)海古籍出(chu)版社2006年版,第81-83页)又如(ru),王安石于熙宁八年(1075)三月一日启程,三月十四(si)日清明节,已抵达京城受到神宗接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juan)二百六十一载熙宁八年(1075)三月丙午:“召(zhao)辅臣(chen)对资政殿(dian)。是(shi)日,清明节也。”李焘注:“王安石云(yun)云(yun)。”第6359页)二者皆可作为印证。既然如(ru)此(ci),按行程推(tui)断,熙宁元年(1068)王氏离开江宁赴京,应在三月十五日左右。当(dang)时恰逢明月当(dang)空,故自然而然抒发“明月何时照我还”之情。这(zhe)种眷恋江宁、希翼(wang)将来功成身退的(de)情绪(xu),在王氏身上(shang)体现得特别明显。正如(ru)赵齐平分析道:“这(zhe)是(shi)由于古代士大夫往往有功成身退,或(huo)者居庙堂而乐山水的(de)思想……所以(yi)(王安石)以(yi)翰林学士召(zhao)时,不(bu)免对江宁依依不(bu)舍,想到将来的(de)归宿(xiu)——再还江宁。”(《宋(song)诗臆说》,第128页)
确(que)认(ren)了《泊船瓜洲》的(de)作年是(shi)在熙宁元年(1068),而非八年(1075),则“又绿”与“自绿”的(de)文本歧异,由此(ci)可以(yi)确(que)定。“又绿”形容时光易逝(shi),与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相连,意谓编辑漂泊多年而不(bu)得还家。(张鸣:“从诗意的(de)角度说,如(ru)果是(shi)‘春风又绿江南岸(an),明月何时照我还’,就容易使人误解为一首单纯的(de)思乡诗。”“静园学术讲座”讲演《春风又绿江南岸(an)》)然而,王安石自仁宗嘉祐(you)八年(1063)八月解官归江宁丁(ding)母忧(you),直至英宗治平四(si)年(1067)九月,一直居于江宁。(刘成国《王安石年谱(pu)长编》卷(juan)三,中华(hua)书局2018年版)这(zhe)与“又绿”所表现的(de)意蕴、情感,并不(bu)吻合。“自绿”则意谓春草无情,“自管吹绿了江南的(de)岸(an)草,明月自管射出(chu)皎洁(jie)的(de)光辉,可是(shi)却不(bu)理会(hui)诗人思归的(de)满怀惆怅。编辑正是(shi)受到无情美景的(de)感触,而引起自己欲归不(bu)得的(de)愁思。”(吴小如(ru):《读诗丛(cong)札》第242页)二者相较,“春风又绿江南岸(an)”因(yin)暗(an)示隐指多年的(de)离家,较之“春风自绿江南岸(an)”的(de)确(que)更(geng)能渲染一种浓郁的(de)思乡之情;但这(zhe)并不(bu)契合编辑创作时的(de)情景、心绪(xu)。就此(ci)而言(yan),“自绿”当(dang)为诗歌(ge)定稿。这(zhe)也是(shi)有着坚强的(de)版本根据。现存王氏诗歌(ge)的(de)三种版本系统,《临川先生文集》卷(juan)二十九、《王文公文集》卷(juan)七十、《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juan)四(si)十七收(shou)录此(ci)诗,均作“自绿”。
至于“又”字,倘若洪迈所言(yan)不(bu)妄,那么(me),他所引的(de)《泊船瓜洲》,只能是(shi)一个草稿。王安石在反复斟酌后,不(bu)仅敲定了“绿”字,同(tong)时将“又”字改(gai)为“自”字,作为诗歌(ge)的(de)定本。
(编辑是(shi)华(hua)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