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4月18日电 (记者(zhe) 李姝徵)2025年4月18日是浦东开发开放35周(zhou)年纪念(nian)日。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浦东以更(geng)主动的姿态链接全球。落地浦东的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下称“国际商务合作区”),将撬动中国对外开放新维度。
国际商务合作区不(bu)是中国国内现(xian)有特殊区域(yu)的简单复制,而是通过借鉴、集成和创新国内外各(ge)类区域(yu)功能,打造的全新开放平台。作为国家战略(lue)的集成式创新载体,国际商务合作区今年内将完成先行启动区的封闭验(yan)收,实现(xian)国际商务合作区基本功能的落地运行。
在综合保税区、海关监管(guan)区和口岸限定区域(yu)管(guan)理制度基础上,国际商务合作区将叠加(jia)特定封闭区域(yu)人员跨境(jing)流动便利化政策与商务服务功能,通过“一线放开(对境(jing)外进入国际商务合作区的人员、行李物品实施(shi)便捷(jie)化管(guan)理)、二(er)线管(guan)住(境(jing)内区外与区内之间的规范监管(guan))”的创新监管(guan)模式,为跨境(jing)商务活动构(gou)建高效(xiao)通道。
届(jie)时(shi),境(jing)外人员搭乘国际或地区航班自(zi)浦东国际机场入区无需核查中国签证等入境(jing)许可,凭商务合作区综合管(guan)理机构(gou)备案(an)的有效(xiao)邀请,可停留30天,并可根据需要申请延期。区内提(ti)供(gong)口岸签证办理服务,进一步便利跨境(jing)商务活动。未来,国际旅客可从浦东国际机场T3航站楼搭乘接驳车辆,10分钟即(ji)可直达国际商务合作区。
“随着中国高水平开放不(bu)断向(xiang)纵深迈进,其背后的一条(tiao)主线是要从物的开放、逐步向(xiang)自(zi)然人的开放拓展,而国际商务合作区就将承载更(geng)进一步开放功能:把人和物的开放更(geng)好结(jie)合起来。”中国(上海)自(zi)由(you)贸易试验(yan)区管(guan)理委(wei)员会保税区管(guan)理局(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管(guan)理局)副局长赵宇刚(gang)告诉记者(zhe),这将是一次全球首(shou)创、全国唯一的全新探索。
在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谢一青看来,国际商务合作区不(bu)仅是中国对世界递出的“开放新名片”,也是上海“主动应变局、育新机”的标志性突破。
当前全球经济环境(jing)正(zheng)经历(li)深刻变化:多边贸易体系(xi)承压、区域(yu)供(gong)应链加(jia)速重构(gou)、地缘政治经济不(bu)确定性加(jia)剧。“在此背景下,这一开放举措不(bu)仅是贸易与投资的扩展,更(geng)是制度与理念(nian)的突破。”谢一青说。
“过去35年,浦东以货物流通为核心推动开放;如今,国际商务合作区将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su)的自(zi)由(you)流动纳入制度框架,打破了传(chuan)统壁垒。”谢一青认为,国际商务合作区的落地不(bu)仅标志着浦东从“要素(su)流动型开放”向(xiang)“制度创新型开放”的跃升。与此同时(shi),国际商务合作区通过“国际商务中心”这一载体,为浦东乃至上海提(ti)供(gong)了高效(xiao)配(pei)置(zhi)全球资源的新范式。
“这一举措释放了积极信号:中国在高水平开放中既坚持自(zi)身优势,又主动适应国际规则,为全球经济注(zhu)入稳定性。”谢一青表示(shi)。
国际商务合作区的制度创新为全球产业(ye)协作开辟(pi)了新空间。业(ye)内分析认为,其既能为会展经济、跨境(jing)培训等业(ye)态创造机遇,更(geng)通过优化跨境(jing)交易流程,显著降低企业(ye)国际协作成本。离岸研发、跨境(jing)数据服务等新兴领域(yu)或将迎来规模化发展窗口期。
从货物自(zi)由(you)流动到要素(su)全面开放,从区域(yu)试验(yan)田到全球新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的建设(she)承载着浦东开发开放35周(zhou)年的新使(shi)命。随着国际商务合作区年内投入运行,这块区域(yu)承载着高水平开放、系(xi)统集成改革等重要任务,将构(gou)筑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新高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