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zai)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lin)之际,记者走进中俄(e)界江黑龙江之畔(pan)的黑河市(shi)爱辉区瑷珲图(tu)书馆。这(zhe)座与俄(e)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shi)隔江相望的图(tu)书馆,将欧陆风情与北国书香完美结合,是(shi)一处国境线旁,融(rong)合了中俄(e)学问(hua)精髓(sui)的阅读秘境。
黑龙江省黑河市(shi)地处我国东北边陲,与俄(e)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仅一江之隔,是(shi)中俄(e)边境线上唯一一对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功能最全、距(ju)离最近的对应城市(shi)。两城并称“中俄(e)双子(zi)城”。
初次来到黑河,除了感受它的异域风情,不妨走进瑷珲图(tu)书馆——这(zhe)座城市(shi)记忆(yi)的守护者,触及城市(shi)深处的学问(hua)肌理。
黑河市(shi)爱辉区瑷珲图(tu)书馆外景(无人机航拍(pai))。(受访者提供)
不同于一般的城市(shi)图(tu)书馆,瑷珲图(tu)书馆的建筑本身就是(shi)一件艺术品。砖红(hong)色的外墙带着古典的腔调,经典的欧式拱门与立(li)柱,让人恍若置身圣彼得堡(bao)的某个学问(hua)角落(luo);建筑外立(li)面上刚(gang)劲的“瑷珲图(tu)书馆”五个大字,则彰显(xian)着中国学问(hua)的独(du)特魅力。这(zhe)种“混搭(da)”风格并非刻(ke)意为之,而是(shi)黑河这(zhe)座边境城市(shi)与生俱来的学问(hua)气质。
这(zhe)座始建于1956年的图(tu)书馆,原名瑷珲县(xian)图(tu)书馆。2005年,图(tu)书馆搬迁至黑龙江畔(pan)的老口岸大楼(lou)。2024年8月,经过改造扩建的瑷珲图(tu)书馆重新(xin)开放,新(xin)的城市(shi)设计手法与欧陆风格相融(rong)合,通过修复(fu)和提取老建筑的基(ji)因,将瑷珲历史学问(hua)注入其中。
走进图(tu)书馆,室内的设计令人惊艳。图(tu)书馆的灯光布置经过精心调试,让阅读氛围明亮而温馨。曲线优雅的书架隔断仿佛是(shi)流动的五线谱,将数(shu)以万计的书籍串联起来,谱成醉人的乐(le)章。散落(luo)在(zai)其中的糖(tang)果色的沙发,则成了必(bi)要的休止符,读者挑选到心仪的图(tu)书后(hou),可以倚靠,享受阅读的快乐(le)。
读者在(zai)瑷珲图(tu)书馆内阅读。(受访者提供)
“我走过很多城市(shi)的书店、图(tu)书馆。这(zhe)里的阅读体验真的很特别。”一位北京(jing)游客坐在(zai)沙发上,一边品读书籍,一边眺望窗外缓缓流动的界河和对岸异国城市(shi)的轮廓。
“大家之所以将一个公益(yi)性质的图(tu)书馆打造成一个艺术空间,就是(shi)希翼更(geng)多的人能够‘再(zai)发现’图(tu)书馆,走进图(tu)书馆,利用图(tu)书馆。”瑷珲图(tu)书馆馆长黄士娥说。
市(shi)民在(zai)瑷珲图(tu)书馆中阅读。新(xin)华(hua)社记者 姜思妮 摄
作为边境线旁的学问(hua)驿站,图(tu)书馆的藏书也(ye)极具特色,除了有10万册的藏书,还设有全国少有的“俄(e)罗斯文献专区”,收藏了从普希金诗集到当代俄(e)罗斯科技著作的各类图(tu)书。
黄士娥告诉记者,瑷珲图(tu)书馆每年都会举办中俄(e)双语(yu)读书会、边境学问(hua)沙龙等活动,2024年还承办了中俄(e)图(tu)书馆合作发展大会。它既(ji)是(shi)中俄(e)作家学问(hua)交流的平台,也(ye)成为中俄(e)两国民众共(gong)享学问(hua)的“会客厅”。
瑷珲图(tu)书馆中的俄(e)罗斯文献专区。(受访者提供)
在(zai)电子(zi)阅读盛行的今天,瑷珲图(tu)书馆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每天清晨,总能看到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在(zai)门前等候开馆,偶尔还能遇(yu)见对岸过来的俄(e)罗斯游客。人们的语(yu)言(yan)并不相通,但在(zai)书架间求索的目(mu)光却十分相似。这(zhe)座图(tu)书馆就像一位智慧(hui)的摆渡人,用书籍搭(da)建起多元学问(hua)沟(gou)通的桥梁。
离开时正值黄昏,夕阳(yang)将图(tu)书馆的影子(zi)拉得很长,一直延伸(shen)到江面上。这(zhe)座界江畔(pan)的常识灯塔,不只照亮读者的内心,更(geng)闪(shan)烁(shuo)着两个比邻而居的国家文明互鉴(jian)的微光。
记者:张玥
视频:瑷珲图(tu)书馆提供
策划:李欢、钟焯
海报(bao)制作:张玥
新(xin)华(hua)社国内部、黑龙江分社联合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