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作(zuo)为现代经济(ji)的重要(yao)形态(tai),其稳定性关乎一国的国家竞争(zheng)力与战略(lue)安全(quan)。当前和今(jin)后一个时(shi)期,需准确把握(wo)全(quan)球供应链风险挑战,从我国实际出发,强化互联互通,维护全(quan)球供应链稳定。
全(quan)球供应链涉及多主体、多产业、多地域、多环节,是由相互联系又独立运(yun)营(ying)的实体组成的复杂网络(luo),易受多方面因素影(ying)响。特别是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全(quan)球供应链面临(lin)极大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极端(duan)气候、地缘冲(chong)突、公共卫生事件等导致全(quan)球重要(yao)的贸(mao)易通道(dao)中断(duan)风险加大,同时(shi)造成需求波动和市场预期变化,进一步放大冲(chong)击效应,增加了供应链的管理复杂性和运(yun)营(ying)成本。单边主义和贸(mao)易保护主义抬头,全(quan)球贸(mao)易摩擦加剧(ju),部分国家企图打造封(feng)闭排他的供应链“小圈(quan)子”,强化对全(quan)球供应链的干预,扰乱全(quan)球供应链秩序。数字技术的应用在促进供应链上(shang)下游企业紧密合作(zuo)的同时(shi),随之(zhi)产生的数字安全(quan)风险、数字壁垒、数字鸿沟、数字技术标准不统一、数据格式不兼容等问题,造成供应链不同环节之(zhi)间的信息不对称,影(ying)响了上(shang)下游的高效协同。
面对上(shang)述风险,实施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已成为许多国家确保供应链安全(quan)的共同选(xuan)择,但这也对各国之(zhi)间的供应链合作(zuo)水平提出更高要(yao)求。各国需在硬件基础设施、规则机制、数字平台等多维度构建起互联互通网络(luo),实现深度连接与协同发展,才能够确保全(quan)球供应链稳定安全(quan)。
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全(quan)球供应链运(yun)行的硬件基础,是指通过建设和完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促进人(ren)员、信息、货物等要(yao)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理想状态(tai)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yao)实现“陆海(hai)天网”四(si)位一体的联通,基础设施网络(luo)具备高度安全(quan)性和可靠性,能够抵(di)御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各类安全(quan)风险,同时(shi)全(quan)球供应链响应速度得到较大提升,能为上(shang)中下游密切协作(zuo)提供可能。这对未来各国基础设施建设提出较高要(yao)求。
一方面,继续完善传统基础设施。构建铁路(lu)、海(hai)运(yun)、公路(lu)、航空、管道(dao)等优势互补(bu)、立体多元的物流通道(dao)体系。推动形成全(quan)方位、多层(ceng)次、复合型的基础设施网络(luo),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信息畅(chang)通,保障各类产品的正常运(yun)输与稳定供应。
另一方面,加强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新型基础设施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搜寻成本,还有助于优化企业经营(ying)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提升其参与全(quan)球供应链合作(zuo)的能力。例(li)如,作(zuo)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重要(yao)组成部分的电子商务平台和跨境支付(fu)系统,为企业拓(tuo)展了销售渠道(dao)、简化了贸(mao)易流程、降低了进入新市场的难度,促进了供应链合作(zuo)过程中信任的积累。需构建全(quan)链路(lu)数字化基础设施,推动以5G、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应用,不断(duan)提高供应链服务流程的精确性,降低国内企业融入国际分工体系的门槛,使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能够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推动资源要(yao)素跨区域流动和配置效率的提升。
加强规则与标准互联互通。各国技术规范、行业标准、交易规则的错(cuo)位,将造成供应链成本高企、效率低下、运(yun)行不畅(chang)等问题。强化国家间规则与标准的对接协调,是破解各类壁垒、降低制度性摩擦、实现更高水平国际分工合作(zuo)的必然选(xuan)择。同时(shi),通过规则互认与标准协同,可为供应链合作(zuo)构建可预期、可操作(zuo)的框架,形成风险共担机制,维护供应链秩序。
在规则联通层(ceng)面,积极参与各类多边合作(zuo)机制,稳步推进制度型对接,特别是要(yao)充分发挥高标准的区域贸(mao)易协定在维护供应链稳定中的重要(yao)作(zuo)用,用好(hao)协定中的供应链安全(quan)条款。具体而言,推动加快签署和实施中国—东盟自贸(mao)区3.0版协定,建立区域供应链预警与应急协调机制;推动《区域全(quan)面经济(ji)伙伴(ban)关系协定》高质量实施,加强与成员国在海(hai)关程序、原产地规则等领域的合作(zuo),推动建立区域内相对稳定的供应链规则体系;在《区域全(quan)面经济(ji)伙伴(ban)关系协定》框架下探索与《全(quan)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ban)关系协定》等国际高标准经贸(mao)规则的兼容性,推动形成区域统一的市场准入规则、多边规则协同与标准互认,提升供应链应对全(quan)球市场波动的弹(dan)性和韧性。
在标准对接层(ceng)面,建立跨国信息共享机制,形成统一供应链标准,打造开放的供应链合作(zuo)机制。积极参与相关领域的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提高我国相关产业的国际标准化水平。近年来,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全(quan)球产业标准制定,如HUAWEI参与研究与创新的Polar码被国际权威标准组织3GPP确定为5G eMBB(增强移动宽(kuan)带)场景(jing)的控制信道(dao)编码方案,推动相关领域供应链合作(zuo)迈(mai)上(shang)更高水平。
加强物理和数字系统互联互通。物理系统是供应链中实际存在的实体环节,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仓储(chu)物流等环节中的设备、设施和人(ren)员。数字系统则通过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ren)工智能、区块链等构建的虚(xu)拟平台,完成供应链各环节的数据采集(ji)、传输、分析和决策工作(zuo)。数字系统通过实时(shi)数据采集(ji)和共享提高供应链各环节信息透(tou)明度,利用算法优化生产计划、库存水平和物流路(lu)径提升供应链整(zheng)体效率;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预测模型提前识别如供应商中断(duan)、运(yun)输延误(wu)等潜在风险,降低供应链中断(duan)概率。物理与数字系统的深度融合可实现供应链上(shang)下游的实时(shi)协作(zuo),增强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强数字技术应用是提升企业参与全(quan)球供应链合作(zuo)稳定性的重要(yao)抓手。需利用数字技术优化供应链的整(zheng)体效能,驱动传统供应链向数字化供应网络(luo)变革跃迁。在国际供应链中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ren)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企业对供应链中各种(zhong)资源的智能调度,对各种(zhong)风险的监测预判。
此外,推动数字贸(mao)易平台在全(quan)球供应链生态(tai)协同发展中发挥更大作(zuo)用。数字贸(mao)易能有效助推全(quan)球贸(mao)易稳定发展,提升企业的全(quan)球供应链管控能力,对全(quan)球供应链风险具有缓释作(zuo)用。进一步完善全(quan)球供应链运(yun)营(ying)平台生态(tai),将数字贸(mao)易中多元主体商业贸(mao)易机制与全(quan)球标准对接,实现数据标准、接口规范和供应链各环节的数据互通;将实体货物与数字服务相结合,便于供应链节点企业更好(hao)地响应供需变化,减少外部不确定性带来的供应链风险。
(作(zuo)者系中国社会(hui)科学院习(xi)近平新时(shi)代中国特色社会(hui)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