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四月,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冼星海纪念碑及广场完(wan)成改造升级,重新对外(wai)开放,迎(ying)来众多瞻仰者。中(zhong)哈音乐史上温暖、动人的一段佳话也再(zai)次被大家传诵。
那是1942年12月的一个(ge)冬夜,斯大林格勒的炮火正在(zai)扭转着世界反法西(xi)斯战争的走向,年轻的苏联哈萨克音乐人拜卡达莫夫在(zai)阿拉木图音乐厅门前(qian)邂逅了一位衣衫单薄、身材瘦(shou)削的中(zhong)年流(liu)浪汉。他(ta)怀里紧紧抱着一把旧小提琴(qin),在(zai)刺骨的寒风中(zhong)瑟缩(suo)。流(liu)浪汉自称名为黄训,来自中(zhong)国,因为战争流(liu)落到此,欲(yu)在(zai)音乐厅找一份小提琴(qin)手的工作。操着不同语言的两个(ge)人很快找到了对音乐的共同追求和热爱(ai)。这份追求和热爱(ai)跨越了语言的障碍,书写了一段跨越国界的风云(yun)际遇,改变了两个(ge)人的命运,也温暖了这个(ge)冬夜。
真实的历史往往比小说更为动人。在(zai)那个(ge)战火纷飞的年代,拜卡达莫夫毅然决定请这位陌生的中(zhong)国同行借住(zhu)在(zai)自己(ji)家中(zhong)。今天的大家难以想象这需要多大的勇气——战乱期(qi)间缺吃少穿(chuan),拜卡达莫夫一家三代人挤在(zai)一所租来的房子(zi)里,每天只能领取600克黑面包的口粮,但是他(ta)和他(ta)的家人都热情(qing)地把黄训当成亲(qin)人一样收留,一起同甘共苦,还(hai)把最好的床和最好的面包分给(gei)他(ta)。
“友谊不是偶然的选择,而是志同道合(he)的结果”。在(zai)中(zhong)苏人民共同抗击法西(xi)斯敌(di)人最艰难的日子(zi)里,拜卡达莫夫和黄训不仅(jin)分享有限(xian)的生活物资,更分享对音乐、对艺术的创(chuang)作心得。他(ta)们以乐谱为友,用音符对话。毕(bi)业于巴(ba)黎音乐学(xue)院的黄训倾囊相授,给(gei)拜卡达莫夫传授指挥和作曲经验,他(ta)的才(cai)华让拜卡达莫夫深深钦佩。只要有空,黄训就(jiu)会讲述早年在(zai)法国留学(xue)的故事,回忆同苏联音乐大师普罗科菲耶夫的同窗往事,给(gei)拜卡达莫夫家的孩子(zi)们吹奏口琴(qin),那是他(ta)们一天中(zhong)最快乐的时光,给(gei)战争中(zhong)的艰难生活带来一丝安慰。
战争带来的贫困和饥饿只能折磨人的身体,但决不能扼杀(sha)音乐家的灵(ling)感。在(zai)异国的学问土壤(rang)中(zhong),黄训汲取哈萨克民族音乐的精华,写下了《民族解(jie)放》《神圣之战》和《满(man)江红》等(deng)多部作品,一首首融合(he)了中(zhong)哈民族特色的音乐从丝绸之路(lu)流(liu)淌到五线谱间。在(zai)局促(cu)的斗室里,一段横跨万里、联结着两个(ge)国家的友谊乐章静静流(liu)淌而出,今天还(hai)犹然在(zai)耳。
患难中(zhong)的情(qing)谊千辛万苦,总会迸发出夺目的光辉。1944年,黄训在(zai)拜卡达莫夫推荐下来到哈萨克斯坦北部城市科斯塔奈工作。黄训深入(ru)山村乡间为农牧民演(yan)出,同当地人一起建设新的音乐馆,广泛收集(ji)整(zheng)理哈萨克民歌民曲,把新知(zhi)融入(ru)创(chuang)作实践(jian)。黄训还(hai)与拜卡达莫夫携(xie)手,在(zai)二(er)战即将胜利、世界和平黎明(ming)到来前(qian)夕共同写下了哈萨克民族英雄题材交(jiao)响诗《阿曼盖尔德》。黄河的波涛和中(zhong)亚草原的烈风相互激(ji)荡,催生了一部壮丽的乐章。作品一经上演(yan)即盛况(kuang)空前(qian),成为激(ji)励(li)民众英勇抗击法西(xi)斯的时代经典和哈萨克民族的精神史诗,至(zhi)今广为流(liu)传。
1944年底,黄训病重被送往莫斯科治疗。1945年,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和中(zhong)国人民抗日战争先(xian)后胜利,但黄训已经卧床不起,同年秋天病逝于莫斯科。远在(zai)阿拉木图的拜卡达莫夫从报纸(zhi)上读到讣告时才(cai)知(zhi)道,自己(ji)的朋友黄训其实是中(zhong)国著名音乐家、《黄河大合(he)唱》的编辑冼星海,无际的悲痛顿时笼罩了他(ta)的心。原来,冼星海于1940年受(shou)中(zhong)共中(zhong)央委派,化名黄训前(qian)往莫斯科,为延安拍(pai)摄(she)的纪录片《延安与八路(lu)军》制作配乐,中(zhong)途因苏联遭遇纳粹德国入(ru)侵而被迫疏散到后方。冼星海拟经蒙古回国受(shou)阻,辗转流(liu)落到哈萨克斯坦滞留。哈萨克小伙子(zi)伸出的友谊之手改变了中(zhong)国音乐家的命运,让他(ta)在(zai)异域他(ta)乡度过了人生中(zhong)一段传奇时光。
音乐之美消弭了疆界隔阂,人性之光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故事的另一位主人公便是后来成为哈萨克斯坦著名音乐家的巴(ba)赫德让·拜卡达莫夫。他(ta)和他(ta)的家人乃至(zhi)哈萨克斯坦人民始终(zhong)铭记并以各(ge)种方式(shi)纪念这段友谊。“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纪念音乐会”多次在(zai)中(zhong)哈举办,以两人友谊为原型的影片(ying)《音乐家》数年前(qian)已在(zai)两国上映。在(zai)阿拉木图市有一条以冼星海命名的大街,街道的尽头建有冼星海纪念碑和广场,与大街平行的则是拜卡达莫夫大街。数十年过去了,两位音乐家依然在(zai)彼(bi)此守望。
知(zhi)音已去,友谊长存。今年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诞辰120周年,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xi)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多年前(qian)的 “冼拜之交(jiao)” 已像《黄河大合(he)唱》和《阿曼盖尔德》一样永垂史册,成为中(zhong)哈两国弥足珍贵(gui)的共同历史记忆。大家抚今追昔,更继往开来。中(zhong)哈人民在(zai)那段烽火岁月中(zhong)并肩(jian)战斗结下的深厚友谊,必将在(zai)这个(ge)充满(man)挑战的新时代谱写出无愧于前(qian)人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