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春日乡野的烟火气(qi)与自然之美总能吸引(yin)人。
在线旅游(you)平台数据显(xian)示,2025年春日旅游(you)市场提前进(jin)入旺季,“赏花”相(xiang)关(guan)的搜索量相(xiang)比2024年同期增长2.2倍。其中,北京春游(you)订单同比上涨114%,南(nan)京春游(you)订单同比上涨20%。西南(nan)地区因景观多(duo)样性成为(wei)热门目(mu)的地,6至(zhi)8天的深度赏花游(you)占比达35%,8至(zhi)12人精致小团预订量增长80%,显(xian)示出游(you)客对品质化、个性化体验的强烈需求。
从(cong)北至(zhi)南(nan),由东到西,百花次第绽放(fang)催生的“鲜花经济”已形(xing)成千(qian)亿级市场规模。天眼查(cha)专(zhuan)业版数据显(xian)示,截至(zhi)目(mu)前我国现(xian)存在业、存续(xu)状(zhuang)态的赏花经济相(xiang)关(guan)企业超1000家。赏花经济正从(cong)单一的观光旅游(you),向涵盖(gai)学问IP、科技体验、产业链延伸的复合型(xing)产业转(zhuan)型(xing),重(zhong)构文旅产业生态,成为(wei)乡村振兴与消费升级的重(zhong)要引(yin)擎。
学问价(jia)值深耕(geng):从(cong)“观景”到“品学问”
学问赋能正成为(wei)赏花经济的核心驱动力。以洛阳牡丹学问节为(wei)例,自1983年首届花会(hui)举办以来,其IP价(jia)值持续(xu)攀(pan)升。数据显(xian)示,2024年4月1日至(zhi)15日,洛阳市共计接待游(you)客1016.49万人次,旅游(you)总收入达78.44亿元。眼下又(you)到了牡丹盛开的时节,4月1日,第42届中国洛阳牡丹学问节正式开幕。今年活动以赏花为(wei)主线,围绕牡丹、汉(han)服、音乐、户外、消费,积(ji)极策划、打造一批体验感好、互动性强、利于传播的品牌(pai)活动。
中山公园一角,盛开的郁金香花丛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从(cong)三月中旬开始,春和景明成了北京的“季节限定”。玉渊潭樱花、中山公园郁金香、故(gu)宫玉兰花、北海桃花、颐和园西堤山桃花、望京海棠花渠、智化寺梨花,个个都堪称(cheng)北京最(zui)美春色。3月20日,北京首次发布的“春日十大赏花胜景地”。以中轴线申遗成功为(wei)契机,北京市文旅局整合中轴线周边赏花资源,将古建与花卉(hui)结合,打造学问赏花新范式。
业内人士指出,“学问IP的深度挖掘,让赏花从(cong)‘看风景’变为(wei)‘品故(gu)事’,大大提升了消费黏性与品牌(pai)溢价(jia)。”
科技与学问的融合进(jin)一步拓宽体验边界。前不(bu)久,上海顾村公园开启了首场夜樱光影秀。通过(guo)全(quan)息投影、AR互动等技术,将樱花观赏升级为(wei)沉(chen)浸式剧场,夜间客流、衍生消费收入均大幅提高。不(bu)少游(you)客反映,科技赋能显(xian)著提升了赏花体验的层次感与记忆(yi)点,这不(bu)仅延长了樱花观赏的时空(kong)维度,更创造出“昼赏自然美,夜游(you)赛博境(jing)”的差异化体验,重(zhong)塑了传统赏花经济的内涵。
产业链延展:从(cong)“单季爆(bao)红”到“全(quan)链融合”
传统赏花游(you)曾(ceng)因“花期短(duan)、业态单一”饱受(shou)诟病,如今“花卉(hui)+”模式正打破季节限制。
春日婺源,油菜花海金黄绚烂,如今正是一年一度的最(zui)佳观赏期。3月30日,来自全(quan)国29个省(自治(zhi)区、直辖市)的数千(qian)名跑步爱好者相(xiang)聚在这里,参加村跑比赛。从(cong)村跑到非遗手工作坊再到乡村民宿,一花开,百业兴。据当地旅游(you)部门预计,2025年油菜花赏花季,婺源县将接待游(you)客530余万人次,带(dai)动旅游(you)综合收入超过(guo)50亿元。
昆明斗(dou)南(nan)花卉(hui)市场顾客在挑选(xuan)鲜花 中国经济网记者张晶/摄
在七彩(cai)云南(nan),依托“亚洲花都”斗(dou)南(nan)花卉(hui)市场,产业链持续(xu)向深加工与文创领域延伸。日均超3000吨鲜切花在此流转(zhuan),买花游(you)客日均超3万人次,人均消费提升至(zhi)286元,141.76亿枝年交易量、115.74亿元年交易额。永生花、蓝花楹雪糕等文创产品持续(xu)激活Z世代消费新场景。“鲜花+文旅”模式让“颜(yan)值变现(xian)”找(zhao)到了新路径。
河北通过(guo)“四季花旅”实现(xian)产业升级,结合历史、生态、民俗(su)资源,串联金山岭杏(xing)花节、威县梨花节等20余个主题节庆,打造“春赏百花、夏游(you)荷塘、秋观菊海、冬(dong)品梅香”的全(quan)季旅游(you)格局。在四川,各地围绕赏花旅游(you)消费场景,发展低空(kong)赏花、花田火锅(guo)等农文旅融合新业态,推出春菜采摘、非遗体验等特色新玩法……消费变革、场景叙事、科技与在地学问创新等正在成为(wei)“赏花经济”产业链延伸的重(zhong)要突破。
可持续(xu)发展深化:生态与经济协同共进(jin)
绿(lu)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在赏花经济中正持续(xu)实践深化。
这些年,西藏林芝桃花节通过(guo)“桃花IP”撬动生态旅游(you)。在西藏“桃花第一村”嘎拉村,每年春天,1200多(duo)株百年以上野生桃树竞相(xiang)绽放(fang),各地游(you)客幕名而来。当地通过(guo)做好“旅游(you)+”文章,不(bu)断(duan)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24年,嘎拉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402万元。今年林芝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启动林芝‘桃花城’建设”。同时,还计划通过(guo)与北京市平谷区、湖南(nan)省常德市共同打造 “桃花联盟”,推广特色鲜明的旅游(you)线路,推动三地桃花经济迈向高质量融合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同样也少不(bu)了以“花”为(wei)纽带(dai)。前几(ji)天,“2025花开京津冀”系列活动在京正式启动。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天津市林业局局长、天津市绿(lu)化委员会(hui)办公室主任刘捷(jie)谈到,“此次以花为(wei)媒‘全(quan)民赏花季’活动,正是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串联起北京的桃花、天津的月季、河北的梨花,让三地百姓共享生态红利,共赏春日芳华。”
景山公园牡丹盛开,尽(jin)显(xian)国色天香之姿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浙江桐庐油菜花海“迷宫”、新疆伊犁杏(xing)花沟马背赏花、江苏兴化千(qian)垛(duo)水上花田、四川金川梨花旅拍、山东菏(he)泽(ze)牡丹“国潮快闪”等都是农文旅融合的标杆案例。政策引(yin)导下,多(duo)地将赏花经济纳入乡村振兴规划或地方政府发展规划,通过(guo)“政策引(yin)导+资源整合+产业创新”,激活乡村“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的转(zhuan)化,经济发展新动能从(cong)一地集中发力开始跨(kua)区域联动互补,共生共赢。
赏花经济的终极目(mu)标,不(bu)是短(duan)暂的“爆(bao)红”,而是以花为(wei)媒,激活城乡经济,滋养一方水土。赏花经济的背后,不(bu)仅是一场文旅消费的升级,更是一场产业生态的重(zhong)构。未(wei)来,随着“花卉(hui)+科技”“花卉(hui)+康(kang)养”等多(duo)元新场景的不(bu)断(duan)涌现(xian),赏花经济将持续(xu)释放(fang)潜力,绘就“花开中国”的繁荣图景。(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