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是未来产业的关键赛道,正展现出巨大的市(shi)场潜力和(he)发展前(qian)景。当前(qian),各地纷纷将(jiang)人形机器人产业纳(na)入发展战略布局,加快技术突(tu)破与商业化(hua)进程,积极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创新(xin)。
突(tu)破前(qian)沿技术
近日(ri),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xin)中心(北京(jing)市(shi)人形机器人创新(xin)中心有限企业)自主研发的“天工”人形机器人顺利完成技术升级。在户外真实地形测试中,“天工”成功登上北京(jing)市(shi)通州区海子墙公园最高点,成为全球首个能在室外连续攀爬多级阶(jie)梯的人形机器人。该机器人通过多能具身智能体“开物(wu)”所包含的具身“大脑”和(he)具身“小脑”,实现了“感知行走”,能在行进中瞬间“看(kan)清”前(qian)方地形并马上生成对环境的准确分析,实时调整全身动作与步(bu)态,自如应对各种台阶(jie)路况。
此次“小脑”所带(dai)来的全身控制能力升级,让“天工”面对复杂环境的移动能力大幅提(ti)升,为具身智能机器人走出实验室、在真实环境实行任务(wu)奠定了基础,甚至(zhi)使(shi)其具备在山地、雪(xue)地救援、废墟等极端环境下(xia)作业的潜力,为规模化(hua)应用夯实了技术底座。
在浙江灵巧智能科技有限企业,其5指量产版灵巧手(shou)结合(he)多模态感知信息处理、运动规划控制及具身智能算法,实现了对环境和(he)操作对象的精准测量与精细感知,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shui)平。而作为“杭(hang)州六(liu)小龙”之一的云深处科技,其变电站巡检四足机器人占据全国90%以上市(shi)场份额,最新(xin)发布的人形机器人DR01能够快速构(gou)建高精度三维环境地图,实现自主定位、导(dao)航及动态避障,具有强大的稳(wen)定性和(he)平衡(heng)能力。
进入2025年,上海人形机器人领域捷(jie)报频传。1月21日(ri),全国首个异构(gou)人形机器人训练场正式启用,首期能容纳(na)超(chao)过100台人形机器人同时训练;1月31日(ri),上海卓(zhuo)益得机器人有限企业的2台新(xin)款人形机器人“小贝”在杨浦滨江与市(shi)民见面,在双足机器人产业化(hua)应用领域迈出关键步(bu)伐。
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博士生导(dao)师闫(yan)维新(xin)指出,尽管(guan)人形机器人大规模进入工厂和(he)家庭、具备接近人类实行任务(wu)能力的时间尚不确定,但具身智能的发展速度之快超(chao)出人们想象。继教育、交互(hu)娱乐之后,在危险环境作业场景,具备一定作业能力的人形机器人优势已经(jing)显现。
加大政策支撑
人形机器人的每次精彩亮相,都是技术前(qian)沿的又一次突(tu)破,离(li)不开政策的支撑。北京(jing)经(jing)开区机器人和(he)智能制造(zao)产业局具身智能产业专班主任芦瑜先容,为支撑机器人产业发展,北京(jing)经(jing)开区建立了“一个园区、一批平台、一个中心、一支基金、一群人才”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并于去年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发布了具身智能机器人三年行动计(ji)划,为机器人企业发展提(ti)供全生命周期赋能。
在创新(xin)资源(yuan)对接方面,支撑创新(xin)中心与智源(yuan)院、通研院、开芯院、信通院、中科院App所等创新(xin)主体开展产学研合(he)作;推动国家电网亦庄企业、京(jing)东物(wu)流等主体开放应用场景,与创新(xin)中心展开深入合(he)作,在特种作业、物(wu)流等场景开展应用测试。
在要(yao)素资源(yuan)供给方面,提(ti)供政策支撑、空间保障、人才引进、场景开发等全方位的要(yao)素供给保障。如在北京(jing)市(shi)机器人产业园(亦庄)为创新(xin)中心定制化(hua)提(ti)供超(chao)14000平方米研发、生产及办公空间,支撑企业高管(guan)和(he)科技负(fu)责(ze)人评定经(jing)开区人才,为符合(he)条件的高端产业人才办理人才引进等。
蛇年春晚上,凭借创意(yi)融合(he)舞蹈迅速走红的“宇树H1(伏羲(xi))”机器人,让其研发企业宇树科技成为行业焦点。浙江省杭(hang)州市(shi)高新(xin)区(滨江)经(jing)信局产业发展科科长(chang)叶松耸表示,自2016年宇树科技落户杭(hang)州高新(xin)区(滨江)以来,该区始终陪伴企业成长(chang),从(cong)大学生创业企业、瞪羚企业到“链主”企业,根据企业发展不同阶(jie)段给予(yu)专项扶持政策。同时通过收(shou)储(chu)、改造(zao)存量厂房,为企业四足机器人和(he)人形机器人的生产腾挪出万平方米标准工业厂房,满足企业的产能扩展需求(qiu)。
为进一步(bu)推动机器人产业创新(xin)发展,2023年10月份,上海发布《上海市(shi)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xin)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ti)出到2025年,将(jiang)上海打(da)造(zao)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xin)高地”。2024年12月份,上海市(shi)印发《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提(ti)出到2025年底,建成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在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方面,组织(zhi)技术攻关,研发端到端、多模态、空间智能等具身智能算法模型。
构(gou)建创新(xin)体系
为加快提(ti)升人形机器人产业总体发展水(shui)平,各地有效汇聚创新(xin)资源(yuan),构(gou)建产业创新(xin)体系。杭(hang)州市(shi)西湖区具备良(liang)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基础,目前(qian)拥有机器人相关企业30家,覆(fu)盖了整机制造(zao)、零部件生产、App、算力等全产业链环节。“云深处的崛起并不意(yi)外,西湖区拥有五八智能、云深处等具备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zao)、出货能力的企业,以及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科研平台,凝聚石虎山机器人创新(xin)基地、五八智能中试验证基地两大科研力量,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奠定了产业支撑。”西湖区经(jing)信局工业科负(fu)责(ze)人林惊虓说,该区将(jiang)推动“创新(xin)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he),催生更多应用场景,引导(dao)更多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参(can)与到机器人企业产品的实际应用中来。
在绍兴市(shi)新(xin)昌县,当地围绕机电实行器、谐波减速器、行星减速器等实行器件领域,已布局三花智控、五洲新(xin)春、陀曼(man)智造(zao)等机器人研发制造(zao)企业17家、产品40余个,推动浙江灵巧智能等头部企业落户,通用智能机器人组部件产业链初步(bu)形成。
浙江省提(ti)出,力争到2027年,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培育省级及以上高能级创新(xin)载体5家、企业研发机构(gou)30家,实施重大科技项目30项,产业链供应链实现自主可控,培育链主企业5家,制造(zao)业单项冠军和(he)专精特新(xin)“小巨人”企业50家。
上海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布局方面,呈(cheng)现一南(nan)一北两大格局。在北部的宝山区,目前(qian)已经(jing)集聚近300家机器人创新(xin)企业,接下(xia)来将(jiang)打(da)造(zao)上海市(shi)首批“市(shi)区协同”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在南(nan)部的浦东新(xin)区,张(zhang)江机器人谷作为浦东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yao)承载区,目前(qian)已经(jing)集聚起一批企业,并搭建了机器人赋能中心、通用人形机器人开放创新(xin)中心、机器人国评中心浦东分中心、机器人进出口查(cha)验平台等一批功能平台,形成引领带(dai)动作用,赋能产业发展。 (经(jing)济日(ri)报记(ji)者 杨学聪 李 景 李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