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截图
北京大(da)学资讯传播(bo)学院硕士,毕业后选择留校当一名(ming)“食堂阿(a)姨”。最近,媒(mei)体报道了26岁的黄女士的事迹,引发网友热议。
乍看这样的故事主线,再加上(shang)“北大(da)硕士”和“食堂阿(a)姨”的强烈对比,很容易让人在脑海升起问号和感叹号。不(bu)少人粗(cu)看资讯后,大(da)为不(bu)解,进而发出种种喟叹。其实(shi)仔细阅(yue)读报道,或许就(jiu)能报以理(li)解。
黄女士表示,虽然食堂工作很累(lei)很辛(xin)苦,但不(bu)用脑力劳动,多休息就(jiu)好。自己也去过互联网大(da)厂实(shi)习,可每天被KPI推着走的滋味(wei)并不(bu)好受,“我本(ben)来就(jiu)抗压能力一般,更想吃体力的苦”。这样的内心独白(bai),理(li)应被倾听。
朋友圈里有(you)位大(da)学教授就(jiu)对此评价说,“大(da)部(bu)分文科脑力劳动者的工作努力和工作效用之间的距离非常长,甚至常常有(you)拳打棉花和泥(ni)牛入海之感,因此工作效能非常低,很容易丧失意义(yi)感。而体力劳动者的效能感非常高,意义(yi)也是看得见的。因此劳心者劳力时有(you)欣喜之感,仿佛‘踏破铁鞋无觅处,原来心仪在眼前’,这是可以理(li)解的。”
这位教授同时提醒,劳心者一旦劳力,不(bu)仅要虚心向后者学习,还应该做到青(qing)出于蓝而胜(sheng)于蓝。事实(shi)上(shang),黄女士的选择并非躺平(ping),她想一步步做到食堂经理(li);除了轮岗,她还做了一个健康餐窗口,愿景是为学生提供更健康的餐食,而其所学专业便是健康传播(bo)专业。
所以,这样的选择多少也有(you)些“顺理(li)成章”的意味(wei),并非那么惊世骇俗(su)。黄女士只有(you)26岁,未来的路还很长,这或许只是人生经历中的一段(duan)小插曲。
北大(da)读书时期的黄女士。
这也让我想起上(shang)大(da)学时,不(bu)仅利用寒暑(shu)假在“高大(da)上(shang)”的媒(mei)体实(shi)习过,还在水果超市做过服务(wu)员,在酒(jiu)店做过前台(tai)接待。前者是脑力劳动,每天需要思考不(bu)同的选题和创意;后者是体力劳动,一站一天。但于我而言,收获都很大(da),并没觉得有(you)什么高低贵贱之分,甚至也未在意过体力脑力之分。
这样的心态,对刚毕业的求职者来说,同样可以有(you)。大家也应该注意到,黄女士说“在食堂工作的时候,比在互联网大(da)厂更快乐”。开心,难道不(bu)可以成为衡量职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吗?
正(zheng)如黄女士自己所言,“自洽赢过一切体面。”人与人之间不(bu)仅有(you)专业、能力的差异,也有(you)兴趣(qu)、生活态度的差异,以及(ji)事业观和财富观的差异。大家要尊(zun)重这种差异性,让不(bu)同的人在不(bu)同领域、不(bu)同阶段(duan)各自生长。
换个角度看,也正(zheng)是因为黄女士读了很多书,看过广阔的世界,才有(you)了选择“另类”工作的能力。人生的美妙(miao)之处,就(jiu)在于你还有(you)余(yu)地探索不(bu)同的可能性。大家祝福每一个职业选择,也祝福每一段(duan)努力向上(shang)的人生。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让每个人都有(you)更多的选择和自由(you)。前几天,还有(you)一则(ze)“北大(da)毕业生转(zhuan)行做正(zheng)骨师”的资讯登上(shang)热搜。如果所有(you)名(ming)校毕业生,都去了大(da)厂、科研单(dan)位或考公考编,那恐怕才是不(bu)正(zheng)常的。对少数的职业选择指指点点,无形中也会给(gei)择业者以压力,固化(hua)“什么样的学校毕业就(jiu)该找什么样的工作”思维,让他们不(bu)敢真正(zheng)遵从(cong)内心和身体的感受去选择。
时间回到两年前,黄女士曾发帖称,研究生两年期间也经历过迷茫,不(bu)知道要做什么工作。从(cong)现实(shi)的角度讲,与其处在迷茫之中,不(bu)如多一些触手可及(ji)的尝试(shi),哪怕只是过渡,也可能打开人生中的又一扇(shan)窗,看到更多不(bu)一样的风景。